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民國衛國戰爭歷次大會戰紀實:抗戰的洪流

衛國戰爭之淞滬大會戰16:大本營

原作(大陸)徐志耕  編輯(大陸)黃原真
font print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

大本營

松井石根率領他的增援大軍破浪出發的這一天,中國政府在南京九華山的防空洞中成立了抗戰大本營。蔣介石任陸海空三軍的大元帥。大本營下設6個部。蔣介石任命軍政部長何應欽為大本營的參謀總長,白崇禧任副參謀總長,原外交部長張群任大本營秘書長。

戰局的發展,當然不像日本一些狂妄軍人宣稱的「三天打下上海」,「三個月滅亡中國」。自然也不像張治中當初所想像的,一舉就能把日本的海軍陸戰隊掃進黃浦江。東方的一個大國和東方的一個帝國在行的,實際上是一場軍力和毅力的較量。

就在張治中指揮第87師、88師和36師在虹口和楊樹浦再度反攻的時刻,蔣介石曾派陳誠與大本營第二部部長熊式輝一同去上海視察戰場,慰問官兵。他曾親書手令帶交因西安事變負傷後在上海養傷的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代理主任錢大鈞:「對上海張司令及第87師,88師各師長以下之官兵,應致電慰勞,以示體恤懷念。連日苦戰,不惜犧牲一切,壯烈堪嘉,殊不愧為我總理革命之信徒,茲特派陳次長,熊主任來滬慰勞,望各官長對於各士兵未出戰時之體力精神,應予以特別保養,務使多加安慰。飲食多備滋養物料,以增我戰鬥實力,對陣亡各官兵姓名,希即詳報,以便撫恤,而資昭忠。」

陳誠和熊式輝立即出發,他們到達上海後,頂著炮火彈雨深入陣地。雖是來去匆匆,走馬觀花,但憑著多年的戎馬生涯,各人都有自己的見解。

蔣介石問熊式輝:「對上海戰場的觀感如何?」

「不能打。」熊式輝直言相告。

「非能打不能打的問題,而是打不打的問題。」軍政部常務次長陳誠用一句深奧的話回答了蔣的提問。

「什麼意思?」蔣介石問。

「敵對南翔在所必攻,同時也為我所必守,是則華北戰事擴大已無可避免。故日在華北得勢,必將利用其快速裝備沿平漢路南下直赴武漢,於我不利,不如擴大淞滬戰爭以牽制之。」

陳誠的見解與蔣介石的想法不謀而合。

「一定打!」蔣介石數得斬釘截鐵。

陳誠接著說:「若打,須向上海增兵。」

蔣介石贊成陳誠的謀劃。這就是8月21日大本營下令任命陳誠為第15集團軍總司令的原因。副總司令為羅卓英,下轄第18軍、54軍、39軍、74軍,第6師和炮兵16團,擔任蘊藻浜以北至長江岸邊與瀏河以東地區的作戰。

大本營每晚都舉行會議,防空洞內燈火通明,大幅作戰地圖上畫滿了紅藍箭頭,和作戰地圖一樣,大本營的6個部長也分紅藍兩軍,攻守勝敗,爭論不休!

第三戰區發佈了大本營的作戰計畫,以掃蕩上海日軍根據地,並粉碎沿江、沿海敵登陸取包圍行動之敵,以達成鞏固首都及經濟策源地為作戰指導的基本原則。作戰任務是對目前我佔領的要點,改修和加強工事,逐步攻擊,以縮小日軍的防禦範圍,使其增援部隊無法展開,以達全部殲滅日軍的目的。同時加築真如大場、廟行、蘊藻浜至吳淞等地工事,以鞏固圍攻基礎。

抗戰已是民心所向,眾志成城。從南京發出的向上海戰場調兵遣將的電令飛傳到四面八方:

