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威登的傳奇(二十)

文/方慧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大紀元2014年11月04日訊】今天路易‧威登無疑是法國乃至全世界的頂級皮件奢侈品,LV自問世以來,就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緻、品質、舒適的「旅行哲學」,雍容大方的設計歷經上百年不僅沒有被時間所淘汰,反而成為時尚之經典。但是,您可曾知道這個輝煌的皮件帝國是由一個出生卑微的磨坊主的兒子和他的後代們一手打造的?現在讓我們追溯路易‧威登的足跡,走進這個皮件帝國,探尋它具有無比魅力的秘密。

奢侈品的危機

1929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引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使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曾經腰纏萬貫的美國富豪們在金融危機中,財富被蒸發掉了,無力購買奢侈品。英鎊慘跌,倫敦的路易‧威登旗艦店也被殃及。巴黎的狀況也很糟糕,失業率攀昇,企業倒閉比比皆是,卡斯頓感覺到威登帝國岌岌可危。

此時年邁的喬治退居幕後,但他仍監察著家族生意。1936年10月25日,像往常的午後一樣,喬治在工作坊裡巡視了一圈,他習慣檢查次日運往香榭麗捨旗艦店的特殊訂單,他查看著產品的工藝質量、包裝和序號,甚麼細節都逃不過他的眼睛。直至這一天,喬治53歲的兒子卡斯頓沒有獨自做過一個重要決定,老子做主的家風延續著。喬治向忠誠的打包工人致意後,關上辦公室的門,最後一次緩慢地穿過天井走回家。剛跨過門檻,他就告訴太太在晚餐前要休息一下。當晚八點半,喬治離開了人世,享年80歲,太太約瑟芬悲痛欲絕。卡斯頓這樣撰文紀念父親:「他將自己的一生完全獻給了家庭、工作和他摯愛的祖國。」

威登家族的第三代掌門人卡斯頓此時全面接手掌管公司,他親自負責阿尼埃爾工廠的生產和巴黎旗艦店的顧客。他25歲的長子亨利則致力於開發公司商業貿易,並憑藉積累多年的經驗,擔負起監管倫敦、尼斯、嘎納和維希分店業務的職責。

世界經濟還未完全走出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又來臨了,卡斯頓手頭的訂單銳減,加之沉重的費用,威登帝國經受著倒閉的威脅。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卡斯頓的母親約瑟芬,也是家族中最年長的家長,向其娘家求援。娘家巴特爾家族在二十世紀初以「巴特爾調味醬」聞名而積聚了一筆財富,1939年巴特爾家族給了威登家族一筆不菲的資產,據說是「幾十公斤的黃金」,當時相當於幾百萬法郎,威登公司得以避免破產。

威登旗艦店設在維希政府的權利中心

1939年9月,當法國政府一向德國宣戰,卡斯頓就帶全家去法國南部尼斯避難了。只剩下出嫁的長女繼續留在巴黎。1940年6月德國攻陷法國,當時的貝當政府宣佈「停戰」,並在納粹德國提出的停戰協定上簽字。該協定規定法國一分為二,西北部是「佔領區」,由德國管轄,南部是「自由區」,由法國傀儡政府治理。7月法國政府和議會在維希的花園酒店駐紮下來。路易.威登的店面就設在花園酒店的一樓。

幾天之內,三萬人湧進了這座溫泉療養城市,包括部長、外交官、政治家和軍人,使維希的人口一下翻了倍。儘管這座小城有230家酒店,還是容不下所有的官員。帶著家眷的官員被要求去數公里以外的酒店住,酒店的管理人員迅速地把酒店轉變成了臨時總統府和政府辦公樓。

出於安全考慮,貝當元帥的機要秘書梅內特爾博士(Dr. Ménétrel)對設在花園酒店一樓的精品店進行背景調查,最後除了路易.威登旗艦店以外,其它的店全被趕出去了。在二戰德軍佔領法國時期,憑著過去的好聲望,路易.威登店是唯一一家精品店與維希政府所在地比鄰。

卡斯頓.威登很快意識到他的維希分店就位於權力中心,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好機遇。他決定派30歲的亨利常駐維希,而自己管理尼斯的店舖,雙胞胎兒子克勞德‧路易和雅克‧路易才17歲,留在尼斯的藍色海岸。

