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的芬芳:日清账

文、图/徐正毅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老家在板桥后站的红砖楼房,是先祖父所建,后来先祖父搬到台北市,由先父承接。先父过逝得早,几乎没有留下什么遗物。倒是先祖父在日据时代到台湾光复后几年的一本日清账,虽经几次搬家,尚留存在我的身边。

日清账虽然只是记载着金钱往来的明细,但仔细阅读,可知先祖父生活点滴和先祖父和先父母间的互动。先祖父书法甚佳,用毛笔书写的每条账目,有如书法作品一样有其意境。这本日清账一共记载近10年,读来感触良多。

其一,先父、先母虽已成家,但先父早年在银行任职和先母在板桥国民小学任教的薪水,一律先缴交先祖父,不敢挪为私用,由此可知先祖父之家风甚严。

其二,当二战结束,先祖父的日清账的年月日,从昭和改成民国。先祖父1886年出生,在9岁时,接受外人统治,而后日据50年期间,似乎从学习中慢慢适应新的环境,也有不错的经商成果。民国34年台湾光复,来了一个新的统治者,不知他的心情为何?但从日清账上年月日,昭和改成民国,字迹潦草恐怕是茫然无措的反应吧!

其三,日清账在民国37年后就中止了。先祖母民国36年去世,而当年也发生了228事变。不知先祖父之所以中止日清账的记载,是失去了牵手而无暇记载,还是228事变后,因恐惧而不敢再记录,就不得而知了。

我的卧房门口,一直挂着先祖父在我读初中时代写给我的对联:“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我没有去当官。每日晨起看到先祖父勉励的话,竞竞业业祖训是从。◇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碗什锦面,是我在求学阶段,考试表现好的时候,父母给我的奖励。当时那家面店,店面一半是由店家的儿子卖猪肉,另一半则是一家小小的面店,一大碗汤面内容是当时少见的几片猪肝、猪肚、花枝和肉片,还有两尾虾子。一碗面常常是由家中几个小孩共同分享。
  • 当时在永康街附近的逸华斋,有着古色古香的装演,所贩售熏鸡、卤味味美,但价格颇高。

    后来老板退休了,在那儿干活多年的伙计顶下这家店改名为信远斋,并且搬到了信义路靠近金山南路上,品质依旧好,因此还是拥有不少老主顾。

  • 山地放领政策实施后,许多原住民取得了祖先留下来的土地,但因许多领到山地的原住民早就移居平地,这些属于他们的山地对他们而言,因不会耕作,只有转租给平地人。
  • 东门市场因金山南路而分隔成两个区域。原来在日据时代叫东门町的地方,是日本人的住宅区,有不少日式房舍,而后政府迁台成为官舍。
  • 女儿研究所毕业,全家到校园一同拍照留念。

  • 南京东路5段有家西点面包店,大姊来我家时,常去那儿买些西点当伴手。就这样地,20多年来,我时常吃这些西点当早餐。
  • 先叔是我的授业师,他不但教我如何做生意,并且让我懂得吃的艺术。我自行创业后,还一直和他保持着类似长辈,又像兄弟一样的往来。懂得吃的人,最好也懂得做菜。

  • 上班时候午休用餐时间短,尤其工作繁多,只能就近餐馆吃盘饭或来碗面,随即赶回工作。

    常去的一家餐厅是卖着广式粥、汤面和盘饭的店。老板娘和伙计们动作迅速,让我们不用久候,而且盘饭中的烧腊水准颇高,鲜虾云吞料好、实在。因常去用餐而和店中人员逐渐熟识。有时吃得太快,老板娘还会好言相劝,要我细嚼慢咽。

  • 几年前,由苏澳到花莲,经过苏花公路,正值冬季阴雨天,在迷雾中盘延于公路上,十分惊险,至今还留着那丝不安的感觉。
  • 经以前大学同窗,目前在中央研究院作研究的同学介绍,认识一位名作家,她也在中研院做研究。

    我曾经为她的一本书——《童年往事》画插图,后来她的旧作——《断掌新娘》要再出版,也拜托我为这本书做插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