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学意境

文/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23
【字号】    
   标签: tags: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文论和美学的核心范畴,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追根溯源,从周易、道家、儒家,到后来又受到佛家的影响,在整个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意境有许多的代名词,如:境、境界、意境等不同的说法。

所谓的“意”,是作者的思想、思维在创作中的流露;所谓的“境”,就是“意”的流露所达到的境界。“意境”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理念,源源不断的释放出来,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和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使人们从作品中获得美的感染和愉悦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传统文人把“道”作为理想追求的最高之境,追求美好和永恒,讲求理性、道德规范的自觉状态,是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境通过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虚实相生的创作技法,往往能使文学作品产生韵味无穷的美学境界。因此“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云烟明海”、“暮鼓晨钟”等种种“意象”,无一不是意境的构成要件,经过作者的提炼与升华,无一不倾注渗透了丰富的意旨和道德内涵。

意境的主要特征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音外之意”,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可以“言志”,可以“载道”。文人艺术家们力求作品真朴自然,笔下的景物各具神韵,自有风流;在人生价值上,从意的创造导向对人生价值理念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从风物天然到做人的返本归真,将美提高到了更高的境界──天人合一。以下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几种境界:

以德为美。如孔子对山水比德审美观的阐释。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这里人们首先从对山、水的直觉中感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然而仁者何以乐山?孔子说:“夫山者,屺然高,岌然高,则何乐焉……,出云风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然而智者何以乐水?孔子说:“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动而之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在入,鲜洁而出,其似善化者”。这里孔子揭示了山水的几种美德,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仁、智、勇是儒家倡导的君子人格,仁者和智者像山一样坚忍不拔,像水一样勇往直前,宽容仁厚,善待他人和万物,以德行感化四方。

清境。清,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生命的心源之美。晋代陶渊明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的南山、飞鸟构成了平静自然的田园生活风光,质朴而醇美的“意境”,结合诗篇创作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归隐的高尚节操。南宋的张孝祥在词中写道:“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水泛清光、月洒清辉,真可谓水清、月清、人亦清,用词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正是“表里俱澄澈”!元代的方虚谷说:“天无云谓之清,水无泥谓之清,风凉谓之清,月皎谓之清……”(《桐江集》)。诗人们以山水清音为佳赏,所追求的都是清莹透明之境,他们本人也是纤尘不染而香远益清。

静境。静谧,也可说是一种静境,“人生而静,天之性也”,静则生慧,静中蕴育着无限的生机。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描写了天生万物,四时运转不息,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使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唐代的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描绘出春山的静美,春涧的静美,更体现出诗人心灵的静美。王维一生“好道”,他以修炼人淡泊超然的心境,感受到生命的“真意”和世界的神妙,这样飘然世外的韵致,春意葱茏,生机盎然,令人神往。使人融入美好的大自然中,与天地精神往来,表现出一种自在、自如的永恒。

理境,蕴涵了诗人的智慧和理性。如唐代的李白写道:“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北宋的苏轼写道:“哀吾生之须臾,念长江之无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使后人见此“茫茫”、“茫然”,不觉百感交集。诗人这里借大江、明月表现瞭望宇宙之无穷,叹人生之短暂,唤醒生命本性,追求人生价值的感慨。理境也包含了诗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观照思索和体验,如南宋的朱熹写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诗描写了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污浊、永远深且清的“方塘”,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它包含著作者读书的心得和修道的感悟,含蓄隽永,给人以启迪。

忧国忧民之思。如北宋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出其朴素的为政理念和大公无私的思想境界。又如南宋的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写道:“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作者始终坚持抗金、收复失地,虽屡遭贬谪而矢志不改,他以眼前景道心上事,以清江水、无数山,道今昔之感,一位胸怀大志、心念百姓的爱国诗人形像便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历来优秀的文艺作品都讲究意境,其他艺术形式也是如此,意境是艺术家把读者引向理想彼岸的桥梁。古人认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人生和文学的永恒主题,以“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与道俱”为己任,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知,千百年来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捍卫真理的勇气而备受人们的尊重,其本身就是道德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同时也在鼓舞世人:把德操作为人处世立身的准则,追求真理、追求高清高洁高远的境界。

──转载自【明慧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h、延展 就空间现象而言,延展系指将某一空间的特质或属性,延伸至另一空间,借此带来空间的惊奇,暗示另一空间特质的预先开展。例如,光因为阴影的投射和太阳的移转,将其原有之意境或形貌投影至另一空间,也因空间的扩张而牵引出时间感的连续倾势。
  • 挑战剧场全新表演形式的2009年诚品多媒体声音剧场“听戏趣”,10月将演出4出经典剧本、8场精彩好戏,在极简的空间和舞台上,以“读剧”表演创造丰富的意境与剧场的多变。
  • 其实生活中处处是上天的恩赐,可以不花一分钱聆听天籁,可能是孩子童稚温馨的语言,可以是窗外清脆的鸟鸣。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可以看见大自然的杰作,可以是广阔的蓝天中向你微笑的浮云,可能是小女孩脸上害羞的一抹嫣红。享受生活美妙的感觉,可以是厨房传来扑鼻的菜香抚慰你疲惫的身躯,因为满满的爱意也随风飘进你的心房。
  • (shown)中国古典园林特意通过“色、声、香、味、触”人们常说的五根,引入到无限内涵的空间意境中。
  • (大纪元记者黎莉亚特兰大报导)十一月一日下午,驻亚特兰大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亚特兰大世界日报、亚特兰大新闻、亚特兰大美术协会、北美乔州华文作家协会联合在侨教中心举办了‘艺文沙龙’, 邀请到了台湾著名诗人痖弦做主讲,古筝名家陈淑芳(又名逸弦)伴奏。痖弦以诗为题,谈古论今,诗歌朗诵配上逸弦的清雅之音,将“非常痖弦”的活动推向了高潮,令全场将近二百位听众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当天,会上还展览了书法名家吴长发与学生的五十幅书法作品,还有雨莲的松风流花艺作品等等。
  • (大纪元记者李晴玳高雄报导)高雄县98年“悦读阅读成长营”活动今天在澄清湖传习斋举行,来自偏远灾区60名小朋友热烈参与,小朋友参观图书馆,也从戏剧与游戏中领略绘本的意境与乐趣,收获十分丰富。
  • 第二届全球华人摄影大赛风光片《春晚渔歌》获得了银奖,这幅作品在表现意境立意上很有特色,如诗如画的主题,给人柔柔恬淡、宁静悠悠的美意,色彩非常和谐与符合主题。
  • 玫瑰石在微观中蕴涵灵致,具润秀之美,而宏观更显劲道与绚丽,意境非言语所能道尽…
  • 能够听到叶落,那或许整个驿站没有多少客人吧,甚至是只有自己。夜半时接待人员应该也歇息了吧。 整个诗篇,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孤独、失落。
  • 清明之际,舍妹夫妇远携父母灵骨而归葬于故乡,余在海外,阻于国难不能奔赴,乃吊之以文,曰: 呜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驾鹤,亦近三月。忆思双亲,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济亲族。力有大小,唯尽本分。载入家谱,亦有光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