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欲速成者也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33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闕黨(1)童子將命(2)。或問之曰:「益(3)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4)也,見其與先生並行(5)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6)者也。」 (《論語·憲問第十四》)

【註釋】
(1)闕黨:即闕裡,為孔子當時家鄉居住的鄰里。
(2)將命:奉命、傳命。這裡指替主客傳話。
(3)益:求上進。
(4)居於位:與長者同坐。按禮:應隅坐(坐在一邊),不宜同坐。但童子隅坐無位,成人才有位。
(5)與先生並行:先生,長輩。按禮:應隨行,不宜並行。
(6)速成:急於求成。

【語譯】
闕裡有個童子,奉命給孔子傳話。有人問孔子:「這是個求上進的孩子嗎?」孔子說:「我看見他和長者一同坐在成人的位子上,又看見他和長輩並行。他不是個求上進的人,只是個急於求成的人。」

【研析】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論語.憲問》)是說古人學習是為了修養好自己,今人學習是為了顯示給人看。二者學習的基點不同,一個是道德修養;一個是求取功利。因此古之學者淡泊名利,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今之學者仁義不修,急於求成,悖禮忘義。在當今的社會,這個古今對照更是明顯。做人處事、灑掃應對的基本禮節,長幼有序、敬老尊賢的人倫傳統,如果從小就不好好學習,以後長大怎麼會有道德修養?怎能不功利忘本?哪裡能稱得上有希望、有未來的孩子呢?

【延伸思考】

1、現在有禮貌的小孩越來越少了,許多小孩空有表面的禮貌形式,卻不懂人倫道德。應如何抵擋社會功利忘本的潮流,教小孩人倫道德和禮節?

2、古人懂得教與學之間的關係,有效的教學必須是:學習者主動要學習,而教學者要把握住原則,判斷情況是可教或不可教,例如:有道德修養則「孺子可教」,「欲速成者」則教也是白教。你認為孔子他會怎麼教這「欲速成」的童子呢?

【歷史故事】

孺子可教

留侯張良,他的祖先是戰國時韓國人。在秦國滅了韓國後,張良就想用全部家產尋找謀刺秦王的勇士,為韓國報仇,甚至他的弟弟死了都不厚葬。這是因為從張良的祖父到父親,都當宰相,共輔佐過五個韓國國君。

後來,張良找到一個大力士,製作了一個重一百二十斤的鐵椎。秦始皇到東方出遊時,張良和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這地方,想伺機突擊秦始皇,但誤擊侍從的車。秦始皇十分震怒,在全國各地嚴密地搜捕刺客。於是張良就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

一天,張良悠閒的在下邳橋上散步,有一位穿著粗布衣服的老人,走到張良面前,竟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他看著張良並說︰「小子,到橋下把鞋撿上來!」張良很驚訝,就想打他。但見他年紀大,就勉強隱忍下來,走到橋下撿鞋。鞋撿上來,老人說︰「給我穿上鞋!」張良既然已幫他把鞋撿上來了,也就跪著替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腳穿上鞋,笑著離開。張良非常驚訝,目送老人離去。老人離開了約一里遠,又返回來,說︰「你真是孺子可教啊!五天後天剛亮時,來這裡和我見面。」張良因此而覺得事情奇怪,就跪下來回答說︰「嗯」。

五天後的黎明,張良依約前去。但老人已等在那裡了,他生氣地說︰「跟老人家有約,卻遲到了,為什麼呢?」老人離開並說︰「五天後早點到這裡會面。」五天後公雞剛啼叫,張良就去。可是老人還是先到了,他又生氣地說︰「又遲到了,為什麼呢?」老人離去並說︰「五天後再早點來。」五天後,還沒到半夜張良就到橋上等候。不久,老人也來了,他高興的說︰「就應當如此。」隨即拿出一本書,說︰「這本書讀了就可以做君王的老師。十年後就可以發跡。十三年後,年輕人你到濟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老人沒有再說其它話就離開了,從此以後張良沒有再見過這位老人。等天亮一看,原來老人送的書是《太公兵法》。因此,張良覺得這是一本特殊的書,就常常研讀它。

《太公兵法》相傳是姜子牙說服周武王討伐商紂後所寫的兵書。張良後來果真利用書中的兵法,輔佐劉邦建立了漢朝,那位老人就是黃石公。而「孺子可教」就被人們引用為成語,用來讚揚可以教導造就的年輕人。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蘇秦是戰國時代最著名的縱橫家,他向秦惠王遊說連橫政策。秦惠王說:「寡人聽說,鳥的羽毛長的不夠豐滿是不可以高飛;國家的法令不夠完備是不可以施行刑罰;君王的道德若不被推崇,就不能役使百姓;政策教化若無法順利推展,就不能再交託大臣其它任務。現在先生不遠千里到秦國給我建言,將來我會好好考慮的。」
  • 季路問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說:「還沒能好好侍奉人,如何能侍奉鬼呢?」季路說:「請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說:「還沒弄清楚生,如何知道死呢?」
  • 春秋時代,鄭國因為想發兵侵略宋國,最後竟導致晉、齊、宋等國聯合起來,共同出兵攻打鄭國。鄭國自知兵力薄弱,根本無法抵擋晉、宋等十二國的圍攻。於是......
  • 孔子說:「讚許他人言論的忠厚誠實,這樣的人,你能確定他是真正的君子嗎?或者只是外表端莊的人而已呢?」
  • 坐席沒有擺正,就不坐。也許有人會覺得「席不正,不坐」未免太過於吹毛求疵。其實不然,當人在自己漸漸偏離正道的一思一念沒有意識到或把握住時,便會造成更大的偏差。
  • 漢朝的魏其侯竇嬰,是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堂兄的兒子,為人十分好客,漢景帝剛即位時,他就擔任詹士的官職。
  • 朋友死了,沒有親屬宗親打理葬事,無可歸葬,孔子說:「喪事由我來料理吧。」 朋友饋贈物品,即使是車馬之類貴重的東西,除非是祭肉,否則也是不拜的。
  •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1)。」 朋友之饋(2),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論語‧鄉黨第十》)
  • 戰國時代,有一次楚頃襄王到蘭台去遊玩,宋玉、景差兩位有名的辭賦家陪侍在側。這時有一陣風吹來,頃襄王情不不禁敞開衣襟,讚歎地說:「這風真是涼快,是我和百姓一起共享的吧?」宋玉不以為然,因為頃襄王近來沉溺享樂,荒廢國政,又聽信小人讒言,放逐他的老師屈原,正想找機會勸諫他,於是借題發揮說:
  • 子路使(1)子羔(2)為費宰(3)。子曰:「賊(4)夫人之子(5)。」子路曰:「有民人(6)焉,有社稷(7)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8)夫佞(9)者。」 (《論語‧先進第十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