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農夫和名畫

作者﹕大法徒
font print 人氣: 176
【字號】    
   標籤: tags: ,

農夫和名畫

宋代有個官員,名叫馬知節,他珍藏了一幅初唐著名畫家戴嵩畫的《鬥牛圖》。

有一天,他趁著在家休息,便將畫拿到廳堂前展開晾曬,碰巧被一位 前來交租的農夫瞧見了。

農夫看了《鬥牛圖》以後,情不自禁的笑起來,馬知節聞聲,感到奇怪,便詢問農夫發笑的原因。農夫說:「我不懂畫,但熟悉真牛。當牛搏鬥時,總是用力將尾巴夾在大腿中間,即使強壯的大漢,也休想把牛尾巴拽出來。這幅畫上的鬥牛,卻揚起尾巴,同實際不符,畫得不像!」

馬知節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連連點頭。農夫對事物細緻的觀察和深入的研究,使他對這位農夫,十分讚賞和佩服。

—宋‧曾敏行《獨醒雜誌》卷一

【附言】

古時有「韓馬戴牛」的說法。「韓馬」,是指唐代著名畫家韓幹畫的馬;「戴牛」, 即指戴嵩畫的牛。戴嵩畫牛,在當時和後代都是頗具影響的。可是在這裡,這位名畫 家的畫,卻被一個普通農夫指出了漏洞;連封建士大夫聽了農夫的話,也不得不點頭 稱許。

實踐出真知。一個普通人,深入實際,對客觀事物作細緻的觀察研究,其見解,可以 比專家高明;脫離實際,或者到了實際當中,卻不去認真研究客觀事物,即使是專家 ,也會犯錯誤。

楚王狩獵

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楚王在雲夢澤,進行大規模的野外狩獵活動。他坐著高頭駿馬 ,手執強弓利箭,精神煥發,興緻勃勃。他命令管理苑囿的官吏,把飛禽走獸,從山林、湖澤中驅趕出來。

一會兒,從樹林中鑽出一隻野雉,楚王張弓搭箭,正要射去。突然從他左方呼地竄出一頭梅花鹿,又從右方嗒嗒嗒地馳過一匹「四不像」。他正左顧右盼,只聽得空中一陣風響,抬頭看去,一隻雪白的天鵝,倏然從他身旁的紅色大旗上輕輕擦過,巨大的翅膀伸展開來,宛如天際的垂雲。楚王將箭搭在弓上,不知射甚麼好。

這時,神箭手養由基,驅馬趕來,對楚王說:「陛下,臣射箭有個經驗:如果掛一片樹葉於百步之外,我可以十發十中;但懸十葉於對面,命中率就很低。射獵同射葉一樣,必需集中目標,才能箭不虛發。」

聽了養由基的話,楚王連連點頭稱是。打這以後,楚王狩獵,再也不左顧右盼,而是 專心集中於一個目標。

—明‧劉基《誠意伯文集》卷三《郁離子》

【附言】

楚王的狩獵條件相當優越,他完全可以射中幾隻禽獸。可是他被眼前紛繁眾多的狩獵對象,弄花了眼,目標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結果一無所獲。這個啟示我們:學習和辦事,都必須認準方向,專心一意,不可分心旁騖。方向不定,目游心蕩。那樣,雖條件良好,也不能成功。

一箱磨穴硯

古時候,有個青年想學書法,就去拜一位書法家為師,那位書法家,高高興興地收他為徒弟。

那個青年學了幾年以後,覺得自己已經掌握書法藝術,沒有必要再呆在這裡當學徒了 。於是就向老師告辭。

書法家沒有挽留,只是取出一隻小箱子交給他,並囑咐道:「我這一箱東西,不打算送人,你把它攜到山下,放在一個地方吧。」

那個青年接過箱子,辭別老師,踏上了歸途。箱子不大,卻很重。他邊走,心裏邊嘀咕:這麼沉重的箱子,難道裡面裝的是甚麼寶貝?年輕人的好奇心,驅使他把箱子從肩頭取下來,剛巧,箱上的封條貼得很鬆,於是他就大著膽子,輕輕撬開箱蓋。一看,啊,原來是一箱舊硯台!有幾十塊。使他格外震動的,倒不是石硯之多,而是每塊硯台中間,都被墨磨成了一個大窟窿!顯然,這是他老師曾經使用過的硯台。

青年人出神地盯著那一塊塊磨穿的石硯,凝視了許久,才默默地蓋上箱蓋。他把箱子重新放上肩頭,毅然轉過身,朝著他老師的茅草屋走去。

從此,那個青年,專心一意地向書法家學習,直到他的頭髮漸白,才自認為把老師的書法精藝,真正學到了手。

他終於成了一位造詣精妙絕倫的大書法家。

—宋‧李之彥《硯譜》

【附言】

要掌握一門專業知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成,需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付出長期艱苦的勞動。只在短時期內,學得一些膚淺的皮毛,就以為大功告成,不再繼續努力,是不可能有大造就的。

故事中的青年徒弟,堅持學到老、毫不動搖的求學精神固然可嘉。但是老書法家的教學方法,更為可取。他沒有用大道理去教訓學生,而是拿自己勤學苦練的成果,去啟發學生,感動學生。這方法確實收到了好效果。