「已到長沙之第15師,應令由漢口乘船運京;並令俞部長備船……」

「已到江西之第16師,應令直開蘇州集中……」

「第19師留一團駐防溫州,餘令集中杭州……。

「第63師令向徐州集中。其在漢中之一團,待孫震部隊接防後,再調可也……」

「湘何主席、江西熊主席:希即抽調保安團及各師體格最精壯之老兵5,000名,限10日內運京補充前方缺額……」@(待續)

--轉載自 黃花崗雜誌第二十二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大陸學者所纂寫的「衛國戰爭大會戰」系列,嚴謹地、忠實地記錄了大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浴血守土、報效中華之可歌可泣的光榮歷史。本欄轉載自黃花崗雜誌連載「衛國戰爭大會戰」系列〈淞滬大會戰〉之紀實,展人物春秋之史章。在中國共產黨顛倒是非的謊言蒙蔽真實、道德紛失的年代,重現大時代刻記的忠貞,滌蕩人心,誠殊珍貴。
  • B>風馳電掣宋希濂集合軍官開會,部署乘車順序,以及準備乾糧和飲水事項等等。風馳電掣的列車沿著隴海路飛奔。沿線民眾得知這是東征抗日的部隊,人山人海地鼓掌歡呼。香煙、餅乾、罐頭和糖果像天女散花般地從車窗中投擲進來。南京一鎮江一常州一無錫,離上海越來越近了,摩拳擦掌的官兵們,殺敵的熱血在胸中沸騰。
  • (shown)滬寧急電   這一夜,蔣介石徹夜不眠。夜深了,蔣介石仍然沒有睡意,他在日記本上記下了對淞滬抗戰的作戰方針及指導思想:「對倭作戰應以戰術補武器之不足,以戰略彌武力之缺點,使敵處處陷於被動地位。」
  • 劍拔弩張 對於日本朝野來說,1937年8月13日這一天,是一個吉凶難測的日子。這一天,日本內閣會議作出決定,派遣第3師團和第11師團參加上海作戰。
  • 計謀和陰謀 對於日本這個惹不起也躲不過的鄰國,蔣介石憂心忡忡。中國人抵禦侵略的傳統法寶是萬里長城。從1934年開始,國民政府動員了相當數量的人力物力,大規模地構築防禦陣地,僅三年多時間,從內陸到沿海,從北方到南國,修築了比萬里長城還要長的防線。
  • 調兵遣將震驚世界的淞滬抗戰就要開始了。… 從廬山回到南京,蔣介石鬥志昂揚。…聽說北伐名將白崇禧到達南京,消息靈通的日本記者立即發出電訊:「戰神到了南京,中日戰爭不可避免!」
  • 二、血與火的搏殺 堅韌意志蔣介石決心以武力抗擊日本的挑釁;隆隆炮聲中,淞滬前線的最高指揮官在調兵遣將;前仆後繼的攻堅戰,從江灣到楊樹浦一線全面展開;每一寸土地地都浸透了鮮血。  
  • 山東人梁鴻雲平時不太喜歡說話,他喜讀史書。「九﹒一八」事變後,19歲的梁鴻雲投筆從戎進入航校,他立志為苦難的民族英勇殺敵。懷孕的妻子和幼小的女兒正等著他勝利的消息,而戰雲密布的嚴峻形勢卻告訴他,必須隨時準備犧牲。
  • B>寸土必爭1931年創立的中央航空學校,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空軍英雄,他們在淞滬大會戰中,搏擊長天,殲滅日機,為國爭光……。
  • 長天大捷 參加抗戰的中國空軍,不僅有高昂的殺敵志氣,而且大多是中央航空學校的高才生。中央航空學校是1921年由孫中山先生創建的,是中國空軍的搖籃。這裏集中了滿懷報國激情的熱血青年,造就了中國第一代的天之驕子。…可爾脫機槍噴出一條火龍,敵機化作了千萬片碎散的煙火!中國空軍史上的第一聲驚雷,寫下了輝煌的第一頁;也記載了一個英雄的名字──高志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