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散文:一对金手镯

琦君
font print 人气: 11716
【字号】    
   标签: tags:

我心中一直有一对手镯,是软软的赤金色,一只套在我自己手腕上,另一只套在一位异姓姊姊却亲如同胞的手腕上。

她是我乳娘的女儿阿月,和我同年同月生,她是月半,我是月底,所以他就取名阿月。母亲告诉我说:周岁前后,这一对“双胞胎”救被拥抱在同一位慈母怀中,挥舞着四只小拳头,对踢着两双小胖腿,吮吸丰富的乳汁。是因为母亲没有奶水,把我托付给三十里外乡村的乳娘,吃奶以外,每天一人半个咸鸭蛋,一大碗厚粥,长得又黑又胖,一岁半以后,伯母坚持把我抱回来,不久就随母亲被接到杭州。这一对“双胞姊妹”就此分了手。临行时,母亲把舅母送我的一对金手镯取出来,一只套在阿月的手上,一只套在我手上,母亲说:“两姐妹都长命百岁。”

到了杭州,大伯看我像黑炭团,塌鼻梁加上斗鸡眼,问伯母是不是错把乳娘的女儿抱回来了。伯母生气地说:“她亲娘隔半个月都去看她一次,怎么会错?谁舍得把亲生女儿给了别人?”母亲解释说:“小东西天天坐在泥地里吹风晒太阳,怎么不黑?斗鸡眼嘛,一定是两个对坐着,白天看公鸡打架,晚上看菜油灯花,把眼睛看斗了,阿月也是斗的呀。”说得大家都笑了。我渐渐长大,皮肤不那么黑了,眼睛也不斗了,伯母得意地说:“女大十八变,说不定将来还会变观音面哩。”可是我就究竟是我还是阿月,仍常常被伯母和母亲当笑话谈论著。每回一说起,我就吵着要回家乡看双胞姊姊阿月。

七月时,母亲带我回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去看阿月,把我们两个人谁是谁搞个清楚。乳娘一见我,眼泪扑漱漱直掉,我心里纳闷,你为什么哭,难道我真是你的女儿吗?我和阿月各自依在母亲怀中,远远地对望着,彼此都完全不认识了。我把她从头看到脚,觉得她没我穿得漂亮,皮肤比我黑,鼻子比我还扁,只是一双眼睛比我大,直瞪着我看。乳娘过来抱我,问我记不记得吃奶的事,还絮絮叨叨说了好多话,我都记不得了。那时心里只有一个疑团,一定要直接跟阿月讲。吃了鸡蛋粉丝,两个人不再那么陌生了,阿月拉着我到后门外矮墙头坐下来。她摸摸我的粗办子说:“你的头发好乌啊。”我也摸摸她细细黄黄的辫子说:“你的辫子像泥鳅。”她啜了下嘴说:“我没有生发油抹呀。”我连忙从口袋里摸出个小小瓶子递给她说:“呶,给你,香水精。”她问:“是抹头发的吗?”我说“头发、脸上、手上都抹,好香啊。”她笑了,她的门牙也掉了两颗,跟我一样。我顿时高兴起来,拉着她的手说:“阿月,妈妈常说我们两个换错了,你是我,我是你。”她楞楞地说:“你说什么我不懂。”我说:“我们一对不是像双胞胎吗?大妈和乳娘都搞不清楚是谁了,也许你应当到我家去。”她呆了好半天,忽然大声地喊:“你胡说,你胡说,我不跟你玩了。”就掉头飞奔而去,把我丢在后门外,我骇得哭起来了。母亲跑来带我进去,怪我做客人怎么跟姊姊吵架,我愈想愈伤心,哭得抽抽噎噎的说不出话来。乳娘也怪阿月,并说:“你看小春如今是官家小姐了多斯文呀。”听她这么说,我心里好急,我不要做官家小姐,我只要跟阿月好。阿月鼓着腮,还是好生气的样子。母亲把她和我都拉到怀里,捏捏阿月的胖手,她手上戴的是一只银镯子,我戴的是一双金手镯,母亲从我手上脱下一只,套在阿月手上说:“你们是亲姊妹,这对金手镯,还是一人一只。”我当然已经不记得第一对金手镯了。乳娘说:“以前那只金手镯,我收起来等她出嫁时给她戴。”阿月低下头,摸摸金手镯,它撞着银手镯叮叮作响,乳娘从蓝衫里掏了半天,掏出一个黑布包,打开取出一块亮晃晃的银元,递给我说:“小春,乳娘给你买糖吃。”我接在手心里,还是暖烘烘的,眼睛看着阿月,阿月忽然笑了。我好开心。两个人再手牵手出去玩,我再也不敢提“两个人搞错”那句话了。

