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漫谈神韵遍九州

——浅析华夏神文化的表象(修改版)

川人

人气 4

【大纪元10月29日讯】从三皇五帝到清代末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多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到了近代,特别是中共掌权以来对中华文化的破坏使华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濒临灭绝,中华文化到了中共国时代出现了断层,薪火相传的华夏文明岌岌可危,面临十分尴尬、绝后的境地。为恢弘华夏半神文化之风,吾特撰此文,以飨读者,并盼望唤起炎黄子孙对我华夏文明的喜爱和承传。

一、华夏半神文化的理论基石——《易经》:

《易经》是我华夏半神文化的理论基石,她代表了我古代传统华夏文明对天、地、人和万物的基本看法。此书虽侧重占卜,但其中系统而明确的阐述了我古人对天地万物和宇宙的一个基本看法,而且算法科学也为当今人所证实。《易经》作者不祥,但凡有了解的人都可以断定其作者一定是修道之人。因为《易经》所讲的内容,在修道人看来称作“术类”,说明确一点就是同特异功能相关的基础因素。

《易经》后来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也是儒家思想和儒学的根源。《易经》虽是占卜用书,但古代的占卜主要是起源于人类解释世界的渴望,哲学的萌芽从原始宗教中生发出来,《易经》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华夏古代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基础理论,便是根植于《易经》。后人从《易经》中发展出了复杂的哲学系统,北宋的理学的兴起,儒家和道教的学说均明显受到《易经》的影响。今人更是从《易经》中解读出哲学、历史、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根据《周礼》的记载,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经》只是其中之一,另两部《连山》、《归藏》均已失传。由此看来,华夏文明的基石和“神文化”早已结下了不解之怨。

二、儒家思想规范了后世人的行为准则:

在东周后期的春秋时代,在齐鲁大地上出现了传扬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准备的学派,后来人称之为“儒学”或“儒家思想”,其创始人是孔丘被后来历代帝王追封追谥之频繁,由此可见儒家对华夏后期二年多年的影响之深,非其它学派所能及。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它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论理和“三纲五常”规范古代华夏社会的礼仪准则和标准。对于人,儒家分为三类:圣人、君子和小人。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后来读书人影响至深,所以才有了华夏文明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儒家礼仪里的祭天、祭祖等大型祭祀活动,无不反映了儒家所推崇的一种社会秩序。其认为皇权天授,故皇帝也称“天子”,作为天子治下的民众就要忠君爱国、顺天应人和孝敬父母。从儒家礼仪祭天看来,儒家文化和“神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对天、地、人和宇宙的看法更是突出了其浓厚的“神文化”色彩。

三、修炼人的玄学与华夏文明相伴始终:

还有一个群体他们所推崇的学问对华夏文明有着深远影响,这个若隐若现的群体通常不被外人所知,这个特殊的群体就是修炼人,他们所推崇的玄学对华夏文化的影响尤其在艺术方面的影响无人出其右。在华夏文明里,他们常常是以隐士的身份出现,其中有代表的人物有西晋的“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对后世的琴棋书画有一定影响。北宋的邵雍典型的隐士,他对《易经》研究极深,对北宋的理学发展有重要贡献。这些推崇清静无为的玄学之士实际上就是修道之人,他们带来的神韵,对华夏的“诗书画”的中高雅而缥缈的意境产生了非常之深的影响,华夏文化和艺术作品中的神韵均源至于此。

四、神韵遍九州:

正是有了《易经》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使我古代人的生活开始追求底蕴和韵味。这种韵味正是华夏文化和艺术中所特有的,韵味中追求着高洁、雅致、脱俗、飘逸和出世。

1、琴棋中深藏着的神韵:

琴是华夏乐器的泛称,它包括古筝、扬琴、阮、琵琶、箫、笛、二胡等乐器。在这些乐器中,古筝最能代表华夏文化高深的底蕴,它音质空旷,弹出的曲目往往使人感觉幽雅、高洁,给人以出世忘尘之感,用古筝弹奏的《高山流水》等曲目,早已脍炙人口,同时也成为华夏音律文化的一个典范。笛是另一种深藏神韵的乐器,它音质细腻,古代女子常常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哀愁、相似和无奈的思绪。李太白的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道出了笛声的妙处,也道出了吹笛人的千般思绪。所以华夏子孙经常借助这些乐器表达一种特有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背后有着深邃的意境和无限的遐思,这就是华夏半神文化在乐器方面的表现。

