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僧介紹:玄奘法師

鄭重
font print 人氣: 398
【字號】    
   標籤: tags: , , ,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若不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從唐義淨三藏法師(高宗咸亨二年,紀元六七一年,取道南海至印度;二十五年後,經三十餘國,返回洛陽)所作的這首詩中,我們不難體會到古代高僧大德,歷經九死一生,傳譯佛經、流通法寶的艱辛!而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首屈一指的留學僧、譯經家,即是被尊為「千秋萬古一聖僧」的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俗姓陳、名褘,河南偃師縣人,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紀元六0二年),圓寂於唐高宗麟德元年(紀元六六四年),世壽六十三歲(另一說:生於隋開皇年間,紀元六00年,示寂於唐高宗總章二年,紀元六六九年)。

玄奘大師系出名門,為東漢太丘縣令陳寔後代。陳寔(紀元一 0四至一八七年)以德學並美、愛民如子著稱於世。高祖陳湛、曾祖陳山及祖父陳康,率皆歷任朝官。父親陳惠「英潔有雅操,早通經術。形長八尺,美眉明目」,曾任江陵縣縣令,隋朝衰徼後,即棄官歸隱。陳惠膝下有四子,老么即是日後的玄奘大師。玄奘不僅遺傳了父親端嚴的儀錶,更繼承了父親恬淡高潔的風骨。

玄奘幼具夙慧,聰慧不群,「非雅正之書不觀,非聖哲之風不習。」他八歲時,父親陳惠坐於幾側口授《孝經》;當父親講到「曾子避席」時,玄奘突然整襟而起,恭敬地侍立於席側。「你為何站立呢?」父親問道。玄奘回答說:「曾子一聽到師命,就立刻避席,我現在稟受庭訓,怎可安坐如故,罔顧禮數呢?」父親聞言大悅,預知眼前這個么兒,將來必成大器。玄奘十歲父母早逝,十一歲隨二兄長捷法師,至洛陽淨土寺。十三歲時,玄奘以「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一語,獲當時負責度僧的大理寺卿鄭善果的青睞,破例錄取為僧。玄奘隨兄安住於洛陽淨土寺,禮道基上座和尚為剃度師,勤習佛理經義;直到十六歲,因隋朝敗亡,洛陽戰亂,乃偕兄離開洛陽,經長安、子午谷,南至四川成都。一路尋師訪道,精勤不懈!二十歲時,玄奘於成都受具足戒,繼而結夏安居(人名)研究律學;稍後,玄奘沿長江而下,雲遊大江南北,足跡遍及半個中國。

玄奘二十六歲時,已獲「釋門千里駒」的美稱,然而他並不以既有成就自滿,始終虛懷若谷,勤學不倦!為了蹈繼前賢遺風,一探佛法的究竟,決志西行求法,以釋眾疑。玄奘懷抱無比堅定的信念,從長安出發,經甘肅秦州、蘭州、涼州,越過八百里戈壁大沙漠。玄奘曾自語其境如下:「上無飛鳥,下無走獸,是時顧影唯一。」又:「 四顧茫然,夜則妖魑舉火,爛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如時雨。雖遇如是,心無所懼。」復度過有千年積雪的蔥嶺,歷盡千磨萬難,始進抵印度。

玄奘在印度,前後共計十七年。其中有五年是親自求教於那爛陀寺的戒賢法師。玄奘旅印期間,除了遍參善知識,勤於「上求佛法」,更不忘隨緣「下化眾生」,曾作會通空、有二宗的《會通論》三千頌,另有破斥小乘謬義的《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而於「上求下化」之餘,玄奘則不畏險阻,風塵僕僕地朝禮佛教聖跡,追思佛陀當年遊化的苦心。玄奘確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最佳實踐者!