我在家呆到十二岁才再去杭州,但和阿月却不能时常在一起玩。一来因为路远,二来她要帮妈妈种田、砍材、挑水、喂猪,做好多好多的事,而我天天要背古文、论语、孟子,不能自由自在地跑去找阿月玩。不过逢年过节,不是她来就是我去。我们两个肚子都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彼此互赠了好多礼物:她送我用花布包着树枝的坑姑娘(乡下女孩子自制的玩偶)、小溪里捡来均匀的圆卵石、细竹枝编的戒子与项圈;我送她大英牌香烟盒、水钻发夹、印花手帕;她教我用指甲花捣出汁来染指甲。两个人难得在一起,真是玩不厌的玩,说不玩的说。可是我一回到杭州以后,彼此就断了音信。她不认得字,不会写信。我有了新同学也就很少想到她。有一次听英文老师讲马克.吐温的双胞弟弟在水里淹死了,马克.吐温说:“淹死的不知是我还是弟弟。”全课堂都笑了。我忽然想起阿月来,写封信给她也没有回音。分开太久,是不容易一直记挂着一个人的。但每当整理抽屉,看见阿月送我的那些小玩意时,心里就有点怅怅惘惘的。年纪一天天长大,尤其自己没有年龄接近的姊妹,就不由得时时想起她来。母亲双鬓已斑,乳娘更显得白发苍颜。乳娘紧握我双手,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那么的温暖。她眼中泪水又滚落,只是喃喃地说:“回来了好,回来了好,总算我还能看到你。”我鼻子一酸,也忍不住哭了。阿月早已远嫁,正值农忙,不能马上来看我。十多天后,我才见到渴望中的阿月。她背上背着一个孩子,怀中抱着一个孩子,一袭花布衫裤,像泥鳅似的辫子已经翘翘的盘在后脑,。原来十八岁的女孩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我一眼看见她左手腕戴着那只金手镯。而我却嫌土气没有戴,心里很惭愧。她竟喊了我一声:“大小姐,多年不见了”。我连忙说:“我们是姊妹,你怎么喊我大小姐?”乳娘说:“长大了要有规矩。”我说:“我们不一样,我们是吃您奶长大的。”乳娘说:“阿月的命没你好,她十四岁就做了养媳妇,如今都是两个女儿的娘了。只巴望她肚子争气,快快生个儿子。”我听了心里好难过,不知怎么回答才好,只得说请她们随我母亲一同去杭州玩。乳娘连连摇头说:“种田人家那里走得开?也没这笔盘缠呀。”我回头看看母亲,母亲叹口气,也摇了下头,原来连母亲自己也不想再去杭州,我感到一阵茫然。

