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養性,在沉寂中積蓄力量

安心何所計 趺坐覆禪衣

明一居士

人氣 31
標籤:

法常禪師在荊州讀經習禪多年,仰慕江西馬大師的法道盛況,千里迢迢前來參謁。
初次見面,他直截了當地問道:「如何是佛?」

「即心即佛。」馬祖回答得更加乾脆。

法常當即大徹大悟:原來眾生即心便是佛!六祖慧能曾經說過:「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我心自有佛,問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菩提只向心說,何勞向外求玄?」◤祖師們還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既然即心是佛,自心能生萬法,法常隨即便告別師父,揚長而去。

他徑直來到大梅山隱居。大梅山在浙江明州(今鄞縣)境內,地理偏僻,山林幽靜,歷史上著名的梅子真[1] 曾在這裡隱居,是個修佛習禪的好地方。

●梅子你吃了,還我核來
──大徹大悟的法常禪師

馬祖道一見這法常聽了一言半句,便像一條漏網之魚,搖頭擺尾一去不回,也不知他是真的開了悟,還是一知半解,少得為足,於是就派了一個人去考考他。
來人找到法常,問道:「和尚,俗話說,不破本參不住山,不到牢關不閉關。你去參見馬大師,學到了什麼,便來此住山?」

法常說:「師父對我說,『即心即佛』,我就來到了這裡。」

來僧一笑說:「你也太性急了。人們常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你只是聽了一言半句就匆匆忙忙離開了,你可知道,馬大師的佛法近來又不同了!」

「怎麼個不同?」

那僧按照馬祖事先的囑咐說道:「馬大師現在說『非心非佛』。」

儘管「非心非佛」的確是出自他的師父馬祖道一之口,法常卻絲毫不為之所動,不受其迷惑。他異常堅定地說:「這老漢惑亂起人來沒完沒了!◤任他非心非佛,我只認定即心即佛。◤」
那僧回去將情況告訴了馬祖。馬祖高興地讚嘆說:「梅子熟了。」

大名鼎鼎的龐居士聽到這個消息,想親自驗證一下法常的悟境如何,特地來到了大梅山。他不客氣地說道:「人們都很傾慕大梅的禪法,不知梅子到底熟了沒有?」
法常看了他一眼,淡淡說道:「熟了又怎麼樣?你從哪裡下口?」

梅子是江南常見的水果,酸甜可口,嘗一嘗,滿嘴生津。於是法常便借梅子說佛法、鬥禪機,反而考較龐居士。

龐居士亦不示弱,答說:「從內部下口!」

法常禪師把手伸到龐居士面前:「梅子你已經吃了,還我核來!」

我們又一次見識到了類似與鹽官齊安禪師「還我犀牛來」的禪機。

法常一直隱遁在大梅山,飢食山果,渴飲澗泉,不慕虛名,不攀俗塵,閒雲野鶴一樣逍遙自在。當時,距此不遠的杭州鹽官縣有座海昌禪院。我們從「犀牛扇子」公案中已經知道,馬祖的另一位高足齊安禪師住持在這裡。海昌院的一位禪僧外出行腳之前想做一條禪杖,就到山裡去尋找天然形狀的玲瓏木。

溝壑無門雲霧鎖,山徑草深掩行蹤。這僧一雙眼睛只顧尋找玲瓏佳木,峰迴路轉,不知不覺走進了深山密林之中,迷失了方向。他誤打誤闖,在一個山坳裡看見了一座小小的草庵。他更沒想到的是,在這杳無人煙的荒山野嶺,竟能遇到一位仙風鶴形的老和尚。看他動如行雲流水,靜似蒼松臨風,不知是真是幻?是人是仙?
迷路的僧人試探著問:「大師,您在這裡住了多久了?」

「只見四山青又綠。」

一任青山黃過眼,山僧心閑不紀年。是啊,恐怕連他自己也不記得究竟在山中住了多長時間了。外來僧不好意思打攪人家的清修,又不願意錯過這千載難逢的、可遇不可求的機緣,靈機一動,躬身施禮後,一語雙關地說:「大師,弟子迷了路,乞師指示個歸途。」他明問山路,暗隱玄機,實則請求老和尚為他指明一條心性回歸之途。

老僧打量他一眼,既不說禪修之途,也不明示出山之路,只是高深莫測地微微一笑,道:「但隨流水去。」水向低處尋歸路,匯成河流自出山。迷路僧恍然大悟:唉呀,我原來怎麼沒想到呢?齊安禪師不是早就說過:禪修之道,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功到自悟……

