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偃旗息鼓

陳必謙整理
陳必謙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25
【字號】    
   標籤: tags:

【釋義】偃:放倒;息:停止。原意是放倒軍旗,停止擂鼓,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後比喻休戰或無聲無息地停止活動。

【近義;反義】鳴金收兵 銷聲匿跡;大張旗鼓 重整旗鼓

這個成語,出自《三國誌.蜀書.趙雲傳》。三國的時候,魏國和蜀國爭奪漢中。趙雲率領幾十名騎兵,出營偵察。在路上,趙雲正好碰見曹操率大軍出擊,趙雲便上前廝殺起來,曹軍越聚越多,趙雲等人奮力衝殺,才突破重圍,回到營地。

曹操率軍猛追,直撲蜀營。副將張翼見趙雲退回來,就要閉門拒敵。趙雲卻命令大開營門,並說:「當年長阪坡大戰,我單槍匹馬不怕曹操千軍萬馬;現在有兵有將,還怕他甚麼!」說完,他先派一部份士兵,在營寨外的戰壕中埋伏,然後叫士兵「偃旗息鼓」,自己單槍匹馬,立在營門外迎敵。

曹軍趕到,見蜀營毫無動靜,又見趙雲單槍匹馬,殺氣騰騰地挺立營前。曹操怕中埋伏,立即下令後退。趙雲見曹軍後退,立即率領埋伏人馬追擊。由於天色昏暗,曹軍不知對方兵力虛實,驚恐萬分,陣形大亂。趙雲、黃忠乘勢追擊,大敗曹軍。

第二天,劉備親臨軍營犒勞將士。他視察了頭天的戰場後,稱讚道:「子龍,真的一身是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