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畜养深海鱼 台湾追上美日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5月20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郭怡君╱台北报导〕习惯生活在水深两百公尺以下的深海鱼,人工畜养上仍有许多技术难题待克服,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和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筹备处历经两年的努力尝试,联手成功畜养深海鱼高达十六种,不但追上美日等先进国家畜养成功的种数,其中更有十二种都是全球首次畜养成功的深海鱼。

中研院博士后研究员叶信民指出,深海鱼惯于生存在高压、低温环境,被捕捉后,常在一出水面就胀破死亡,不然就是在运送过程中死亡,以美国对深海鱼畜养经验,只有百分之一至五深海鱼人工饲养存活超过三天,因此目前定义能畜养超过三天就算成功。

在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代主任邵广昭的领导下,叶信民和海科馆助理研究员施彤炜、陈丽淑等人合作,两年来在龟山岛水深两百至六百公尺海域,采集到六、七十种深海鱼进行人工畜养实验,存活超过三天的共有十六种,活超过三个月的高达七种,比对国外发表过的畜养纪录,台湾有十二种都是世界首见畜养成功的品种。

叶信民指出,全球首次畜养成功又活超过三个月的,计有日本五棘鲷、沈氏副盲鳗、深海鳐、囊头、梭氏蜥鲛等五种,其中日本五棘鲷畜养已超过两年,在人工畜养深海鱼界中,算是相当罕见的长寿。研究团队也发现日本五棘鲷是台湾畜养的深海鱼中,最不挑嘴的品种,天然鱼虾或是人工饲料都能吃,自然活得久。

台湾能用两年就追上美日花了十几年才畜养成功的品种数量,叶信民认为,美日都是在较高纬度区、以无人潜艇或笼具抓深海鱼,能抓到的品种较少,而台湾是利用底拖网采集,此法可同时采集数十种,且多是适应力较佳的底栖型鱼类。

施彤炜指出,大众对深海生物好奇心越来越高,深海生物活体展示是近年欧美日等国家海洋博物馆积极争取目标,深海虾蟹等甲壳类适应力较强,人工畜养不难,深海鱼难度则高许多,能展示多种深海鱼的博物馆,全球只有个位数,海科馆希望未来能提供国人参观台湾深海鱼活体的机会,与中研院合作研究将大有助益。

专家说… 深海鱼 全身是宝〔记者郭怡君╱台北报导〕地球的深海被视为“内太空”,受到高压、低温和探测危险度高的限制,科学界对深海生物的了解非常有限,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叶信民指出,深海生物为适应环境,体内具备不少与陆地和浅海生物不同的化学物质,拥有医药和生物技术应用的高度潜力,吸引先进国家积极投入研究。

叶信民举例,近期美国科学家从深海的海绵提炼出多种天然化合物,其中某些成分证实具有抗癌功效,已申请到专利,另有报告指出,深海贝类的毒性物质,可能有提炼作为医疗麻醉剂的潜力。

台湾畜养多种深海鱼的成功经验,不但有助了解深海鱼习性、进行活体教学展示,未来也可望往深海鱼生理和生技等研究领域发展。

海科馆助理研究员施彤炜表示,过去教科书和坊间书籍对深海鱼的描述,很多是理论推测,海科馆实际畜养后,发现很多跟以前想像截然不同。

例如过去认为深海没有光,如果不具备𩽾𩾌鱼的发光钓竿,就得靠嗅觉觅食,但观察日本五棘鲷,大眼睛的视觉看来很好,见到食物一放进水里就会咬,另一种有眼睛的“梭氏蜥鲛”却像患有弱视,食物下沈到箱底一阵子后,慢慢游到食物旁绕圈圈,嗅半天才会进食。

专养盲鳗的海科馆助理研究员陈丽淑描述,眼睛退化到剩下一块斑的盲鳗,对光线非常敏感,平常动作缓慢、甚至两个月才吃一次饭,但只要有人开灯,它们立刻会陷入不安,一直跑去撞箱壁,甚至因此受伤。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