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孔子说:“行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愿意行仁,立刻就可以行仁。”
像宋朝时的梁灏,八十二岁才考中状元,而且在朝廷的殿试中对答如流,从所有应试的读书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状元。
子曰:“奢则不孙(1),俭则固(2)。与其不孙也,宁固。”
宋朝的苏洵,直到二十七岁时才下定决心要努力读书。像苏洵那样,年纪已经不小了,还尚且为自己读书太晚而后悔,你们这些年轻小辈,应该早一点思考,想清楚其中的道理。
春秋时代,有一年山戎国入侵燕国,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发兵援救燕国,并攻下了山戎国的都城。山戎国节节败退,就向孤竹国求助,不幸,又被齐军打败。于是,孤竹国王便设计派一个大元帅向齐军诈降,在取得齐桓公信任后,就趁机把齐军引到迷谷。
象晋朝时的车胤,由于家里很贫穷,没有钱买油点灯读书,于是他就抓些萤火虫放在纱袋中,利用萤火虫发出的微弱荧光来读书。像那孙康,每到夜晚时,就利用雪地上反射的光来读书,他们两人的家境虽然穷苦,却没有停止求学。
迷惑是由于执著和欲望造成的,去掉执著和欲望就是在提高道德素养,就是在从迷惑、黑暗中跳脱出来,学习更高的道理,按照道理衡量、归正、要求自己达到更高的道德标准,就能去掉执著和欲望,就能破迷而变得理智,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困境、问题。
路温舒,西汉巨鹿人,家里贫穷,只好替人放羊。他很喜欢读书,但是却买不起书籍。当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写字时使用的是木简、竹简或绢帛,所以当时的书都很贵,只有做官和富有人家的子弟,才买得起书来读。
孔子是一个好学的人,凡是有不懂的,他都会虚心的请教别人。当时鲁国有一位叫项橐的七岁神童,孔子就曾经向他请教。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人,还能不忘学习、不耻下问,我们更应该见贤思齐!
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已经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守门人。魏公子吴忌知道了,前去问候,要送给他一份厚礼。但是侯嬴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终究不能因我守城门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厚礼。”公子于是就大摆酒席,宴饮宾客。
凡是读史书的人都要细心研究、考察历史事实的资料,这样才能通晓古今发生的事件,就好像是亲眼目睹一样的清楚明白。而且读书时要心口相应,不仅要用口朗诵,还要在心里思考。而且要早晚勤奋读书,才会学有所得。
新法已经准备就绪,还没有公布,恐怕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他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移动。又宣布说:“能把木头移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移动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接着就颁布了新法。
炎宋(1)兴(2),受(3)周(4)禅(5),十八传(6,南北混(7)。十七史(8),全在兹(9),载(10)治(11)乱(12),知兴衰(13)。
二十传(1),三百载(2),梁(3)灭(4)之(5),国(6)乃(7)改(8)。梁唐晋,及(9)汉周,称(10)五代(11),皆(12)有由(13)。
陈太丘(1)与友期行(2),期日中(3),过中不至,太丘舍(4)去,去后乃至。元方(5)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6)在不?(7)”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8)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9)之。元方入门不顾(10)。(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闻”者出名,往往只是追求美名而不懂修心养性;“达”者明理,明白为何要修心养性,讲的是名副其实,表里如一。“达”者还能明辨世人求名求利者、狂妄自大者多,因此会要求自己谦恭待人、修心养性。“闻”者看重的是身外之物,随波逐流,追求美名、权力地位,这恰恰是不明事理,不“达”。因此,博得虚名的人,往往是那些空有其表、汲汲营营、讲究现实的人。
小孩生下来大脑里的思想像白纸一般,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小孩变坏了,这是不是也反映社会的问题?在社会乱象中,该如何教小孩多为别人着想、善待别人?该如何教小孩正确看待社会或媒体乱象中的讯息和言行?
杨坚起兵,结束了南北朝混乱的时代,统一天下,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但是,隋朝只传了一代,到文帝的儿子炀帝在位时,因为荒淫无道,所以就亡国了。
一天,孔子在家闲坐的时候,对他的儿子孔鲤感叹的说:“君子是不可以不学习的,与人会面不可以不修饰,不修饰仪容就会显的不整洁,仪容不整洁就显的对人不尊重,对人不尊重等于失礼,失礼就不能自立于世。那些站在远处就显的光彩照人的,是修饰的有整洁仪容的人;与人接近而让人心中洞明的,是拥有渊博学问的人。”
梁武帝是南朝梁代开国皇帝,同时也是一个极为虔诚的佛教徒。在他统治的三、四十年间,被史家誉为魏晋南朝两百余年来未有之盛世,在政治与文化等方面,也获得很辉煌的成就。。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以下是关于梁武帝的一则小故事。
村外有口又脏又臭的污泥塘,人们找来一些花木种下去,想把这儿的面貌改变一下。可是这些花木的根部都被污泥粘住,展不开,不但没栽活,连根都烂掉了。
光武(1)兴(2),为(3)东汉(4),四百年,终(5)于(6)献(7)。魏(8)蜀(9)吴(10),争(11)汉鼎(12),号(13)三国(14),迄(15)两晋(16)。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今河北省)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国国君想立叔齐为太子。他死后叔齐想把王位让给兄长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逃走了,叔齐觉得自己不应该继承王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推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秦王嬴政吞并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统一天下称帝,是为秦始皇。后来宦官赵高伪造遗诏,传位给次子胡亥,是为秦二世。后来出现了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各自称王,相互争夺天下的局面。
子曰:“富(1)而(2)可求(3)也;虽执鞭之士(4),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5)。” (《论语·述而第七》)
周平王把国都东迁到洛阳以后,王室的纲纪和政治制度便逐渐衰落,诸侯们滥用武力,常发动战事。而谋士周游列国,以口才到处说服、献策以求取功名的行径,在当时蔚为风尚。
汤(1)伐(2)夏(3),国号(4)商(5),六百载(6),至(7)纣(8)亡(9)。周武王(10),始(11)诛(12)纣,八百载,最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