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死有餘辜

陳必謙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43
【字號】    
   標籤: tags:

【釋義】「死有餘辜」指:雖然處以死刑,仍抵償不了其罪過。後比喻罪大惡極。

【出處】《漢書.路溫舒傳》

路溫舒是西漢鉅鹿人。年輕時做過獄吏,是管理監獄的官吏。太守下來檢查工作,發現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向上級部門竭力推薦,受到朝廷器重,被任命為廷尉史,掌管刑獄。

路溫舒從小酷愛學習,他喜歡閱讀《詩》、《書》、《春秋》等典籍,通曉義理。從事獄史工作後,又鑽研法律,律令條文熟記於心,且能靈活運用,官吏們遇有疑難問題,都會來問他。

漢宣帝登帝位後,朝廷的大刑獄越來越多,受案件牽連而被審問的人不計其數。路溫舒為此十分憂慮,他上書宣帝,勸諫皇上要崇尚仁德,緩用刑罰。他說:

「我聽說秦朝有十條過失,其中有一條至今還存在,那就是看重治刑獄的官吏。秦時不注重文化,喜歡用武,輕視仁義之士,重視治理刑獄的官吏;符合正道的話,被稱為誹謗,阻止產生過失的言論,反而被稱作妖言。所以文質彬彬的儒士,不被任用;忠誠善良切於實際的言論,都積鬱在胸中;而奉承阿諛的聲音,天天灌滿耳朵。這就是秦亡的原因。如今,國家仰賴皇上的厚恩,沒有戰爭之災,也沒有饑饉之患,大家都致力於國富民強。然而國家,卻沒出現太平盛世的景象,這是由於亂用刑法的結果。刑法案件是有關人命的大事,人死了不可再生,《虞書》上說過:人命至關重要,審判案件要慎重,不可濫殺無罪的人。然而,當今治理刑獄的官吏,不是這樣。他們執行刑罰,過於嚴酷,刑獄越來越多,監獄人滿為患。

「人的情感本質上都是平安則快樂、痛苦則絕望,杖刑之下,甚麼要求達不到?治獄者,往往利用犯人的畏懼心理,逼迫當事人服罪,否則就嚴刑拷打。根據這個來判處犯人的罪行,即使善於聽取訴訟的皋陶聽了,也會認為罪大惡極,死有餘辜。這就是國家的禍害啊!所以說天下的憂患,莫過於刑獄;敗壞綱紀,離經叛道的人,莫過於治理刑獄的官吏。陛下如果能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實行仁義,緩用刑罰。那麼,國家太平的日子,一定會與天共長久了。」

宣帝聽從了路溫舒的勸告,升他為廣陽私府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李成畫畫,特別善於描寫北方山野的寒林景色和風雨、明晦、煙雲、雪霧等自然景象。
  • 傳說上古時期的堯帝,聽說許由是個隱世的高人,便想把帝位讓給他。
  • 曹操對自己兒子曹植的才氣非常賞識,覺得曹植的文章確實寫得不錯,但也不免有些懷疑是請人代寫的。
  • 意思是以先聽到的話為主。比喻抱有成見,不再聽後來的話。
  • 陶淵明在回家的路上,他一邊走一邊想,還是辭去官職回去的好哇!
  • 興:志趣、興緻;采:神采、精神;烈:強烈、旺盛。原形容作家的文章風格,後多形容興緻高、情緒飽滿。
  • 戰國時期的著名縱橫家蘇秦,他因衣著破陋而被秦惠文王拒之門外,還遭到了親人和鄰居的恥笑。
  • 莊子常常借各種各樣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自己的哲學觀點,使深奧的道理變得十分淺顯,易為讀者所接受。
  • 晉王楊廣生來聰明乖巧,儀錶堂堂,只是心懷叵測,陰險狡詐,一心妄想奪取哥哥的太子之位。
  • 「老生常談」這一成語,用來指老書生常講的話,沒甚麼新意思。比喻聽慣聽厭的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