怀念家乡味 客家艾粄香

文/图 凤珍

人气 95
标签:

清明节,最想念是家里的艾粄。台湾话叫草仔粿。

巧艺代代续:
每次清明时节前,家里就开始忙着做艾粄,以前是妈妈做,后来是大弟媳做。来自南部闽南人的弟媳更甚于蓝,巧手得令妈妈称赞不已。

先将米磨浆压成团:
艾粄是用糯米、蓬莱米混合的,妈妈说现在很多人改用全糯米做。浸泡后的米经石磨磨成浆,一桶米要发很长时间才磨好。后来用电动的就非常省事又省时了。磨好的米将放入粄袋,平放在长板凳上,架上扁担,勒绑紧两端。袋内的米水被挤压流出来,其间,隔一段时间就须翻动粄袋,确保其均匀沥干成团状。

艾草的制作繁复:
几天前先采回艾草洗净,下锅煮至熟透,取出,用石块捶打至烂,再用水冲洗多次,将其苦味洗去后擦干,剁碎烂(因尚有枝梗)包好置入冰箱备用。

好吃闻名的艾粄馅:
馅当日炒制。客家人的艾粄馅是有名的好吃。将年前存放的干萝卜丝泡洗净剁碎,油爆香蒜头、虾仁、猪肉、香菇、胡椒粉后入萝卜丝翻炒,这时早已香溢邻舍!

白雪花变绿花花:
一切备妥。御出沥干之米团于藤编大圆盘蓝里,剥揉碎。见大人在玩米团;我们蹲下也要帮忙,大人忙喝道:先去把手洗干净!

碎细得像雪花的小米团,加入砂糖及艾草泥搓揉均匀。融解的砂糖和艾草残留的水分使雪花黏合成一家,不停的用力搓、揉、压,已成一绿花花、Q、软的大米团。
蹲得脚酸麻的小萝卜头们,早跑得不见人影!

艾粄已成形:
将大米团掰成小块,捏成凹槽型,倒入一大匙馅(要冷的),再捏上合口,揉成圆形,一个个放入大蒸笼内铺摆好的一张张圆形香蕉叶或月桃叶上,满后待蒸。

使用香蕉叶或月桃叶,除了方便取材外,油亮的叶面不黏粄,而且经蒸后散发出它们的特殊香味,更增添粄的风味。现在大都用塑胶纸,化学的东西,经热是否危害健康,实在堪虑。



红粄.台语叫红龟粿,包甜红豆馅。

有多好吃,我们最先知道:
大人将蒸好的粄自大火灶上端下放置于长板凳上,我们又围了过来。打开蒸笼盖子,香气随着热气涌出,一颗颗油亮、饱满的模样,诱得人按耐不住伸手去拿,大人赶忙制止:!太烫了!不能吃!凉了再吃!等了很久很长的几分钟后,小手去试,可以了!一口咬下, 甜、软、Q加上艾草及香蕉叶香的粄皮,合著香气十足的碱馅,口里还呼着热气,嗯……有多好吃,我们最先知道!


漂亮的紫色山药包

古人的一思一念都是智慧:
几天前,我问爸爸为什么是用艾草,而不是用其他的草?他说在东部,艾草很容易长,随意插种田间即可。而且一年常绿,客家话“绿”叫“青”,同清明节的“清”同音。祭祖用“青”的粄祈期子孙延绵,像艾草一样长青。西部鼠麹草(刺壳)多,清明时节田野随处可见它正开着黄色花。当然也一定有它深远的典故吧。有机会再向人请教。

从健康角度讲,糯米制的糕点黏,不易消化,加了艾草或属麹草及萝卜丝馅等纤维物,有益其于胃肠内蠕动,助消化。古时候的人设想真周全不是吗!



客家菜包,包生萝卜丝。

市场里亦有家乡味:
发现住家附近市场内,有一客家婆婆卖自家做的草仔粿有家乡味,很是兴奋,客家婆婆应时节还卖菜包、粽子、萝卜糕、红龟、汤圆、年糕等等。平日只做几种数量不多,要买需早早去,否则就没了。时而买送城市亲友,大受欢迎,也聊解我的思乡情怀。@(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赘肉的故事
赘肉的故事 人气 1
云林一男童误食电池送彰化基督教医院紧急处理
苏贞昌吁连王 抢救台博会
韩系新车 一眼看不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