這說明,一個人取得成就,除了主觀努力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師長的正確引導,而這種引導,對於剛剛走上求知道路的青少年來說,往往是十分關鍵的。

楚人學舟

有個楚國人,聘請來一位老舟工,教他駕船。楚國人剛剛學習那會兒,無論甚麼動作,都嚴格按著老舟工的教誨去做。 在老舟工的指導下,他升起白帆,划槳擊水,那小船就像行雲流逝,飛鳥掠空,快速 向前行駛,不多時,那船就順水漂出千里之外。

為了進一步提高他的駕船技術,老舟工還帶他到水流湍急、礁石密佈的水域,進行試航。

有一天,天氣晴朗,浪靜水清,水波不興。那個楚國人駕著舟,在水平如鏡的河裡,隨心所欲地行駛,他不知道能夠做到這樣,主要是由於碰上了好天氣,卻以為自己完全掌握了航船技術。於是,他辭退了老舟工。

楚國人從此驕傲起來,自以為了不起,在他眼裡,大海不過是個水池,江湖不過是只水杯,沒啥了不起!於是,他獨自駕船,擊鼓直進,闖入水勢凶險的河道。

正當他得意地航行時,天氣驟然變化,颶風以排山倒海之勢,掀起萬丈波濤,吞沒了和煦的太陽;巨浪互相撞擊,發出震天動地的轟響;驚得鯨魚狂奔亂竄,駭得虯龍潛入海底。楚國人望著四周這可怕的情景,膽戰心驚,不知所措,手中的槳落掉了,船舵也丟失了,最後,船翻了,他自己也葬身魚腹。

—宋‧呂祖謙《東萊博議》卷一

【附言】

這個故事諷刺了那種在學習上淺嚐輒止,盲目驕傲的人。他們輕視學問,滿足於一知半解,略有所知,便得意忘形,目空一切;這種人又貪功好勝,急於顯示自己有限的本領。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因為力不勝任,而一敗塗地。

竹片和箭鏃

子路認為自己很有本事,不需要再學習。他聽說孔丘學識淵博,就去拜見,並坦率地對孔丘說:「南山的竹子,不用加工就很直;把它砍下來,那銳利的竹片,足可以戳穿犀牛皮製的甲冑。如此說來,對於天生條件優越的人,學習不學習,還有甚麼關係呢?」

孔子沉吟了一下,回答說:「要是把竹子削成箭,在箭尾嵌上毛羽,在尖端裝置鋒利的鐵尖頭,再用它去射甲冑,不是要比那些沒有加工過的竹片,穿刺得更深入些麼?」

「對呀!」子路心悅誠服地向孔丘又鞠一躬說:「您的話,使我深受教育。」

—《孔子家語》卷五

【附言】

這則故事,用十分鮮明、貼切的比喻,闡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告訴我們,無論是生來怎樣聰明伶俐的天才人物,不經過學習深造,就如同粗糙的竹片。竹片儘管尖利,但單薄脆弱,經不得連續使用,只有經過加工,裝嵌上幫助飛行的毛羽,配置先進的鐵尖頭,製成箭鏃,才能改變自然樸陋的面貌,成為貫穿堅甲鐵胄的銳利武器。

學習對任何人都需要!學習是提高人的本領的必由之路。還是虛心學習為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他人做壽時,用酒肉腥膻應酬客人,反招短壽之因。徐母許太夫人,用法味酬恩,就種下了長生之果。
  • 腹黃享說:「殺人者必須抵命,傷人者一定要處罰,這是為了禁止凶殺和傷害。禁止殺人及傷害,是天下的大義。」
  • 劉秀只好下車,親自來到城門下說道:「我是光武帝呀!快給我開門吧!」郅惲回答說:「夜色蒼茫,看不清楚,為謹慎起見,不能開門。」
  • 臨行前,諸葛亮諄諄囑咐馬謖道:「街亭雖小,事關重大!丟失街亭,便會影響全軍北伐。倘有失誤,軍法絕不留情!」馬謖滿口應承。
  • 李離說:「司法者必須守法。施錯了甚麼刑,就應受甚麼刑;錯殺人命,就應抵償。你認為我能夠察微斷疑,才讓我掌管刑獄。我錯殺無辜,便應抵罪。」
  • 西蜀距離南海,不知有幾千里遠。富僧不能到達,而窮僧卻到達了。人們的立志,反而不如四川郊野的窮僧啊!
  • 有—天,他忽然能念「苕帚」兩字了。和尚因此豁然大悟。後來,他練成了對答如流的口才,成為一位令人敬重的僧人。
  • 這時,外黃縣令的一位門客,家中有個十三歲的孩子,自告奮勇地叫道:「讓我去勸說楚王項羽!」
  • 他曾激昂慷慨地表示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向,常常自誦一句話,來勉勵自己:「大丈夫應當在天下人憂患之前,而先憂患;應當在天下人享樂之末,而後享樂 。」
  • 孔坦見小孩口齒清爽,談吐不凡,心中暗暗稱奇,就坐了下來。剛坐下不久,九歲的小楊,就端出一盆鮮嫩欲滴的楊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