迷路之僧這時不擔心開得悟,出山的路也了然於心。他對這位巧遇的神祕老僧感激不盡,深深拜了下去。等他抬起頭,想對老人家說些什麼時,眼前早已空無一人,那神奇的老僧似乎從未出現過一樣。

他回到海昌院,將自己如夢似幻的奇遇告訴了齊安禪師。鹽官齊安想了想,說:「好多年以前,我在馬大師會下,曾遇到了一個叫法常的比丘。他在馬祖嘴邊聽了一句『即心即佛』就大徹大悟了。師父還曾誇他梅子熟了。聽他對你指示禪修的口氣,以及隱居深山的情形,莫非你遇到的是法常師弟?」

齊安馬上派遣那僧再到大梅山,去禮請多年杳無音信的法常禪師出山一敘。那僧這次已是識途老馬,熟徑熟路,很快就找到了法常隱居的草庵所在的山坳。然而,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空空蕩蕩!這個地方就像從來就沒有人居住過一樣。那僧彷彿做了一場夢,恍兮惚兮中,他隱隱約約聽到,從山高林密之處,從天空白雲之間,縹縹緲緲傳來若有若無的歌吟之聲:

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
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尋。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 【禪機新語】蹲下,是為了跳得更高

山居意何遠?放曠了無涯。
松根聊作枕,睡起自烹茶。

這首小詩,乃虛雲和尚眾多《山居》詩偈中的一首,描摹了他山中禪修的閒適心境。為什麼古往今來,那些禪僧要遠離人群,去人跡罕至的泉邊林下山居?當然不是為了圖安逸、躲清靜,而是為了探尋宇宙人生的大道,明心見性──覺悟心靈極致的妙絕。

禪者於山修行,隔斷塵緣,更容易靜心,體悟自然規律的脈動:白雲出沒太虛的無著,清風暢遊山谷的無礙;大山雄偉而挺拔的渾厚,藍天靈明而深邃的曠遠……用心領悟,山林之中處處都是禪機!古來,數不勝數的祖師於深山更深處安貧樂道,孤望守寂,終於豁然開悟。

而剛剛悟道的禪師,猶如新生嬰兒,雖亦是人(佛),但還不能勞作。他們有待依悟而修,消除習氣──禪門稱之為「長養聖胎」。這一過程猶如「蟲蛹化蝶」,非常漫長,非常艱難,非常危險,他們必須遠離紛擾。就連世不二出的天縱英才六祖慧能,也在山裡修行了整整十五年。

溪水湍無厭,人言聽更稀。
安心何所計,趺坐覆禪衣。(虛雲《天臺華頂夜坐》)

禪者住山歷練禪道,也很像剛畢業的大學生,雖然滿腹經綸,卻沒有任何工作經驗,所以不能直接去弘法度生。國內大學教育,關注的是書本專業知識傳授,很少培養學生的執行力,更談不上實踐、市場研究等等。很多大學生並沒有準備好,只是憑著滿腔熱情便急急忙忙出來創業,導致失敗率極高,達九成以上。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稀飯。有創業想法的青年,切不可急功近利,最好先到一個相似的企業工作一段時間,觀摩學習,增長經驗,或者先參與別人創業,然後再自主創業。
清代學者王之春[2] 在《椒生隨筆》中說:◤「天地間真滋味,唯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機括,唯靜者能看得透。」◤創業之前,先像禪者那樣靜心「保養」一段時間,為今後遠行積累資糧,至關重要。

●【延伸閱讀】
內心寧靜,才是真正的自由

古印度的阿育王,像中國的秦始皇一樣,是一個實現國家大一統的偉大帝王。阿育王將東、西、南、北、中五印度統一之後,將佛教立為國教,大力護持。他的一個弟弟早年出家為僧,並且已經證得了聖果。阿育王十分高興,將弟弟接回皇宮,供養最精美的飲食,最華麗的袈裟,最舒服的臥室,最周到的服侍……
然而,弟弟卻整天悶悶不樂。阿育王實在想不出原因,就詢問弟弟。

弟弟說:「我本來居住在寂靜的林中,清心寡欲,自在得如水中魚,自由得像空中鳥。為什麼你偏偏要將我困在這豪華牢籠之中?要知道,◤對於魚與鳥來說,就算是鋪滿珍寶的魚缸,金銀編織的籠子,也是禁錮牠們的牢獄啊!同樣地,世間的財寶、美色、名聲、佳餚、安樂窩,就是禪者的牢獄,修行的障礙。必須捨棄這五欲,我們的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寧靜。◤」弟弟又說:「我已經解脫了人間的桎梏,以禪悅為食,以法喜為樂,終日與萬籟同呼吸,與山川共安眠,一席蒲團涵蓋山河大地,一只斗笠盡收日月星辰。因此,再次被你強行拉入世間的泥沼,我怎能不愁雲滿面呢?」

