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邵嗣尧以诗表清廉之志

明古
【字号】    
   标签: tags:

清朝时,山西人邵嗣尧于乾隆庚戌年(公元1790年)中进士,后出任河北清苑县县令。邵嗣尧先生立志要做一个为民造福的好官,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邵嗣尧当官后,果然不改初衷,为官刚正不阿。他的夫人、亲友多次写信给他,希望他能借手中职权,为自己谋一点利益。可他从不照办,依旧两袖清风。后来,他的夫人亲自从山西老家赶来劝说他。可当他夫人来时,他却不许夫人进城,并写了一首诗命人转交给夫人。

诗是这样写的:

看罢家书意惘然,纷纷相劝置庄田。
狼山不卷千年画,鸡水新栽五亩莲。
击鼓登堂悬明镜,燃灯独坐类参禅。
囊空犹是当年我,未许妻儿索俸钱。

夫人看后,知道丈夫当清官的志向绝不可改变,于是就回去了。邵嗣尧后来官至御史,督学江南,始终不改清廉之志。

(资料来源:《小豆棚》)
转载 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的徐溥,在少年求学时期,就下决心以先贤为榜样,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 的性格,相当沉静质朴,一言一行,都不随随便便。
  • 李嗣源是五代时的后唐皇帝,被称为后唐明宗。李嗣源出身很贫苦,他当兵的时候,自己的饷银不足以养家,靠义子李从珂卖马粪维持生计。早年的艰辛生活使李嗣源对老百姓生活的艰辛,有深刻的了解。当皇帝后,李嗣源并没有忘本。他减轻赋税,停止征战,使在动乱年代颠沛流离的人民 ,稍稍得到了休息。
  • 郑母性情贤惠开明,有节操,博览文献,知书达理。每次郑善果对外处理公务,郑母总是坐在屏风后边的简易床上,静听和观察他。听到儿子分析判断合乎情理,郑母就很高兴,儿子回来后,就让他坐下,相对有说有笑。
  • 隋朝时,赵轨担任齐州别驾,刚正清廉,深受百姓拥戴。后来被召,进入朝廷任职。
  • 一天晚上,他从外边回到家里,觉得神阁里(供神的房间)有动静,点灯一看,是一个小偷躲在里面。
  • 明代,昆山(在今江苏省)人龚云亨的家中有一个名叫范信的家奴。龚家由于日益没落,入不敷出,难以维生。于是龚云亨就把范信和他的妻子,转卖给了常州地方的一个富家,让他们夫妻在那里有口饭吃,不致于挨饿。
  • 明代,在朝廷任职的杨守陈,请假回老家去探望父母。当时,他是洗马的官职,是从翰林提升的,下一步就有可能升为各部侍郎。他为人清正廉洁,不喜欢铺张。
  • 姚广孝见此惨景,非常痛心。他不顾自己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天天冒着炎炎夏日,不停地奔走于灾区各地。他督促各地官府开仓发米,帮百姓度过难关;同时,还要同地方官员,核计减免赋税。对那些清正廉明,如实报灾并认真赈济的地方官,他都给予大力表彰和坚决支持;而对一些贪官污吏,则给予严厉惩处。
  • 在宋仁宗还是太子的时候,肃简公鲁宗道身为太子太傅。每当亲朋好友从远方来时,他就换上衣服到他家旁边的仁和酒馆招待他们。
  • 清代,彭玉麟(1816~1890年),字雪琴,湖南衡阳人。他十六岁丧父,“族人夺其田产”,贪官欺凌其孤儿寡母,万般无奈,母亲将他和弟弟彭玉麒叫到身边,含着眼泪说:“此乡不可居。你们都是男孩子,为了避祸,各自远走高飞吧!”从此,兄弟二人,分别离家出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