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不識仙

法中塵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

據《耳食錄》記載,清朝時江西樂安有一位士人,一次外出夜宿土地廟。當晚他清晰夢見土地神安排下屬打掃廟宇,迎接明日仙人的到來。士人醒後回家將此夢告訴他的同學們,大家一同前往土地廟前早早等待。

當天果然有一位氣度非凡的道人,腰繫葫蘆與長劍,自西而來,經過土地廟時還拱手行了一個禮。眾人認定他是土地神口中的真人,不顧道人再三推辭,硬是盛情將道人邀請至他們的住處,稱道人為大仙,飲食器具皆用最好的招待。

住了十餘日,眾人屢次求道人教他們長生不老以及煉出金銀的法術,道人卻茫然不答。一日道人忽染重病,奄奄一息。眾人開始還侍奉湯藥,漸漸見其病症加重,遂計劃將道人趕出去。道人哀求他們將其好生安葬,並用飲食祭奠,反遭眾人斥罵。這時一童子尋師至此,見師病重,便傷心大哭吐血而死。

道人見徒兒死了, 也長歎一聲死在榻上。眾人慌了,給道人收屍時,發現道人的佩劍是一口難得的寶劍,葫蘆中還藏有黃金。眾人大喜過望,圖謀瓜分。不料這時道人和童子忽然大笑著坐了起來,將寶劍化為龍,葫蘆則化為鶴,倆人各乘其一,飛騰空中,冉冉而去。眾人相顧駭然,方悟道人其實就是仙人。道人飛走後,其臥室有異香,經月不散。

世人不識仙或求不到仙術,多是因為有求於仙或以常人之心對待仙。過去道家講「師父找徒弟」,而不是徒弟找師父。他首先要看這個人的根基好不好,也就是身上所攜帶的「德」的這種物質多不多。德越多越能吃苦、悟性越好、修的越快。

師父看中徒弟後,還要考驗他的心性,就像前面講到的那個道仙裝病試探眾人的誠意。所謂「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大學》)。根基好、心性高的人,師父才有可能把他那一門修煉的東西(包括法術)傳給他。想用世間的山珍海味、金銀珠寶去求超越於世間的道,那是緣木求魚呀。

另外,在世人的心裡總覺的那些看起來仙風道骨的,身著仙服道袍的,還會用些法術的,就是神仙了。其實不然,有道是「真人不露相」。他隱跡於世人中,看起來普普通通,他不會輕易施展他的神通法術的,因為很多人會因此而追隨他、求他的法術和功能,而不去求「道」,這就本末倒置了。

因為道家講「無」,什麼也不追求,放下世俗中的一切,最後修成「真人」,得道成仙。從常人這個層次中跳出去,修到更高的不滅的生命境界中,這是修道的真正目的。

今天的社會上就有許多走在神路上的人,他們在大法大道中修行,歷經磨難而矢志不渝,身在紅塵中而念在方外。你一定會多次遇到這樣的人,他們告訴你的真相,句句是真言、句句是真機,希望您不要因為「得之於易而失之於易」、或因他們平凡的相貌而不予重視。

「相逢一笑心智開 , 轉眼已是紅塵外」

打開您的心智,用善念對待「真相」,也許這就是您在這紅塵中苦苦期盼的東西。不久的將來,明白了真相的您,也許就會看到他們神像大顯、白日飛升的壯觀景象,那時候您會慶幸自己當初的正確選擇,已經為您種下了在大法大道中修煉的機緣。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征服洪水的大禹也曾經駕著龍到天際遊玩...............
  • 早期關於那吒的傳說卻源於印度的佛教。在佛教故事中,那吒乃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是佛教的護法神。毗沙門天王常常托塔而立,侍奉在佛祖的身旁....................
  • 長壽國中最令人感興趣的應該是西北海外的無啟國,他們是生活在洞中,不分男女,死後「其心不朽」,過了百十年後,還可以活過來。就這樣活了又死,死了又活,等於永遠不死,所以也就不需要後嗣。
  • 向長輩饋贈「壽桃」的風俗應追溯到西王母向漢武帝贈桃的傳說。
  • 鎮洪水的「鐵牛」作跪臥狀,昂首揚角,雙目圓睜,頗具威嚴。因為古人認為牛是神獸,因此被賦予了鎮水怪、抵禦蛟龍的功能。
  • 顓頊經過了蚩尤變亂的教訓,覺的神和人不分出界限,可以相互往來,弊多利少,於是命重、黎兩人把天地間的通路隔斷,叫人上不了天,叫神也不能再隨便下地了。
  • 神農氏來到人世間為中國人建立起了相當完整的醫藥基礎,後世幾千年來中藥的發展,事實上,都是建立在神農本草的基礎上。因此,神農氏還被尊為中國的醫藥之祖,民間稱之為「藥王菩薩」。
  • 孟婆生於西漢時期,自小研讀儒家書籍,長大後,專心念誦佛經。她在世時,從不回憶過去..........................
  • 三國時期蜀國下轄的夷道縣(在今天的湖北宜都縣西北)有一座句將山,山上沒有水源..................
  • 傳說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個化身,楊柳觀音就是其中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