德軍佔領區和自由區

戰爭並沒有立即摧毀奢侈品行業。

卡斯頓明白自己不能立即脫身巴黎,因為那裏的生意以另一種方式繼續著。在德占區的巴黎香榭麗捨大街上,出現了一批新「遊客」,他們腳蹬皮靴,身著軍服,臂膀上戴著納粹標誌。當時12馬克能兌換到20法郎,德國軍官們在參觀了盧浮宮和艾菲爾鐵塔後,會去商場狂購奢侈品,他們渴望擁有一切。法國著名攝影師和畫家雅克‧亨利‧拉蒂格(Jacques Henri Lartigue)曾說:「當德國人談起巴黎時,就好似提到他們剛得到的玩具一樣。」他們的太太花錢如流水,買高級時裝、內衣、手提包、香水和首飾。幾天工夫,就把愛馬仕精品店一掃而空。路易‧威登店裡的女性梳妝品很熱賣,包括帶有象牙或玳瑁刷的梳妝盒,及華麗的首飾盒。大多數商家很高興,因為這些「遊客」都付現金。

位於自由區的尼斯,是巴黎藝術家、法國的富裕家庭、外國的百萬富翁,以及崇尚浮華奢侈生活的人們集中地。不過尼斯也有許多難民、絕望的、甚至在破舊的旅店裡自殺的人。

在維希,似乎歌舞昇平,人們沉醉在雞尾酒會的香檳和美色中。然而花園酒店的生活倒顯得嚴肅、正規和嚴謹。亨利試圖用不同的方法打進貝當元帥封閉的生活圈子。花園酒店被改建成好似一座堡壘,衛兵牢牢守著門,官員們和請求接見者在樓梯上、走廊上或電梯裡被隨時監視著。

坐落在花園酒店裡的路易‧威登專賣店佔據優良的地理位置,在酒店入口處和一家高檔的烤肉店之間,政府官員和社會名流常常在烤肉店用餐。每當元帥出現,每當某個德國官員蒞臨時,或者是每週日早晨升旗時,威登專賣店的櫥窗都會引來人群圍觀。每當酒店裡舉辦活動,威登專賣店的照片總會無意地出現在報紙上。儘管對路易‧威登公司來講,它的櫥窗比任何的平面廣告都有效,但是花園酒店畢竟現在不是人來人往的遊客下塌地,所以維希的生意一直不旺。

撐過戰爭期間

當時的政府頒布了一條法令,從1941年1月起,禁止皮革貿易和皮革手提包的生產。這使愛時髦的女士們很失望,於是「毛皮換皮革手提包」的告示鋪天蓋地。為了規避禁令,皮具商們開始啟用一些貌似稀有,但比較容易得到貨源的毛皮,如:蟒蛇,蜥蜴,鱷魚。幸好威登家族早已經在使用這些豪華皮料了,而且在瘋狂年代就進口了大量的原料,當初是為了滿足最尊貴和最善變的客戶。1941年,阿尼埃爾的工廠還能繼續生產毛皮行李箱和附件,要完全歸功於戰前的儲備。而其它的時裝公司就只能使用樸素的麵料了。

毫無疑問,正是這批珍貴的毛皮儲備吸引了德國人對威登家族的關註:在久負盛名的阿尼埃爾工廠裡,他們用傾羨的眼光打量製作皮革和木頭的工具及機器、皮革製品儲備、送貨車輛,還有花園的住家洋房。德國人居然決定不離開了。

卡斯頓的長女在二戰期間一直堅守在阿尼埃爾工廠,她曾遭遇這樣一個經歷:「有一天,德國人來我家,沒收了父親所有的槍支。過幾天後,戰地司令給我打電話說家裏還剩有一個武器。我很真誠地說沒有了。於是他們徵收工廠,佔用祖母的房間,還通知我到那裏報到。當天晚上我在屋子裡到處尋找,最後在母親的梳妝台抽屜裡,發現了一個裝在折疊口袋裡的小左輪手槍,但它不是威登家的手槍。次日當一個軍官來把我帶到司令部,我事先把手槍藏在裙子的皺褶裡。我自語道:如果讓他們發現了,你就完了。離開司令部時,我筆直往前走了很久很久,然後我顫抖著把手槍扔到垃圾桶裡。」

在戰爭期間,威登家族是否為德軍效過力?出於自願還是被迫?與維希傀儡政權的關係究竟密切到何種程度?這些都是灰色地帶。威登家族的人都不願意提起,亦無文字記載。只知道「工廠被德軍佔領,並被命令生產德軍所需物品。」這是威登家族中一位成員以匿名方式透露的信息。

二戰結束多年後,在卡斯頓和亨利合寫的家族史中提到:「1940:從入侵到停戰。阿尼埃爾工廠和巴黎專賣店被一條界線,把尼斯和維希專賣店切割開來,一定要撐下來。」這撐字似乎在暗示為了讓家族事業存活下去,只好卑躬屈膝的度過那段時期。

路易‧威登工廠在戰爭期間沒有一天停工,它飽經戰亂的磨難,生存了下來。(待續)

