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研究發現 河川蜿蜒度高易釀巨災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3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19日電)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陳宏宇參與國際研究發現,台灣受到氣候與地質影響,導致河川蜿蜒度非常高,登上國際最著名期刊「科學」,莫拉克風災所造成的現象與研究成果不謀而合。

台大地質系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及英國劍橋大學等研究合作計劃,主要針對日本、臺灣、菲律賓、婆羅洲及新幾內亞等5 個北太平洋地區的島嶼內曲流變化現象,探討大自然中的氣候或地質環境等因素在這些曲流中所形成的證據。

上述研究成果登上最新1期「科學」期刊 (Science),台大今天召開記者會,除陳宏宇外,本文第1作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史塔克 (Colin P.Stark)、台大校長李嗣涔、台大副校長陳泰然等出席記者會。

史塔克表示,山崩、土石流都是自然科學現象,從中可提醒大家注意大雨弱化岩石強度,相對土地利用要付更多心血關注,未來國土計畫在科學研究中可見諸端倪。

陳宏宇表示,研究發現,台灣因受高度暴雨機率和洪水災害的影響,是北太平洋島嶼中蜿蜒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僅次於菲律賓呂宋島;高雄縣荖濃溪上游的濁口溪幾乎是蜿蜒度最高的河流。此外,日本南部九州等,由於季風、颱風和洪水強度都很高,也是蜿蜒度高的地區。

陳宏宇說,河流平均蜿蜒度較高的地區都分布在北緯8°至25°間,結果顯示,氣候影響因素的重要性,因為,這個地區大氣環流的駛流效應有密切關聯性,也就是和颱風的襲擊頻率有著高度對應的關係。

陳宏宇說,除氣候因素外,岩石強度、岩層破碎等地質環境的敏感條件也是影響河流蜿蜒度變化的主要因素。當河道加寬或產生曲流時,側向的侵蝕速率會比向下的切蝕速率增加10倍以上,這個現象也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加大水平的侵蝕作用,造成河道的彎曲、加寬、河階地的形成、山谷的不對稱,甚至曲流改道的現象。

陳宏宇提醒,從歷史經驗中得到教訓,政府在國土開發時要謹慎思考;低位河階地方沖積時間僅有20、30年形成的,土石還未穩當,不能住人,小林村與新開部落是實證,高位河階的地方可以緊急避難使用,但也不宜進一步開發,例如建造民宿。

陳宏宇還點名5 條蜿蜒度高的河川,包括隘寮北溪、二仁溪、陳友蘭溪、曾文溪、阿里山溪等上游,颱風來臨時,這些地方要特別留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