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利令智昏

陸真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616
【字號】    
   標籤: tags:

【釋義】令:使;智:理智。意指因貪利而使頭腦發昏,幹出違法亂紀,失去理智的事。

【近義;反義】見利忘義 利慾熏心;見利思義 捨生取義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戰國時期,秦國攻打韓國。韓國的上黨郡周圍的道路都被阻絕,形勢很危急,時時有被攻陷的可能。郡守馮亭,在危急中提出一個辦法:上黨既然不能保住,不如給了趙國,這樣便可以轉移秦國的目標,遷怒於趙國。

消息傳到趙國,平原君認為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上黨郡17座城池,覺得是個便宜,應答應韓國。但趙國的大夫反對,認為韓國把上黨郡這座城,無償的送給趙國,有他自己的打算,那就是犧牲部份領土,緩和韓國與秦國的矛盾,免遭亡國之禍;而趙國表面上好像佔了一個便宜,其實將引火燒身。

趙王考慮這兩面的意見後,還是同意了平原君的意見。兩年後,秦國果然向趙國發兵,大將白起,率兵先攻下上黨,在長平活埋趙國的俘虜40萬人,趙國的都城邯鄲,也幾乎被攻陷。

司馬遷寫《史記》時,認為平原君為貪圖上黨郡,做出的這個決定,可謂「利令智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