当晚我和阿月并肩躺在大床上,把两个孩子放在当中,我们一面拍着孩子,一面琐琐屑屑地聊着别后的情形。她讲起婆婆嫌她只会生女儿就掉眼泪,讲起丈夫,倒露出一脸含情脉脉的娇羞,真祝望她婚姻美满。我也讲学校里一些有趣顽皮的故事给她听,她有时咯咯的笑,有时眨着一双大眼睛出神,好像没听进去。我忽然觉得我们虽然靠得那么近,却完全生活在两个世界里,我们不可能再像第一次回家乡时那样一同玩乐了。我跟她说话的时候,都得想一些比较普通,不那么文诌诌的字眼来说,不能像跟同学一样,嘻嘻哈哈,说什么马上就懂。我呆呆地看着她的金手镯,在橙黄的菜油灯光里微微闪着亮光。她爱惜地摸了下手镯,自言自语着:“这只手镯,是你小时回来那次,太太给我的。周岁给的那只已经卖掉了。因为爸爸生病,没钱买药。”她说的太太指的是我母亲。我听她这样称呼,觉得我们之间的距离又远了,只是呆呆地望着她没作声。她又说:“爸爸还是救不活,那时你已去了杭州,只想告诉你却不会写信。”她爸爸什么样子,一点印象都没有,只是替阿月难过。我问她:“你为什么这么早就出嫁?”她笑了笑说:“不是出嫁,是我妈叫我过去的。公公婆婆借钱给妈做坟,婆婆看着我还会帮着做事,就要了我。”说这些话的时候,她的眼睛一直半开半闭的,好像在讲一个故事。过了一会儿,她睁开眼来,看看我的手说:“你的那只金手镯呢?为什么不戴?”我有点愧赧,讪讪地说:“收着呢,因为上学不能戴,也就不戴了。”她叹了口气说:“你真命好去上学,我是个乡下女人。妈说的一点不错,一个人注下的命,就像钉下的秤,一点没得翻悔。”我说:“命好不好是由自己争的。”她说:“怎么跟命争呢?”她神情有点黯淡,却仍旧笑嘻嘻的。我想如果不是自己一同吃她母亲的奶,她也不会有这种比较的心理,所以还是别把这一类的话跟她说得太多,免得她知道太多了,以后心里会不快乐的。人生的际遇各自不同,我们虽同在一个怀抱中吃奶,我却因家庭背景不同,有机会受教育。她呢?能安安分分,快快乐乐地做个孝顺媳妇,勤劳妻子,生儿育女的慈爱母亲,就是她一生的幸福了。我虽然知道和她生活环境距离将日益遥远,但我们的心还是紧紧靠在一起,彼此相通的。因为我们是“双胞姊妹”,我很吮吸过同一位母亲的乳汁,我们的身体里流着相同成分的血液,我们承受的是同等的爱。想着这些,我忽然止不住泪水纷纷地滚落。因为我即将当杭州续学,虽然有许多同学,却没有一个曾经拳头碰拳头,脚碰脚的同胞姊妹。可是我又有什么能力接阿月母女到杭州同住呢?

婴儿哭啼了,阿月把她抱在怀里,解开大襟给她喂奶。一手轻轻拍着,眼睛全心全意地注视着婴儿,一脸满足的眼神。我真难以相信,眼前这个比我只大半个月的少女,曾几何时,已经是一位完完全全成熟的母亲。而我呢?除了啃书本,就只会跟母亲别扭,跟自己生气,我感到满心的惭愧。

阿月已很疲倦,拍着孩子睡着了。乡下没有电灯,屋子里暗洞洞的。只有床边菜油灯微弱的灯花摇曳着。照着阿月手腕上黄澄澄的金手镯。我想起母亲常常说,两个孩子对着灯花把眼睛看斗了的笑话,也想起小时回故乡,母亲把我手上一只金手镯脱下,套在阿月手上时慈祥的眼神,真觉得我和阿月是紧紧扣在一起的。我望着菜油灯灯盏里两根灯草心,紧紧靠在一起,一同吸着油,燃出一朵灯花,无论多么微小,也是一朵完整的灯花。我觉得和阿月正是那朵灯花,持久地散发着温和的光和热。

阿月第二天就带着孩子匆匆回去了。仍旧背上背着大的,怀里搂着小的,一个小小的妇人,显得那么坚强那么能负重任。我摸摸两个孩子的脸,大的向我咧嘴一笑,婴儿睡得好甜,我把脸颊亲过去,一股子奶香,陡然使我感到自己也长大了。我说:“阿月,等我大学毕业,做事挣了钱,一定接你去杭州玩一趟。”阿月笑笑,大眼睛润湿了。母亲忽然想起一件事来,急急跑上楼,取来一样东西,原来是一个小小的银质铃铛,她用一段红头绳把它系在婴儿手膀上。说:“这是小春小时候戴的,给她吧。等你生了儿子,再给你打个金锁片。”母亲永远是那般仁慈、细心。

我再回到杭州以后,就不时取出金手镯,套在手臂上对着镜子看一回,又取下来收在盒子里。这时候,金手镯对我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件纪念物,而是紧紧扣住我和阿月这一对“双胞姊妹”的一样么得着、看得见的东西。我怎么能不宝爱它呢?