玄奘自印度返國之前,曾應戒日王禮請,於曲女城主持辯論大會,目的是藉此機緣,開闡大乘微妙法門,破除小乘外道的執迷。當時五印度中,有十八國王駕臨護法,另有大小乘僧三千餘人、婆羅門及尼乾外道二千餘人,並那爛陀寺千餘僧眾,總計七千多人,參與盛會,場面之壯觀可想而知!玄奘於會中提出《真唯識量頌》:「真故極成色,是有法,定不離眼識宗;因云: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同喻如眼識。合云:諸初三攝眼所不攝故者,皆不離眼識;同喻如眼識,異喻如眼根。」並發誓言:「若其間有一字無理,能難破(我所講之道理)者,請斬首(我的頭)相謝。」如是經過十八天,竟無一人敢駁斥之;大眾也因此更加尊崇玄奘大師的德學道行。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紀元六四五年)正月,玄奘安抵長安,沿途受到文武大臣、緇素二眾夾道歡迎。玄奘隨身攜回梵本經典六百五十七部、佛舍利及佛像等,後以馬匹馱負至弘福寺(日後譯經的場所)。玄奘甫卸下行囊,即傾全副心力,進行翻譯佛經的文化鉅業。在皇室的鼎力護持與方內外菁英俊彥的攜手合作下,從貞觀十九年,到高宗龍朔三年(紀元六六三年),共十九年間,先後譯出大小乘經論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根據《大正藏‧目錄部》記載)。其中,以玄奘晚年費時四載,譯成的六百卷《大般若經》一千三百餘萬言,堪稱為光耀千古的寶典。玄奘雖道務繁忙,然於譯經之從事,始終無一日間斷。玄奘自訂:每日譯事的進度;白天因故耽誤的進度,必於當晚補足;待「所作皆辦」後,至三更之夜,才小睡片刻。玄奘每天五更起身,便先閱讀梵本佛經,並用硃筆圈點,以為白天翻譯的準備。玄奘「今日事今日畢」與「凡事豫則立」(此二語,後竟成眾多有志者的座右銘!)的嚴謹態度,造就了空前絕後的譯經成果!

唐高宗麟德元年二月五日,玄奘大師示寂(離世)於長安北面的玉華宮。高宗聞訊,悲慟不已,罷朝三日,並數度哀歎:「朕失國寶矣!」隨後更下令:「一切喪葬費用,皆由國庫開支。」玄奘大師移靈之日,弟子遵照遺命,以粗竹蓆為輿,奉神樞回京,安奉於慈恩寺翻譯堂內。

四月十四日,將葬滻東(長安之東十五里),京城及附近五百里內,送行者逾百餘萬人。當晚,夜宿墓所者,有三萬多人。翌日安葬完畢,儀式結束時,天地變色、鳥獸哀鳴,人們更是悲慟逾恆!

(文據《高僧行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呂洞賓,是被後人廣泛傳誦的“八仙”之一,在現代一般人的印象中好像是傳說中的人物,虛無縹緲;而熟悉道家文化的人會知道,呂洞賓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是唐朝著名的得道仙人,曾留下著作若干,收錄於《道藏》等典籍。
  • 在媒體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關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領土爭端、貿易摩擦等方面的報到,但是文化領域糾紛方面的內容還是比較少見的,但是近些年中韓兩國不論是主動被動的總是在文化領域產生一些矛盾。作為一名中國人,看到類似「中韓文化之爭」這樣的字眼被炒得如此火熱,我的第一感覺就是羞愧。真的很難想像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泱泱大國到了今天會淪落到為了文化主權和韓國這樣的小國爭來爭取的地步。
  • 大學士李賢曾對人說:“《尚書‧皋陶謨》稱,為政者要有九種美德,王翱就具備了五種:事物紛亂而他卻能專心一致,遇到阻撓而他卻更加堅毅,生活儉樸且奉公守法,性格堅定而合乎義理。”這個評價對王翱來說,的確是恰如其分的。
  • 年僅十二歲的趙王杲站在楊廣身邊,哆嗦成一團,看著素日威儀萬方的父皇被團團包圍,四周的侍衛手持白刃、刀光刺眼、緊緊相逼,嚇得哇哇大哭。
  • 岳飛有句肺腑之言:“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這名話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 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向佛虔敬,智勇無敵;擅長詩書;精通音律;情接兩世,百代傳奇。這些詞語用在韋皋身上,一點也不為過。
  • 登基大典結束後,回到內殿的李淵,坐在龍榻之上,百感交集——自去年晉陽起兵,剛剛一年的時間,自己就輕而易舉地坐上了這把龍椅,群臣跪倒在太極殿前三呼萬歲的聲音還縈繞耳畔.....
  • 西元603年,李元吉出生。穆皇后生下李元吉,一看李元吉的長相,嚇了一跳——瘦小枯乾,窄額尖顎,拱嘴嘬腮,鼠目鷹鼻。穆皇后心想:自己美貌驚人,夫君也氣度不凡,哪來的這麼個不倫不類的怪物?
  • 李世民在軍事上的天才與成就,古今中外無人能及。他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具天賦的軍事統帥,也是最神勇善戰的無敵將軍。
  • 一天夜裏,李世民帶領幾個騎兵勘察敵情,困乏之際,李世民與一個甲士在土丘上睡著了。不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