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盤中飧 粒粒皆辛苦

作者:小文子

人氣 23233

小時侯常背的一首唐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二十字琅琅上口,文字淺白,知道詩的意思是要我們體會農人的辛苦,珍惜食物。卻不知道作者為何人,後來一查才曉得是唐朝詩人李紳的作品,他曾作過宰相,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 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

這首五絕可以分上、下解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在描景,詩人看見農人在大太陽底下辛苦種稻,汗水都滴到田地裡。「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是詩人 的感慨,道出吃米飯的富貴人家不能體會每一粒米飯都是農人辛苦耕作換來,但作者這種暗喻比起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要委婉許多。

但說實在,城市人應該只看過白米,卻不知道白米背後需要多少汗水才能換得。

小時侯家裡務農,當然能體會農人的辛苦。從播種培植秧苗、插秧、除草、割稻、曬稻、碾米的過程,都要經過一段漫長時間和辛勞作業,才能變成可以煮飯的白米。

記得五、六歲時,總會和鄰居的小孩一起結伴,提著一個小籃子在收割後的田裡「撿稻穗」(台語)。「撿稻穗」的意思在收割後會有一些稻穗散落在田裡,把這些零碎的稻穗撿拾起來。米勒的名畫「拾穗」就生動描繪了這種景象,「拾」有彎下腰「撿拾」之意,跟收割不同,收割是一把一把割下來,拾則是撿拾收割後所掉落的。一般解讀「拾穗」這幅畫時,「指農民讓貧苦人撿拾收割後遺留穗粒以求溫飽」(引自維基百科),如果這種解讀是正確的,那麼可以想像農人已經夠辛苦和窮困了,拾穗者更是苦上之苦之人。或者這些古代拾穗者就像現代台灣街頭巷尾的拾荒者,以收撿瓶罐廢紙、破銅爛鐵為生。@

轉載自《小文子的廚房日記》

相關新聞
超有味道超好吃--魷魚炒米粉
第一次醃小黃瓜就成功
太太票選年度好湯──蓮藕雞湯
立冬進補不可少:愛心大補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