責任編輯:德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巴黎繁華的香榭麗捨大街上,離凱旋門不遠的一家店門前,顧客經常排起長龍等著進店購物,走出店門的那些膚色不同的顧客經常是手上拎著大大小小的購物包,上面都印有「LV」 字樣的圖案,這就是著名的路易威登旗艦店。近年來,這裡的中國顧客越來越多,他們也像一個多世紀前的王公貴族和名媛紳士一樣,對聲譽卓著的路易威登皮件情有獨鍾。
  • 在巴黎繁華的香榭麗捨大街上,離凱旋門不遠的一家店門前,顧客經常排起長龍等著進店購物,走出店門的那些膚色不同的顧客經常是手上拎著大大小小的購物包,上面都印有「LV」 字樣的圖案,這就是著名的路易威登旗艦店。近年來,這裡的中國顧客越來越多,他們也像一個多世紀前的王公貴族和名媛紳士一樣,對聲譽卓著的路易威登皮件情有獨鍾。
  • 見證歷史時刻 路易•威登在馬雷夏爾的木箱店裡幹了兩年後,就升為首席技師,這個新職位讓他整日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中徒步奔波。雖然路易•威登對政治不感興趣,但因為處在那個時代,還是身不由己地成為某些歷史時刻的見證人...
  • 走上創業之路1854年路易•威登與艾米莉結為秦晉之好,當時路易32歲,而艾米莉芳齡17。艾米莉雖然年輕,但很成熟,路易可以和她商討任何事。當路易求婚時,就告知了艾米莉他要開創自己的事業。如果此時的路易還有幾分猶豫的話,艾米莉則對她的丈夫充滿了信心。婚後三個月,艾米莉有身孕了,她堅信路易應該停止在馬雷夏爾的木箱店裡工作,自立門戶的時機到了,路易被說服了...
  • 改造巴黎拿破侖三世對後世的重要影響之一是改造巴黎,他重用意志堅強、具有強烈使命感的奧斯曼男爵對巴黎進行城市規劃,最終形成今日巴黎的建築風格和典雅氣派的城市景觀。奧斯曼精力充沛,事無鉅細,從海報亭、飲水池、路燈與燈桿、噴水池、坐椅等,都交代了尺寸、材料、配置的位置與原則,奧斯曼是把巴黎當作一個藝術品,從整體到細節都做了極其嚴謹的規劃...
  • 女士專用箱阿尼埃爾鎮的新廠房建成後,路易.威登也把住家蓋在旁邊。在路易的工廠裡當工匠,並非一件易事,他們必須持續不斷地適應路易推出的新款式的要求,達到路易制定的嚴苛的品質標準。工匠們學習如何釘楊木板條、如何在箱外粘貼帆布和在箱內鋪襯紅白條紋相間的帆布。路易是一個令人敬畏的老闆,他經常會給工匠臉色看,既不喜歡來自工匠們的挑戰也不願他們辭職,更不用說背叛了。
  • 王室貴族推動旅遊業當拿破侖三世的同母異父兄弟,莫赫尼公爵(le duc de Morny)在1860年創辦位於法國北部諾曼底地區多維爾(Deauville)海濱渡假勝地時,法國的旅遊業就此誕生了。拿破侖三世和歐仁妮王后對西南部的比亞里茨情有獨鍾,在那裏建造了一幢能眺望大西洋的以歐仁妮命名的豪華別墅。有時歐仁妮王后讓拿破侖三世一起去諾曼底做溫泉療養,帝王夫婦也喜愛維希(Vichy),在那裏蓋了一座具有第二帝國風格的「帝王小屋」,路易·威登的子孫們也曾住在鄰近的別墅裡。
  • 世博會獲獎1867年4月1日開幕的世界博覽會再度在巴黎舉辦,英國人和美國人都將參展,這給了路易一個征服全球的起步平台。當1860年英法簽署自由貿易條約,路易就料到要面對嚴峻的英國人的商業競爭,而背後商家必爭的是美國市場。美國是一片遼闊的淘金之地,隨著鐵路運輸的逐漸發達,熱愛出遊的美國人,需要大量的行李箱。對於美國這塊潛在且龐大的市場,路易更先知先覺於他同時代的法國工業家們。
  • 遠洋殖民地的行李箱
  • 路易被捲入普法戰爭1869年12月,歐仁妮皇后從埃及返回巴黎,一天下午,皇后親臨巴黎歌劇院施工現場,她驚奇地發現這座建築採用了色彩繽紛的大理石、瑪瑙,斑岩及褶邊裝飾,還有廊柱和大量的雕像,從中她能找到某種法國或意大利的藝術風格元素,但無法確定究竟是哪一種建築風格,於是她向巴黎歌劇院設計師查爾斯·加尼葉發問,年輕而富有才華的加尼葉給了皇后一個驚喜:「這是拿破侖三世建築風格!」這也是後人所稱的新巴洛克風格。然而此時拿破侖三世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快發出最後的歎息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