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四首

杨小阳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古风四首

知已

昔曾仗剑行天下,九死平生一知己。
今朝同得法船渡,莫谓四海知音稀。

悲秋

飘零几春秋,万里独行客。
回首天涯路,望断故乡月。

屯雁门

——时近中秋,忆杨延昭将军

其一

甲不离身霜满头,按剑巡哨上敌楼。
风吹征袍寒侵骨,金柝报更添丝愁。
纵有别话深如海,付与黄河滚滚流。
丈夫壮志在四方,此身岂是为封候?

其二

八月中秋塞外寒,离人思乡夜未眠。
因有佳山关上戍,万户千家始团圆。
一身劳苦济天下,黎民苍生从此安。
但教将军英风在,邪灵不敢犯中原。

【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难当酷热,风尘裹汗滴零落。救人如火鞋磨破,洪法奔忙,甘愿弃安乐。耕耘不辍心无我,
    史勾沉月醒言索。唤迷人踏吉祥舸,不负前约,大梦觉惊魄。
  • 诗词与音乐的相通性,使诗词给人带来音乐旋律的美感。初写诗词的人,对于字句的押韵及平仄缺少敏感,因而得按照诗词的格律,一字一句的练习,慢慢的成熟。通过不断的练习,会发现很多时候随意写出来的句子,很自然就符合了诗词的格律。
  • (亚洲时报记者方德豪8月18日撰文)中国人常以“礼义之邦”而感到自豪,中国的外交家早于诗经时代(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已把诗词歌赋闲熟地运用于外交场合,无论矛盾是多么尖锐,立场有多大分岐,游走于各国之间的外交使节一样言辞得体,但又不失其坚定立场。可是,当代的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沙祖康,明显是没有体味到个中真谛。
  • 明太祖朱元璋本是穷苦出身,没有读过书,做和尚时就着佛经认了几个字。早年在沙场上征战,这点微末文化的作用也只是传传军令,后来做了皇帝闲暇无聊时竟喜欢上了吟诗作对,以他的水平也只能自娱自乐,但他贵为天子,少不了文人墨客的恭维奉承,久而久之,朱元璋竟得意忘形,认为自己真的才高八斗,常常作些诗词让大臣们传阅,但当年和他一同出生入死的弟兄们却不买他的账,当众说他的诗是饿犬乱吠,朱元璋虽然表面上一幅宽容大度的样子,但内心却老大不乐意。
  • 日本皇室的继承权终于有着落了。随着日本二太子秋篠宫文仁亲王与纪子妃的剖腹顺利诞下男婴,日本上下包括皇室、政界及全国民众除表示恭喜及祝福外,亦终于放下心里大石,可以说整个日本都沈浸在一种喜悦的祝福声中。纪子妃父母更引用中国诗词,祝福女儿并发表感想。
  • 甲︰(唱)…“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向亲爱的朋友们问好……”。
    乙︰嘿,你唱的这是什么诗呀?
    甲︰我这叫唐诗改编哪!
    乙︰噢,这位还挺喜欢古诗词的,我跟他对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韵”是构成诗歌音乐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古人写诗、填词都离不开它,我们今天在欣赏和创作旧体诗词时也同样需要掌握有关它的知识。我们知道,世间万物都是在“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内不断运动的,语言也不例外,它的运动造成了同一时代的方音差别和同一地点的古今音差别。古时科举以诗赋取仕,如果考生所操方音各不相同,那么他们写出来的诗赋韵脚当然也各不相同,这无疑地给考官阅卷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为了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写诗用韵标准,唐朝以后出现了一系列官方刊定的以“审音”为主要任务的字典,即所谓“官韵”。
  • 班氏家族,在汉代是赫赫有名的望族,例如:班彪、班固、班超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而班婕妤是班彪的姑母,也就是班固、班超的祖姑。班婕妤从小就颖悟聪明,能作诗词。他在汉成帝时入宫,因智慧与美艳兼具,一进宫就受到成帝的宠幸,册封为“婕妤”(一种嫔妃的称号)。
  • 【大纪元9月2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翁翠萍台北二十七日电)第一届全国大专杯旧爱新欢诗词歌唱比赛系列活动将从十月一日开始报名收件到十一月十五日截止,参赛学生可用古调或改编以现代音乐形式甚至Rap饶舌歌节奏表现古典诗词,并将选唱词谱及参赛影音光碟直接寄到国立台北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参加初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