阿育王不再堅持己見,一任弟弟安貧樂道,隱遁山林。

在近代中國,出現了一位身兼禪宗五家血脈的偉大禪師──虛雲和尚。

虛雲大師曾經一步一叩首,跪拜數千里朝禮五臺山,隻身周遊西藏、印度。他在揚州高旻寺坐禪開悟之後,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一九○○年)第二次禮拜了五臺清涼世界。當他原路南返途經北京之時,義和團運動在山東、京津等地轟轟烈烈展開,八國聯軍在膠東、渤海灣登陸,大肆屠殺中國民眾。南下的路途被阻,他只好到北京城南的龍泉寺掛單[3] 暫住。在這裡,虛雲大師(那時尚叫德清)與慶親王奕劻相識了。慶親王早就聽說過虛雲跪拜五臺、孤身萬里禮拜佛陀故里的偉績,稱讚他是當代中國苦行高僧第一人,並將他的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告訴了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慈禧也十分仰慕虛雲的道德修行,立刻將大師請到紫禁城講經說法,又請他在萬壽山佛香閣舉辦法會,慈禧親自跪拜拈香。

那時,恰逢八國聯軍開始向北京進攻,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為了保佑自己逃跑順利,便由慶親王出面,請虛雲大師這位得道高僧護駕西蹕。途中無糧,懷來縣農人獻紅薯蔓葉,慈禧、光緒食過之後,嘆曰:此乃世上最甘飴可口之物……
儘管前面道路塌方,後有追兵緊逼,虛雲大師與慈禧、光緒一行還是安全到達了西安。因此,太后、皇帝對虛雲大師更加敬若神明了。當時,外侵內亂,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大旱。戰亂加天災,中國北方流民成群,餓殍遍野。虛雲大師化來米糧,發動全市僧尼開設了八座粥廠,施粥救濟災民。同時,為了消除災害,祈禱和平,他在臥龍寺舉辦祈福息災大法會。那天,他身披大紅祖衣,登壇主法,數百僧尼齊誦佛經,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雙雙拈香禮拜……那場面之隆重、宏大、莊嚴,西安城前所未有,虛雲大師的名聲被傳頌得更加神奇了。

法會過後,王孫貴族、達官富商、社會名流爭相與虛雲交往,前來臥龍寺拜會他的人熙熙攘攘,絡繹不絕。虛雲大師實在不願意為世俗的虛名所累,於是,在一個曦光微微的清晨,他獨自向人跡罕至的終南山遁去。

終南山峰高林密,歷來就是隱士修行的天堂。虛雲大師在嘉五臺深山之處,獅子岩下,搭了一座簡陋的茅棚,開荒種菜,隱居了下來。為了不被往日「德清」法號的名聲所累,他索性改名為「虛雲」──像空中的雲一樣灑脫自在,了無掛礙。虛雲,虛空中的一片白雲,掠高峰不遺影蹤,過藍天而無痕跡。

山中歲月悠然而寧靜,轉眼到了第二年臘月。那天,虛空大師扒開積雪,挖出幾個自種的芋頭,洗淨放在瓦釜中煮。他在火堆前的蒲團上跏趺而坐,等待芋頭煮熟。誰知,他老人家這一坐,不知不覺進入了甚深禪定。

禪者的禪定功夫就是這樣神奇,時間流逝對於他來說,沒有任何感覺。刹那之間就已經到了光緒二十八年中國新年,山中隱居的禪僧們多日沒有見到虛雲大師了,便一同來他的獅子茅棚拜年。

茅棚前的積雪上沒有人蹤,只有許多老虎的腳印清晰可見。禪僧們大吃一驚,天哪,莫非虛雲被老虎吃掉了?大家擁進茅棚,只見虛雲好端端坐在蒲團上入了定。臨棚的復成法師以引罄為之開靜。虛雲想以釜中芋頭招待大家,掀開鍋蓋一看,芋頭早已爛了,綠色的真菌竟有一寸多長!此時,他才知道已經過了中國新年。大家掐指算來,他這次禪定,時間長達半月以上!

消息傳開,整座終南山都轟動了。前來尋禪問道的僧人不絕於途。沒過幾天,消息越傳越遠,連長安、渭南一帶的僧俗都爭相前來朝拜……

虛雲既不為世俗的名聲所困,也不被禪修的聲望所累,他連夜宵遁,離開了終南山。@

相關新聞
不要成為天不怕地不怕的人
與其沒做而心生遺憾 倒不如後悔做了
努力的成果體現於人格的成長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影響人生」一點也不誇張(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