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為何韓國商人在華投資屢屢受挫?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7月01日訊】近日,韓國前富川市廳製造業經營者聯合會會長、WELVA智能吸塵器的會社代表及發明人金光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自己在華投資屢屢受挫,先後三次開拓中國市場,都以失敗告終。在此期間他總共損失了70多億韓元(約合3,800萬元人民幣)的巨額投資。同時他還表示,在華投資的韓國人,其創業成功率不到0.1%。自己未能揹負債務已經算是一件幸事,很多韓國老闆破產後還面臨著債台高築的慘狀。為了生存,他們非法滯留在中國打工,甚至讓自己的太太給中國人當保姆。

韓國商人金光男的現身說法似乎讓人有些驚詫。一直以來,中國建立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之上,看起來充滿潛力的消費市場就像一塊精緻誘人的奶油蛋糕,吸引著世界各國力求開拓市場、實現經濟利益的商業投資者。然而,讓人無法想像的是,這麼一塊香味濃郁,令人垂涎欲滴的大蛋糕雖然可以靠近,可以關注,卻永遠無法真正擁有,哪怕只是小小的一隅。這塊蛋糕讓那些外來的商業探險家投以巨資、寄予希望,並且搭上時間、熱情、人力和精力,一番努力之後卻不能從中獲取分毫,這箇中滋味,恐怕只有親歷者才能知曉。

事實上,中國消費群體龐大,市場中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和商機也許並非是一句虛言;懷揣著數額不菲的本金、豐富的從商經驗以及無人能及的專利技術,欲在中國市場中以中、小企業的實體身份獲得一杯羹也並非是脫離實際的天方夜譚;可為何韓國商人在中國踐行的商業夢想最終只能以失敗告終,且屢戰屢敗,輸的如此狼狽呢?

也許那位韓國商人金光男對記者坦言的一句「人心和制度讓人望而卻步」能讓我們順籐摸瓜,找到根本原因之所在。金光男在回憶向中國政府申請專利和經營許可時說道,「一個產品在韓國獲得專利和經營許可,40天就會得到結果,而在中國最快也至少需要8個月。本來很簡單的一件事情,但是中國人卻故意把它做得好像特別困難,一級一級轉來轉去,就是辦不下來」。

這樣的辦事效率和刁難對於中國人來說,恐怕早已是司空見慣了。如果去政府辦事之前沒有四處打點、攀上關係、打好招呼,那麼就只能笑納政府部門裡負責辦公的「中國人」給予的輕慢態度、冷淡嘴臉,甚至是不耐煩的呵斥和閉門羹。因為在中國,絕大多數公職人員的工作意義並不在於工作本身以及為百姓服務上,而在於一邊諂媚領導以獲得晉陞機會,一邊利用職務搜刮民脂民膏。這樣的心機和目的對於一向將公務員視為人民公僕的的外國人來說,實在是難以琢磨,不得其解。因此,不善於攀附關係,不明白為甚麼要用關係才能辦事的他們在與中國政府公職人員打交道時會屢屢碰壁也就可想而知了。

此外,中國政府對市場的鉗制和操控是韓國商人在華經營狀況舉步維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中國技術創新能力的弱勢人盡皆知,然而中國政府面對這一弱勢,所考慮的並不是如何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而是處心積慮的想著如何引進他國的技術成果。而一旦成本過高,光明正大的引進就變成了暗度陳倉、偷龍轉鳳。政府用偷來的技術嫁接成新的同類產品來搶佔市場,而中國的市場又從來都不是基於供求關係、順應經濟規律的自由競爭市場。在政府打著宏觀調控的幌子橫加干預,實則獨享利益的壟斷市場中,所有的買賣和交易都只在依附於政府的各家利益集團以及裙帶關係中實現,關係以外的生意人是永遠無法參與其中的。

對於仍然信奉著「從商有道」的韓國商人來說,與這些完全背離了商業規則,無視商業道德的政治利益集團一同競爭市場是根本沒有勝算的。無論是政府公職人員利用職權在審批上設置關卡,刻意刁難,還是政客直接干預市場,壟斷資源,利用特權謀取暴利,中共一黨專制的弊端都盡顯無遺。中共的霸道與獨裁不僅讓堅守公平、正義的中國民眾深受其害,也讓期待平等合作、尋求長遠發展的外商滿懷挫敗與絕望,其一言一行所表現出的強盜、流氓行徑可謂是邪惡用心的真實寫照。如此試想,與強盜合作,跟流氓做生意,哪有不失敗的道理?

相關新聞
在港台商認為大陸投資仍存在風險及陷阱
林義夫:研商吸引台商返台投資機制
泉州台商投資大幅減少
人治與法律變動 台商投資大陸頭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