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昭
当时北宋与辽国的边境长达千里,除了这三关之地以外几乎是平原无险可守,所以必须以有限的兵力守住重要的据点,才能力保中原文明免于外族的侵犯,据今人统计在这些地方与杨...
北宋初年,在益津关一地(现今河北省霸州市),名将杨延昭成功运用“火牛阵”大败韩昌的五万铁甲骑兵,重现了这场经典战役。
铁甲骑兵,是骑士与战马都穿着坚固铁甲的兵种。他们同时具备极高的防御与攻击能力,主要用以前线冲锋击破步兵之方阵,在东西方战史上都有过辉煌战果的纪录。在北宋时期的辽国也有着这样一支精锐部队,一度让宋军陷入苦战,但这支部队最后是如何被打败的呢?这便是在河北当地流传千年的杨门女将大破铁甲骑兵的传说......
孟良是杨延昭手底下的一员勇将,他身负家传武学,力大无穷,擅长使用一对大板斧,在战场上罕逢敌手。在评书、小说描述中的的孟良仅是个勇猛的战士,缺乏将才,然而在传说中的故事的描述却是粗中有细,一度还单独擒住辽军的大将大鹏呢!
王兰英又是在后方紧追不舍,约莫跑了数里,到了子牙河边一个渡口。杨延昭心想:好极了,渡口想必水较深,有机会脱身了。他骑着白龙马越过渡口码头,准备涉水而过,然而这次白龙马跳入河中,却是飘于水上,动也不动。
杨延昭离开小王都村后,骑马返回军营,这时听到了后方有人叫他:“将军留步!请先停一会儿。”他回头一看,王兰英骑马快速地追了上来。
王兰英是杨延昭的第二位妻子,因父亲为北汉名将王怀之故,也称为王怀女。她天生神力,又被金刀圣母(也有一说为骊山老母)收为徒儿,武艺高强,在当时几乎无人能敌。然而她与杨延昭又是如何结为夫妻的呢?这就得说起在当地流传千年的一段情缘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运用成功的案例,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以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的故事。在三国之后数百年的北宋,名将杨延昭在现今河北省境内,同样使用空城计,击败韩昌五万余大军,重现了这个经典的计策。
在北京香山附近的打鹰洼上头有一座棋盘石,这石不只长得像天然的棋盘,背后流传的故事也非同一般,传闻北宋名将杨延昭与辽将韩昌曾在此地下棋斗智,最后成功吓退辽国千军万马的英雄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一段记载: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与魏军对峙时,主帅司马懿避战不出。为打破僵局,诸葛亮一直苦思破敌之策,在一次侦查中,诸葛亮发现上方谷(葫芦谷)这一类似口袋的特殊地形,于是让魏延率大军假败,引诱司马懿深入谷中,再引燃谷内的干柴并运用乱石、重兵堵住谷口,重创司马懿大军。若非下了一阵及时雨救了司马懿,恐怕三国历史就此改写。
马是一种极有灵性的动物,在春秋时代就有管仲利用“老马识途”的记载,后来引申成比喻有经验的人对情况比较熟悉,容易把工作做好的成语。在历史记载中,也有许多关于马儿在危难情况下解救主人的传奇故事。
龙亭公园是北宋皇宫的遗址,它位于现今中国河南省开封市的龙亭区内。这儿的仿宋庭园有着大宋宫殿之雄浑气魄,又兼具皇家园林秀丽之娇美。公园内的杨家湖、潘家湖隔着一座石桥对立相望,其美景风光令人陶醉,流连忘返。
一亩泉原称为西塘泊,是保定八景之一“鸡距环清”的源头,在其周围平方数十里内的泉脉密布如网,是保定市水源地之一,因此也被称为是保定的母亲之泉。
杨延昭威震三关的故事,在当地可谓家喻户晓,那三关主要是位于现今河北至山西一代的高阳关、瓦桥关及益津关。然而,除了这几个地方之外,传说他与辽军征战的地方曾一度远至幽燕地区,他与杨家将士们在这儿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其中他在鹿皮关长城附近的山崖上留有一道深深的刀痕,历千年后仍清晰可见,那便是杨六郎刀印的传说。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韩信率领三万精兵北上讨伐赵国,于井陉口(今河北井陉县北部)摆下被视为“兵家大忌”的背水阵,击败了二十万赵军,打下了楚汉相争中最为精彩的一战。在兵仙韩信离世后,“背水阵”成了神话,三国时期的大将徐晃、马谡都曾试图仿效此经典战役,但最后都大败而归。
孟良与焦赞是杨延昭底下的二位大将,他们原本是山大王,以好勇斗狠著称,但都投靠于杨延昭旗下,一同抗辽,名闻河北。焦、孟二人常常一起出战,成语中比喻感情深厚,形影不离的“焦孟不离”就是出自于他们二人的故事。
在中国现今河北省徐水区内,有个村子叫刘庄,刘庄的东北部有个土台遗迹,当地人管那个地方叫杨家楼,也称为六郎望海亭。对面有个名为鸭鹅城的地方,第一次来到此地的游客们往往有个疑问,为何一个历史古迹会以家禽来命名呢?
有一年,在杨延昭镇守边关的期间,发生了饥荒,灾民为了生存而抢粮食。当时朝廷权臣当道,下令处死这批罪不致死的百姓,作为守将的杨延昭如何善用智慧,以手下焦赞“莽撞”的“恶名”,化解了这一场危机呢?
南宋时期的济公和尚神通广大,他在杭州净慈寺的古井运木传说可谓家喻户晓。然而早他两百多年的北宋时期,名将杨延昭在河北的龙泉寺也发生了一起类似的神迹,却很少人知道,那就是“古井生木”的传奇故事…...
今日河北省的雄县古称“瓦桥关”,是宋代名将杨六郎镇守的“三关”之一。这里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有许多古战场、文物遗迹。其中占地最广的是为“宋辽古地道”。这条古地道由来已久,依史料记载,它修建于北宋时期,与万里长城一样,都担负着防卫边关、守卫中原文明的使命,被世人称为“沉睡千年的地下军事奇观”。
话说在辽国大将韩昌输给杨延昭三箭之地后,杨延昭只射了两箭,韩昌就反悔了,二人又打了起来。韩昌的武功招式已全然被杨延昭识破,没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只得带着人马往西南退去,杨延昭也带兵紧追在后,韩昌边打边退,连续跑了几十里路,最后到了一片荒山恶岭中。
在今日朔州一带,至今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脚蹬雁门关,手搬担子山,一箭射到大青山......”,歌词歌颂的就是北宋英雄杨延昭神箭退敌的传说故事。当时,杨延昭镇守三关,大败辽军,逼得辽军主帅派人和谈,辽国方面同意退兵至一箭之地,原以为最多不过数百米,但没料到杨延昭神力一射,弓箭远至二百余里外的大青山。
倒马关是内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因其地势险峻让战马经常摔倒而得名,在战国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古称为鸿上关、常山关或靑龙口关,它与紫荆关、居庸关合称为宋代内三关。这里自古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到了北宋时期名将杨延昭(六郎)在这里率军御敌,因此更是出名。
雄县、霸州、永清一带作为宋辽时期的边关地带,这里战事频繁,加之此处为平原地区,在战场上无天险可守,北宋名将杨延昭在此地镇守达16年之久,寸土未失,而杨延昭屡战屡胜,与当时所修地下战道不无关系。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巍峨雄伟、气势磅礴、举世瞩目,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在冀中平原的燕南大地上,筑有一条可与其相媲美的地下长城—宋辽地下古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