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媽媽這樣教自律(6)

讓孩子學習──自己的事自己做
font print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作者:趙麗榮

「自己能做的事情,為什麼要別人幫你做呢?」這是德國人普遍的觀念。在德國人看來,故意讓別人幫忙是一種不守規矩的表現,是一種推卸責任的意識。正是因為德國孩子堅守這種觀念,所以他們自己動手的能力才會比較強。

有一次,我去萊克門魯家替兩個孩子上中文課,一進門,竟然發現哈尼魯克和凱瑞斯在縫補自己的衣服和襪子,笨手笨腳的樣子相當滑稽,而且衣服和襪子都補得皺巴巴的。

男孩子竟然自己動手縫補衣服,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哇,兩個帥小子,你們真是棒極了,竟然會補衣服和襪子!」我打趣道。

「李老師來了,請您先坐,我們一會兒就補好了,上課不會遲到的。」哥哥哈尼魯克用中文對我說。

「好的,你們慢慢補,我等你們。」我怕一著急,他們容易扎到自己。此時,女主人柯妮娜見我來了,起身把我迎進屋內,為我泡了杯咖啡,並且在我對面坐下。

「柯妮娜女士,妳的兩個孩子真是棒極了。」我微笑著對柯妮娜說,而她正欣賞著兩個孩子的傑作。

「謝謝,你們欣欣也非常不錯。」柯妮娜欠了欠身,也微笑說道。

「不過,我有一點不明白,補衣服襪子是我們女生做的事,為什麼妳不幫他們呢?」我忍不住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李老師,這一點我不能贊同,誰說補衣服襪子就是女生要做?這是他們的衣服和襪子,自己不補,誰要幫他們啊?」聽到我的話之後,柯妮娜有些不解。

「我的意思是,身為母親,妳可以幫助他們把這些事情做完。」我進一步解釋。

「他們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們家長從來不會插手,這是規則,妳明白嗎?否則就是不尊重他,這在我們德國,是一種侵權的行為,很嚴重的。」柯妮娜一臉嚴肅地對我說。

在德國,崇尚自己動手……

這時候,萊克門魯先生從門外走了進來,顯然是聽到我和柯妮娜的對話,便笑著對我說:「李老師,反正孩子們還在忙,如果妳不介意,我帶妳參觀我們家的『工廠』。」

「你們家的工廠?萊克門魯,你什麼時候開了一間工廠?」我吃驚地問道。

聽到我這麼問,萊克門魯沒有回答,而是笑了笑,帶我去地下室。進入地下室,我發現萊克門魯口中的「工廠」其實只是一個工作室,大約有二十平方公尺左右,中間有一個很大的工作臺,工作臺下有很多抽屜,一拉開,是各式各樣的釘子、螺絲、墊圈、管件、電子元件和材料等,四面牆上則掛著各式各樣的工具,從木工、瓦工到鉗工、焊工工具應有盡有。

「萊克門魯先生,這間工廠是做什麼的?」

「我稱它為『動手實驗室』,是讓哈尼魯克和凱瑞斯做實驗、組裝東西用的。比如說如果我們家的電視壞了,他們就可以搬到這裡來修理,直到修好為止。」

「電視壞了,為什麼不搬到電器行去啊?」我顯得有些吃驚。

「自己能做的事情為什麼要麻煩別人?在德國,崇尚自己動手。妳知道嗎?我蓋這間房子的時候,除了設計和蓋房是請人幫忙,剩下的事情都是我自己做的,像是房屋及地下室裝修、廚房和浴室的設計和安裝等。」

「天哪,太了不起了,我應該向你學習!」我豎起大拇指,忍不住讚美萊克門魯。

教養鐵規則37:孩子自己能做的,家長不要幫忙

自己動手,是一種默契。最初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真的有些費解,後來終於明白:所謂默契,就是大家都知道、不用明說的規則。德國人已經將「自己動手」當成每個人都需要遵守的規則了。

我又想起了七歲的約翰尼,當時老公看到他在打掃,想要幫忙的時候,他之所以那麼生氣,就是因為老公破壞了「默契」,這就表示看不起他、傷害他。

「德國的孩子還真是怪,我們的孩子巴不得有人幫忙做事,他們卻不希望別人幫助。」在我和欣欣外婆討論這件事情的時候,她明顯覺得不可思議。

「是啊,不過,這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好事,至少能夠讓他多動手、多做些事情,不然長大之後就成了廢物。媽,這樣的孩子,妳看得還不夠多嗎?」

「是啊,現在的孩子,長大之後一點本事都沒有,就只知道吃、玩、胡作非為,一點用處都沒有。」媽媽認同了我的觀點,但隨即說道:「不過,我覺得欣欣以後肯定不是那樣的孩子,所以,很多事情能夠幫她的就幫她,別苦了孩子啊!」

雖然我口頭上答應了母親,卻打從心底拒絕接受母親的建議。

因為我知道,只有讓孩子多動手,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否則,對孩子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

自己動手,是一種默契。而德國人已經將「自己動手」當成每個人都需要遵守的規則了。

─ ─摘自:《德國媽媽這樣教自律》野人出版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許多父母總是有意無意地幫助孩子推卸責任,使得孩子無法正確面對自己的行為,無法主動承擔該負的責任。關於這一點,我們要向德國父母學習,看看他們如何從小幫助孩子培養責任心。
  • 許多孩子很不守時,說好九點整睡覺,卻總是拖到十點才上床;說好五點開始寫作業,卻因為貪玩而拖到六點。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種不守時的情況?通常是父母自己在這方面沒有做好,為孩子樹立了壞榜樣。
  • 孩子調皮的時候是否應該體罰?在許多家長的心目中,這是一個非常矛盾的話題。孩子真的能夠在「賞識教育」中健康地成長嗎?對孩子進行一些體罰的行為就是落伍的教育方式嗎?不如看看德國父母是怎麼做的。
  • 對於如何看待自己的孩子,華人家長分成兩個極端:若非覺得自己的孩子一無是處,就是覺得孩子很好,毫無缺點。這兩種極端的看法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在這方面,德國家長的做法是肯定孩子的優點,檢討孩子的不足,鼓勵孩子改進。
  • 很多父母喜歡幫孩子準備好一切,不讓孩子自己動手,甚至不給孩子動手的機會。父母包辦一切的後果就是孩子什麼事情都不會做,離開了父母,根本無法生存。一旦遇到什麼困難挫折,就會一蹶不振,因為他們缺乏面對挫折、克服困難的經驗。這是很可悲的,也是危險的。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絨毛玩具
    六歲之前還是處於自我為中心的時期,沒有所謂的「他我概念」,如果這時強迫孩子分享,其實是搶劫的行為,要讓孩子懂得「分享」,應該先滿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後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漸成形。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當孩子表現得不如我們所預期,我們感到生氣,而對著孩子指責、批評、責罵或威脅……但我們如此反應,除了宣洩自己的情緒外,對孩子的幫助到底有多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