棋,主要是指围棋,围棋起源于古代。推测起源时间为大约公元前6世纪,相传尧的儿子丹朱顽劣,尧发明围棋以教育丹朱,陶冶其性情。棋子分为黑白两色,黑子181个,白子180个,子分黑白,寓意阴阳。围棋盘由19条横线19条竖线组成,棋盘共361个点,360暗合一年天数约数,天元一点寓意万物自一而始; 9个星位暗合九宫之数,星位将棋盘分为四个象限,寓意一年四季,每个象限约为90个落子点,寓意每季天数;棋盘周边共72点,寓意一年72侯; 棋盘为方,其子为圆,子覆盘上寓意“天圆地方”。由此看来,围棋它代表了我华夏文化深厚的韵味,这种其的寓意明显是受玄学影响,说白了就是源于修道中的“术类”东西。故,围棋棋势多变,推演复杂,奥妙无穷,这仅是半神文化在棋类中的一个表象,从中我们不得不佩服华夏文明的博大与深邃,非一般世俗文化可以比拟。

2、书画中流露出的神韵:

华夏文明的另一颗璀璨的宝珠便是书画,在华夏古代时候,一般书法家和画家是分不开的。以元代的大书画赵孟頫为例,他出身于宋代宗室,他在诗、书、画、印上皆有很高的造诣,书法独创“赵体”对后代书法艺术影响很深。赵孟頫的画作题材广泛,他前期的画作设色独到,所谓“绚丽之极,仍归自然”。后期多作淡墨画,近乎白描。在绘画作品《鹊华秋色图》中,画卷表现出了一种超俗的田园式生活和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画面所展现出的和谐、宁静和高远的意境正式现代人所推崇向往的理想生活。

在国画中,最能体现出华夏神韵的便是山水画,古人常常把自己的理想、爱好、雅趣均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山水画,山水画中深远的意境和发人深思的联想使得华夏山水画独树一帜,同西方的写实主义画风完全不同。在山水画中我们随处可以找到隐士或者道人的痕迹在里面,他们一种闲适、高雅、出世的生活方式正代表了我华夏民族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华夏民族半神文化最精辟的展现。在山水画里,这时候的人和神是零距离的接触。所以在华夏山水画中,随处可以看见神和其留下的神韵的影子。

在北宋年间,宋徽宗曾出题作画,题目叫“深山藏古寺”,不少人在画中画出了一个古寺和深山,宋徽宗都觉得这些画太俗气,突然他发现一幅画里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下打水,对此他大加赞赏该画高明,因为作画者给看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像空间,因一个和尚的出现看画人可以去联想到一个寺庙的存在,比直接画出寺庙效果好得多。无独有偶,华夏古代的仕女图也经常采用这种手法,作者为了突出使女之美,美丽绝伦,通常作画者都是只画出女子的身段而我们只能看见其背面,始终不能看见女子的面容。这就是华夏书画的高明之处,这种高明的手法可以发挥不同人的想像,这也是神韵的一种体现方式。

3、韵文意境中展现的神力:

华夏的韵文源远流长,从《诗经》到元曲,其间上千年,韵文在古人生活中一直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魏晋南北朝,兴盛的骈文,骈文全篇文章均由对偶构成,除少数散句外,都可以分为上下联,字数、词性和结构几乎完全相同,行文流畅。韵律感极强,读其文章易上口,文章华丽,无处不体现出一种美的韵味。

到了唐代,诗歌有了极大的发展,先后出现了李太白、杜甫、杜牧、白居易、王维等大诗人。以李太白为例,据《旧唐书》记载,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其父为任城尉。青年时期的李白显示了超凡的才能,并且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李太白的作品气势豪迈,有仙风道骨之气,最能表现其豪放的就是《侠客行》,最能体现其超凡的想像力的便是那《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些超凡的气概和想像力,均来自神力,因为很多唐代诗人很多都喜爱玄学,李白也是如此,所以神力给了华夏诗歌的深邃底蕴。王维在他的《终南别业》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种闲适洒脱的境界和与世无争的境界,明显的源于他是修炼人,文中第一局就是:中岁颇好道,从这里我们就不难发现神文化在华夏诗词的意境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给华夏诗词注入了无穷的生命力。从某种角度上讲,华夏诗词的高远、深邃、博大的意境根植于华夏玄学,这种美好的意境正是神韵的展现,所以华夏文化就是半神文化。

4、文字中的神韵:

