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9.7规模6.6强震 震央修正 深度50~60公里 免忧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9月17日讯】(据中广新闻彭群弼报导)九月七日宜兰南澳外海规模6.6强震,后续的余震数量稀少,一度引发可能还会继续出现“强震”的疑虑,经过这段时间搜集资料比对,气象局修正后的震央深度大约在50~60公里之间,属于板块隐没带的深层地震,符合余震数量不多的观察。修正后的地震资料,将在十月份登录。气象局强调:地震的观测需要事后资料比对,属于常态,并非乌龙。至于地震发生后的即时观测及报告,主要提供灾害抢救使用,两者的目的并不相同。据了解,国外对于这一起地震深度的看法,也认为应该超过50公里以上。

九月七日规模六点六的宜兰外海强震,全台震撼,但后续出现的余震数量极少,似乎并不平常也让气象局开始担心是否会诱发更大的强震,能量释放不足?经过搜集各地的地震观测站资料,以及日本邻近岛屿的观测资料重新比对之后,气象局副局长辛在勤周一表示:初步研判地震的深度,会从原本的27公里修正到50~60公里之间,换言之,与当初气象局的研判一致,这一起地震应该是发生在菲律宾海板块,“隐没”到欧亚大陆板块下方的区域,属于深层的地震,因此一旦出现强震之后,余震的数量不会太多,与实际的观测相符。

辛在勤表示:九月份的资料预定十月初进入资料库登入,届时才会有修正后的资料。在此之前,气象局不会修正相关的地震发布资料。

地震中心主任郭铠纹则是表示,地震发生当时所发布的观测资讯,主要是提供救灾及动员的参考,了解地震的位置以及各地的震度,作为资源投入以及可能出现灾情规模的参考,并非详细的数字,后续作为工程及防灾参考用的资料,如果是强震规模,就会经过详细的资料比对。以上周发生的南亚大地震为例,地震发生后的一天内,美国地质调查所四度修正地震的规模,第二天所揭露的强度为8.4,与前一天公布的7.9,有不小的差距,郭铠纹说这是进步的做法,不是乌龙。

根据美国北加州地震资料中心所提供的ANSS地震资料查询系统的登载资料显示:这一起强震,我方观测的规模为6.6,美国所登载的纪录是规模是6.5,地震深度约50.8公里。与气象局修正后看法相当类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