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嘉大美术系师生自行建造的苏打窑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5月31日讯】【大纪元记者李撷璎/嘉义报导】嘉大美术系师生自行购买耐火砖,一块块堆叠建造出来的苏打窑,这学期正式启用来烧制自己的作品,在陶艺课中以手塑、拉胚完成的学生作品共50余件,经过高温烧窑及降温的过程,30日上午开窑取出,作品的色泽及质感,与传统电窑及瓦斯窑烧出的成品均不相同,非常新奇美丽。

引进这座苏打窑的嘉大美术系助理教授廖瑞章表示,在台湾一般习惯使用电窑及瓦斯窑来烧制陶艺作品。苏打窑比较罕见,苏打窑是从13世纪德国的盐釉窑改良而来,它不同的烧窑方式,以及所形成的特殊釉面质感,深受陶艺家及一般民众的喜爱。

廖瑞章说,他在留学澳洲时,看到许多关于苏打窑的介绍,回国教书后,有一天突发奇想,于是利用陶艺课,也教授学生建窑的方法,座落在嘉大民雄校区艺术馆旁的苏打窑,从规划、测量、上砖,前前后后花了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成本只花了约8万元,但因使用的是耐火砖,与传统电窑及瓦斯窑使用的保温砖相较,隔热效果较差,因此烧窑成本也较多,一次烧窑大约需使用5桶20公斤的瓦斯。

苏打窑最特别的地方在它的上釉方式,一般不论电窑或瓦斯窑,都必须先在胚体上上釉然后进窑烧制,但苏打窑则是将素烧过后的胚体放入窑中,烧窑时从窑壁预留的洞口喷洒盐或苏打水的方式来上釉,苏打中的氯化纳遇到陶土中的石英成分产生熔融的效果,便形成釉面附着在胚体上。同时在胚体表面也会形成像橘子皮般的颗粒,烧出来的成品,除了颜色变化较大,也呈现不同的质感。

这学期嘉大美术系陶艺课的作品,前后经过两次的烧窑过程,第一次以860度的高温,素烧13个小时后,再降温13个小时,第二次则以1230度的高温再烧15小时,之后经24小时的降温过程,开窑时温度仍高达300多度,老师及学生们戴上三层的手套,敲砖打开窑门,再将成品一件件取出,完成时已经满头大汗。◇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