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北市下水道提升普及率 盼跻身一流城市

人气: 13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2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王鸿国台北二十七日电)污水下水道普及与都市发展台北市污水下水道兴建历程凸显了不分党派的成就,从无党籍市长高玉树启动,到民主进步党籍市长陈水扁、中国国民党籍市长马英九发扬下,都为台北优质环境作出贡献,马英九更期许明年卸任前,普及率由目前的七成四提升到八成,让北市一举跻身国际一流城市公卫设施门槛。

台北市污水下水道兴建历程可上溯台湾光复后,大陆撤退来台时期,人口爆增已超过当时的都市计划饱和人口,严重污染河川,北市于民国五十六年改制直辖市,无党籍耆老高玉树担任官派首任市长,展现魄力,正式启动下水道兴建计划。

五十八年,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协助及提供五十万美元配合款下,完成了“台北区污水下水道纲要计划”规划,计划沿基隆河、新店溪及大汉溪设立三条主干管,再埋设次干管及分管网收集家庭污水及事业废水,输送污水处理厂后排放淡水河或海洋放流。

台北市政府卫生下水道工程处表示,工程虽迟至六十四年才展开第一期六年工程计划,但工程之初,在老旧都市形态及地下管线密布,再加上承包商对地下施工技术及经验不足下,施工进度及接管普及率并不理想。

随着都市化脚步,土地征收上虽无太大问题,但因建国南北路高架桥、铁路地下化及捷运系统规划等建设陆续推动,信义计划区、万芳社区等新社区快速发展等新变数,使得第二期工程计划出现执行无法落实等瓶颈,于是委托美国工程公司修订污水下水道系统计划,并于七十七年推动基隆河及淡水河系污染整治计划,但截至八十三年底,普及率仅百分之二十三点六。

卫工处指出,下水道普及率堪称是用钱一点一滴堆积出来,一般民众很难感受到建设成绩,但陈水扁总统于八十三年底当选首届民选台北市长后,仍重视下水道工程,每年投入十到二十亿元庞大工程经费,八十七年底卸任前,普及率已达百分之四十一点零六。

有市府官员回忆指出,污水下水道系统主干管及次干管依序完工后,最困难的是分管施工及接管,在北市府财政窘困及中央不支援经费下,马英九接任市长后仍肯定下水道的重要性,宽筹预算支应,连任后更喊出普及率倍增目标,希望两届任内达到百分之八十。

由于下水道工程采潜盾等不同施工法,工程人员常不见天日,马英九视察时最爱形容工程人员像“忍者龟”般坚忍,在地下默默布设污水管,接管时还常常要忍受污水及粪便无预警袭击及臭味,相当辛苦。

根据统计,截至五月底,北市污水下水道用户接管普及率已达到百分之七十四点六五,近六年来,市府总计投入建设经费已高达新台币三百亿元。

除了管线工程,内湖污水处理厂已于去年底正式启用,每天可处理十五万吨污水,迪化污水处理厂也预定年底通水营运,每天可处理五十万吨污水;两厂都采二级生物处理设计,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质”及“悬浮固体物质”后,可直接放流基隆河、淡水河。

卫工处处长李四川指出,北市现有能量无法处理的污水与北县产生污水,目前都联通送往八里污水处理厂,经初级处理后经放流管放流深海,对环境的污染可减少到最低程度;污水处理厂放流河川的水,除可供环境用水的再利用,还可达到河川晴天流量补注的功效,改善放流口附近河域的水质。

污水处理厂除污设备都已地下化及除臭化,地面层绿美化成为市民休憩活动空间,污水经处理后除供做冷却用水、亲水用水、灌溉用水,甚至回收做为厕所冲洗用水;污泥也可朝委托民间制砖、堆肥使用。就连厌气消化槽产生的沼气也可作为温水游泳池的燃料。

在北市积极建设污水下水道下,已使得基隆河重现生机,再见鱼群悠游,甚至还吸引不少钓客垂钓。

为提高污染防治成效,北市除在基隆河大佳段设置曝气机,全天候曝气运作改善水质及减臭,并推动“截流污水”来弥补未完成用户接管的集污漏洞,新生及中山两处污水截流站新建工程日前发包,预计今年底完工,将可成为基隆河污染防治的生力军。

北市污水下水道兴建历程漫长,前后几达四十年之久,从高玉树B陈水扁到马英九等卸、现任市长,朝野政党都为北市环境有明显贡献,不仅让基隆河、淡水河系有河清之日的希望,更让台北市有机会能一举跨越先进国家公卫设施门槛,跻身国际一流大城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