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子遇事都要考虑多次才去做。孔子听到这件事情后,说︰“一件事情考虑两次就够了。”
春秋时,吴王夫差要去攻打齐国,越王勾践率领部属去朝见吴王,并赠送财物给吴王及大臣们,吴国大臣们都很高兴,只有伍子胥觉得不妙。
西汉时,韩安国担任中大夫,相当受梁孝王的器重,后来却因犯法而被拘禁在蒙地的监狱中。当时的狱吏田甲对他百般羞辱,韩安国非常愤怒,对田甲说:“已经熄灭的灰烬,难道不会再有燃烧起来的一天吗?”
君子防未然(1),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2),李下不正冠(3)。(《乐府诗集·君子行》)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1)予足!启予手!诗云(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3)夫,小子(4)!”(《论语·泰伯第八》)
句践召集了战士们,向他们表明决心说:
曾子病重时,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将要死时,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时,所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待人接物的道理有三方面:使自己的容貌举止依礼而行,便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端庄,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要谨慎得体,这样就可以避免别人的鄙陋和背理的话。至于祭祀和礼节琐碎的事宜,自有专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孟尝(1)为合浦(2)太守(3)。郡境旧采珠,以易(4)米食。先时二千石(5)贪秽(6),使民采珠,积以自入(7)。珠忽徙去(8),合浦无珠,饿死者盈路(9)。孟尝行化(10),一年之间,去珠复还。(三国吴·谢承《后汉书》(据《艺文类聚·卷八四·宝玉部下·珠》引)
孔子说:“多么伟大啊!舜和禹虽然拥有天下,但是并不以拥有天下为乐。”
风,漂(1)物者也。风之所漂,不避贵贱美恶。雨,濡(2)物者也。雨之所堕(3),不避小大强弱。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4),人虽遇漂濡,而莫之怨也。故曰:“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管子.形势解》)
孔子说:“对于禹,我实在找不出缺点来批评他了;他对饮食很简朴,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粗劣,而祭祀时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简陋,而致力于修治沟渠水道。对于禹,我实在找不出缺点来批评他了。”
此章言不越职侵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容易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有僭越之嫌。从另一方而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要“安分守己”。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具备高尚品德的人了,他再三把王位让给弟弟季历,又隐藏自己的功绩,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孔子说:“如果有人能像周公那样具有美好的智能和技艺,却表现骄傲自大而且吝啬小气,即使还有其它方面的才华,也就不值得看了。”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3)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4)?君子人也。”(《论语·泰伯第八》
将军前在南阳(1)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2),有志者事竟(3)成也!弇(4)因复追步(5),步奔平寿,乃肉袒负斧锧(6)于军门。(《后汉书·卷一九·耿弇列传》)
战国时魏国大臣庞葱,将陪同魏太子到赵国当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说市集上出现了吃人的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6),己欲达而达人(7)。能近取譬(8),可谓仁之方(9)也已。”(《论语.雍也第六》)
战国时,有一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先是自夸他的盾说:“我所卖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东西能把它刺穿”;又夸赞他的矛说:“我所卖的矛十分锋利,没有东西不被它刺穿”。旁人听见后,忍不住的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楚国人一时无法回答他的问题。
汉朝有一壮士叫马援,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想要自己开创一番事业。他知书达礼,精通武艺,果然长大后当了郡都邮官。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德的坏人,而亲近有道德的好人,这样好吗?”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呢?您想重德行善,人民也会跟着重德行善。君子的德就像是风,普通百姓的德就像是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倒。”
曾子说:“君子透过文艺结交朋友,再透过朋友的辅助修行仁德。”
伯牛(1)有疾(2),子问(3)之,自牖(4)执(5)其手,曰:“亡之(6),命矣夫(7)!斯人(8)也而有斯疾(9)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第六》)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尽心规劝并且善意地开导他,如果他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孔子说:“把《诗经》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去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却不能独立地交涉;《诗经》内容背得很多,但又有什么用呢?”
老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纵观中华历史上罕见的几位仁德之君,无不敬天顺道,施行仁爱,惠泽八方,使万民安康,百业隆昌,文化发达,天下归顺,四海景仰。他们体现了孔子曾经描绘的体现“仁德”精神的社会。
考古学家从出土文物往往能推想当时社会的兴衰概况,还能看人类整个文明的起伏、道德人心与美丑价值观的关系。自古以来,圣贤早就告诉了世人:社会的兴衰荣枯,端在人心道德。因此,他们为世人奠定基础、立下榜样,告诫人们要坚守正道、谨守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