华夏文字是象形文字,在秦代的小篆把华夏象形文字推向了一个巅峰。在篆书中的“女”字,就是很能说明问题,“女”字就是女人翘着腿坐着,双手环抱,这就是女人;而篆书中的“男”字,就是一个“田”加“力”字,一个在田里卖力的人,他就是男人。一个女人经常手牵着孩子,也就是“女”加“子”,就说明这女人很持家,大家都会说称赞她,这便是“好”字的由来。在汉字中,这样的造字方法举不胜举,再以“党”字为例,《说文解字》中说道:“党”就是尚黑,也就是推崇负面的因素的意思。故在古文化里,“党”字多带有贬义,如“朋党之争”、“君子不党”等均体现了古人对“党”本身的看法。华夏这种象形文字和会意字并非我们先人无意中创造出来的,从其深远的意义和博大的内涵看来,我们不得不将这个造字的目的性归结到神的指引。所以,华夏的文字中深藏神韵。

5、古代汉医学和神零距离接触:

汉医学以中国哲学中的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气功、食疗、音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汉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以上的思想均可以在《黄帝内经》中找到答案。汉医学理论讲求呼吸、调吸等,其中的“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和医生本人有很大的关系,据史料记载,古时候的很多大医学家都具有现代人说所的特异功能,所以汉医学同神学有着莫大的联系。汉医学的传承者很多都是修道之人或是术士,所以华夏文化的医学也同玄学(神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某种角度上讲,古代汉医学和神就是零距离接触。

6、古建筑有着神文化的印记:

华夏古代的建筑多有考究,并影响至今,在现在的大陆农村还有很多人为建房看风水、讲地理。其中古建筑体现出神文化最为突出的代表便是北京的故宫和天坛。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圜丘坛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坛平面呈圆形,共分三层,皆设汉白玉栏板。每层的栏杆头上都刻有云龙纹,在每一栏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头,用于坛面排水。顶层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做太阳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击,声波会被近旁的栏板反射,形成显着的回音。古代中国将单数称作阳数,双数称作阴数。在阳数中,数字9是“阳数之极”,表示天体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数”。圜丘坛的栏板望柱和台阶数等,处处是9或者9的倍数。顶层圆形石板的外层是扇面形石块,共有9层。最内一层有9块石块,而每往外一层就递增9块,中下层亦是如此。三层栏板的数量分别是72块、108块和180块,相加正好360块。三层坛面的直径总和为45丈,除了是9的倍数外,还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看着皇家园林和皇家祭祀的建筑无不是把建筑的格式同神学有机联系在一起了,所以华夏古建造的设计思想和建造的目的无不是把神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了。

纵观华夏文明的方方面面,从“天圆地方”的哲学到“琴棋书画”的艺术领域,从“仁义礼智信”的政治领域到“望闻问切”的医学领域无不笼罩着一层浓厚的“神文化”色彩。正是这种浓厚的“神文化”给予了华夏文明深厚的底蕴,给予了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赋予了华夏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涵。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有着无限生命力的华夏文明正濒临崩溃的边缘,真正的华夏文化神文化不在大陆而在海外。这一切后果都是那个自称“伟光正”而信无神论的中共所造成的,它破坏了华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为华夏子孙抹去作为华夏子孙应有的特色和标记,从某种意义上说,华夏文明正在中共的破坏下消亡,华夏民族自己的特色也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暗淡和沉沦……

“雾来啦雾来啦娃娃哭啦,想爸爸想妈妈想要回家……”我又听到韩剧《大长今》的主题曲,此时我不经潸然泪下,因为从歌曲的调子里我感受出了作曲者的真诚、坚韧和历经沧桑百折不悔的信念。回想起大韩民族近代惨烈的遭遇,如感同身受,在心酸之余,也对这个弱小民族坚韧而顽强的生命力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对大韩民族至今能在纷繁浮华的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自己民族的特色和传统文化而肃然起敬。

同大韩民族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和传统文化相比,我们华夏民族正在中共的带领下走向灭亡,我们在期间丧失了自己民族的特色、自己民族的传统、自己民族的风俗和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中共培养出的下一代,读不懂文言文,看不懂正体字,不知道《三字经》、《大学》、《中庸》为何物?!华夏民族这样下去还能是华夏民族吗?!不幸中的万幸的是,现在海外还有一批人士致力于维护和恢弘华夏文明的传统文化,他们是我们华夏民族存在下去的最后希望,法轮功、《新唐人》电视台、《大纪元》等正是这样的团体,此时我又看到我们华夏民族新的曙光!@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陶艺欣赏》─ 曾泰洋陶作
川人:呼唤正义与良知
先天:中西文化之古今漫谈
一位妈妈的体验生活札记(五)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