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明君唐太宗治国的故事

唐太宗三请马周

李剑
font print 人气: 132
【字号】    
   标签: tags:

历史上有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汉室的故事,留下流传千秋的纳贤佳话。其实,盛世明君唐太宗也有一段三请马周的故事。太宗不仅在草创基业、马上定天下时注重求贤,而且在登基称帝后,更是思得忠良以匡辅国政。他“三请马周”破格用才的故事,显示出他思贤若渴的明君本色。

贞观三年,天下大旱,严重的灾情已危及国计民生。唐太宗忧心如焚,多次率百官求雨并极为虔诚的谴责自己。太宗求天不应,便召集群臣商量对策。他宣布,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要指出朝廷政令的得失,并提出几条具体的意见。这可难坏了武将常何,他回到府中,愁眉不展。正好家中一位名叫马周的落魄朋友,漫游到长安,借住在他的府中。得知了常何的为难之事,马周不加思索,伏在案上,洋洋洒洒的向朝廷提了二十多条建议,文辞非常优美。

次日早朝,常何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奏疏呈现给太宗。太宗一看,这些建议有根有据,切中时弊,确属可行,但武夫常何决非有这神来之笔,便问他是何人所写。常何告诉太宗为马周所写。太宗又问马周是何样之人,常何便向太宗介绍说:“马周是清河荏平(今山东荏平)人,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尤其精通先秦诸子的典籍。

由于自负才学出众,清高而孤傲,郁郁不得志。他在博州一所学校教书,常受地方官的训斥,一怒之下便拂袖而去,离家远游。他穷困潦倒,经常受人欺凌,历尽艰辛来到长安,住在臣家,乃当今一大奇士也。”

太宗听完介绍,立即预感到这是一位隐于“侧陋”的杰出人才。传诏奖赏给常何绢三百匹,表彰他推荐贤才之功,并派常何回家,请马周入官见驾。等了约半个时辰,不见马周前来。太宗求贤心切,亲自派官员驾宫中的四马彩车去请马周。又过了半个时辰,太宗到殿外张望,还不见马周入宫。他又派了一辆四马彩车前去催请。这就是风传一时的太宗礼贤下士、三请马周的佳话。

太宗见到马周,广泛问及尧舜的德治天下、孔孟儒学的思想精华、周隋的盛衰兴亡以及当今的时弊和治国要略,马周对答如流,见解精辟。太宗对马周的才华和忠诚极为赞赏,不久拜为监察御史。

马周为官后理政谦虚、谨慎,不拘旧俗,锐意创新,对于贞观一朝的制度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表彰马周勤劳国事,唐太宗亲自题写了“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十六个草书大字赐与马周,使马周大享殊荣。

贞观二十二年,马周病危,太宗亲自为他调药,命御医日夜护理。马周去世时,年仅四十八岁,令太宗哀悼不已。

从唐太宗对待马周一事可以看出,太宗求贤的虔诚、礼贤的恭敬、用贤的如一、思贤的深情。所以天下贤才聚集朝廷,君臣共创大唐盛世之伟业。

【正见网2005年08月16日】(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太宗一方面崇尚俭德,一方面也很反对政府屯聚。
  • 太宗刚即位时,身边的亲信人物多在外任,有人密请太宗召那些人入卫,以防有变。因为玄武门兵卫中,尚有不少是昔日太子李建成的旧部。
  • 《推背图》相传是唐朝司天监袁天罡与李淳风撰写的﹐预言唐太宗后各朝各代的兴替﹐证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史﹐百分之百正确。目前最普及的是1918年发行有明末清初才子金圣叹批注的版本﹐因为预言准确得太不可思议了﹐所以一些人怀疑是不是民国初年有人伪造的。不过为何近代的老蒋、老毛、金鸡年日本投降也都在《推背图》预言中﹖说这书或许是1945年后穿凿附会编的﹐但是怎么更后面的文革、六四赵紫阳(详见http://www.dajiyuan.com/b5/5/2/2/n802025.htm) 等等也都清楚的被预言到了呢﹖
  • 唐太宗曾让三百名死囚犯回家看望亲人﹔但海外异议人士不能回国探望病危父母。
  • 古文观止》中收录了数百篇文学大家的佳作,而以檄文入选的只有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武曌就是武则天了,她篡位以后,滥杀忠良,任用酷吏,甚至逼着唐太宗的大舅子长孙无忌自杀。这些倒行逆施招来天下反对。唐睿宗文明元年,徐敬业在扬州举兵勤王,命当时的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拟就了这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 唐太宗特别注意虚己受人,兼听纳谏,凡事不自满自傲,并能虚心接受臣下的意见。
  • 一代英主李世民他以极大的毅力、睿智的目光,将自己戎马一生的征战经验、励精图治的治国之道,用流畅的文笔、深邃的智慧、成功的范例一气呵成,撰著《帝范》十二篇,作为对太子李治的训诫之辞。写完此书第二年,太宗即与世长辞,《帝范》便成为他的政治遗嘱和绝笔之文。
  • 人民,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国家,是君王统治天下的根本。国君为政的宗旨,精微高大,如同山岳,高耸云霄而巍然不动;如同日月,普照大地而光辉灿烂。这是君王治国的宗旨,是亿万百姓所瞻仰的东西,是天下归心的依据。
  • 王道仁政的特点之一是“持中庸”。唐太宗在《建亲》篇中写到:“夫封之太强,则为嗜脐之患,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不上不下,不弱不强,不偏不倚,此乃中庸之道也。
  • 唐太宗视人才为治国之本,是帝王所拥有的珍贵财富。盖天下可以一人主之,不可以一人治之。虽以帝尧之圣,后世莫及,然亦必待贤臣而后能成功。《书》曰:“股肱惟人,良臣惟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