可是战时肄业大学,学费无着,以及毕业后转徙流离,为了生活,万不得已中,金手镯竟被我一分分、一钱钱地剪去变卖,化作金钱救急。到台湾之初,我化去了金手镯的最后一钱,记得当我拿到银楼去换现款的时候,竟是一点感触也没有,难道是离乱丧亡,已使此心麻木不仁了?

与阿月一别已将半世纪,母亲去世已三十五年,乳娘想亦不在人间,金手镯也化为乌有了。可是年光老去,忘不掉的是点滴旧事,忘不掉的是梦寐中的亲人。阿月,他现在究竟在那里?她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呢?她的孩子又怎样了呢?她那只金手镯还能戴在手上吗?
但是,无论如何,我心中总有一对金手镯,一只套在我自己手上,一只套在阿月手上,那是母亲为我们套上的。

转载自《桂花雨》/ 琦君着,
台北市:尔雅出版社,89/10/10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女作家琦君的散文平实易读,广受民众喜爱,作品“橘子红了”也曾被改编成电视偶像剧,风靡一时;国立中央大学经过一年筹划,成立全球唯一的琦君研究中心,近九十高龄的琦君将于十五日参与开幕酒会。
  • 【大纪元12月14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蓉台北十四日电)作家琦君和同辈女作家在台湾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琦君研究中心主办、国家台湾文学馆赞助的“永恒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将于十五、十六日在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大楼国际会议厅展开,会中发表十六篇论文,对这些女作家作品和贡献有深入探讨。
  • 【大纪元12月1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刘嘉韵台北十五日电)年近九十高龄的女作家琦君今天出席国立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开幕茶会时指出,阅读、写作是最快乐的事,她现在的愿望是可以回学校作旁听生,三年后再写一篇论文给各界指教。
  • 【大纪元12月1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刘嘉韵台北十五日电)琦君自一九四九年在台湾发表散文“金盒子”后,作品不断,多篇散文作品被收入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国文教科书,不少评论家认为,琦君散文细腻雅致,文字漂亮,以怀旧为出发点,创作出一篇篇有关故土风情的篇章。
  • 【大纪元4月2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冯昭台北二十五日电)“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将于周日 (三十日)举办“向资深作家琦君女士致敬”活动,已自美返台定居的琦君,将由夫婿陪同出席接受赠奖。
  • 【大纪元4月30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蓉台北三十日电)向老作家致敬,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今天上午颁奖给作家琦君。琦君的夫婿李唐基代表致词,希望能有更多人持续华文写作,发扬华文文学。
  • 作品陪伴许多人度过童年的作家琦君今年已经90岁了,“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今天举办了“向资深作家琦君女士致敬”活动,表彰琦君多年来在文学上的成就。(张德厚 报导)
  • 【大纪元6月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蓉台北七日电)曾出版“橘子红了”、“三更有梦书当枕”等多本散文和小说的作家琦君今天凌晨四时四十五分病逝于和信医院,家属随侍在侧,享年九十岁;琦君家属和朋友决定于十九日上午八时三十分于第二殡仪馆怀恩厅举行公祭,送这位在台湾文学上有重要贡献的作家最后一程。
  • 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好像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 莎士比亚书店
    那些年,我们没钱买书,都是从莎士比亚书店的租书图书馆借书看的。那是希微亚.毕奇在欧德翁街(rue de l’Odéon)十二号开的一家书店兼图书馆。在一条寒风凛冽的街道上,有那么一个温暖、愉悦的所在,冬天还有一个大壁炉,桌上、书架上,满坑满谷的书,橱窗里则陈列新书,墙上挂着名作家的照片,有些已过世,有些还健在。照片都像是随手拍的快照,即使是已过世的,看起来也觉得他们曾认真活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