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养性,在沉寂中积蓄力量

安心何所计 趺坐覆禅衣

明一居士

人气 31
标签:

法常禅师在荆州读经习禅多年,仰慕江西马大师的法道盛况,千里迢迢前来参谒。
初次见面,他直截了当地问道:“如何是佛?”

“即心即佛。”马祖回答得更加干脆。

法常当即大彻大悟:原来众生即心便是佛!六祖慧能曾经说过:“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我心自有佛,问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菩提只向心说,何劳向外求玄?”◤祖师们还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既然即心是佛,自心能生万法,法常随即便告别师父,扬长而去。

他径直来到大梅山隐居。大梅山在浙江明州(今鄞县)境内,地理偏僻,山林幽静,历史上著名的梅子真[1] 曾在这里隐居,是个修佛习禅的好地方。

●梅子你吃了,还我核来
──大彻大悟的法常禅师

马祖道一见这法常听了一言半句,便像一条漏网之鱼,摇头摆尾一去不回,也不知他是真的开了悟,还是一知半解,少得为足,于是就派了一个人去考考他。
来人找到法常,问道:“和尚,俗话说,不破本参不住山,不到牢关不闭关。你去参见马大师,学到了什么,便来此住山?”

法常说:“师父对我说,‘即心即佛’,我就来到了这里。”

来僧一笑说:“你也太性急了。人们常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你只是听了一言半句就匆匆忙忙离开了,你可知道,马大师的佛法近来又不同了!”

“怎么个不同?”

那僧按照马祖事先的嘱咐说道:“马大师现在说‘非心非佛’。”

尽管“非心非佛”的确是出自他的师父马祖道一之口,法常却丝毫不为之所动,不受其迷惑。他异常坚定地说:“这老汉惑乱起人来没完没了!◤任他非心非佛,我只认定即心即佛。◤”
那僧回去将情况告诉了马祖。马祖高兴地赞叹说:“梅子熟了。”

大名鼎鼎的庞居士听到这个消息,想亲自验证一下法常的悟境如何,特地来到了大梅山。他不客气地说道:“人们都很倾慕大梅的禅法,不知梅子到底熟了没有?”
法常看了他一眼,淡淡说道:“熟了又怎么样?你从哪里下口?”

梅子是江南常见的水果,酸甜可口,尝一尝,满嘴生津。于是法常便借梅子说佛法、斗禅机,反而考较庞居士。

庞居士亦不示弱,答说:“从内部下口!”

法常禅师把手伸到庞居士面前:“梅子你已经吃了,还我核来!”

我们又一次见识到了类似与盐官齐安禅师“还我犀牛来”的禅机。

法常一直隐遁在大梅山,饥食山果,渴饮涧泉,不慕虚名,不攀俗尘,闲云野鹤一样逍遥自在。当时,距此不远的杭州盐官县有座海昌禅院。我们从“犀牛扇子”公案中已经知道,马祖的另一位高足齐安禅师住持在这里。海昌院的一位禅僧外出行脚之前想做一条禅杖,就到山里去寻找天然形状的玲珑木。

沟壑无门云雾锁,山径草深掩行踪。这僧一双眼睛只顾寻找玲珑佳木,峰回路转,不知不觉走进了深山密林之中,迷失了方向。他误打误闯,在一个山坳里看见了一座小小的草庵。他更没想到的是,在这杳无人烟的荒山野岭,竟能遇到一位仙风鹤形的老和尚。看他动如行云流水,静似苍松临风,不知是真是幻?是人是仙?
迷路的僧人试探着问:“大师,您在这里住了多久了?”

“只见四山青又绿。”

一任青山黄过眼,山僧心闲不纪年。是啊,恐怕连他自己也不记得究竟在山中住了多长时间了。外来僧不好意思打搅人家的清修,又不愿意错过这千载难逢的、可遇不可求的机缘,灵机一动,躬身施礼后,一语双关地说:“大师,弟子迷了路,乞师指示个归途。”他明问山路,暗隐玄机,实则请求老和尚为他指明一条心性回归之途。

老僧打量他一眼,既不说禅修之途,也不明示出山之路,只是高深莫测地微微一笑,道:“但随流水去。”水向低处寻归路,汇成河流自出山。迷路僧恍然大悟:唉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呢?齐安禅师不是早就说过:禅修之道,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功到自悟……

迷路之僧这时不担心开得悟,出山的路也了然于心。他对这位巧遇的神秘老僧感激不尽,深深拜了下去。等他抬起头,想对老人家说些什么时,眼前早已空无一人,那神奇的老僧似乎从未出现过一样。

他回到海昌院,将自己如梦似幻的奇遇告诉了齐安禅师。盐官齐安想了想,说:“好多年以前,我在马大师会下,曾遇到了一个叫法常的比丘。他在马祖嘴边听了一句‘即心即佛’就大彻大悟了。师父还曾夸他梅子熟了。听他对你指示禅修的口气,以及隐居深山的情形,莫非你遇到的是法常师弟?”

齐安马上派遣那僧再到大梅山,去礼请多年杳无音信的法常禅师出山一叙。那僧这次已是识途老马,熟径熟路,很快就找到了法常隐居的草庵所在的山坳。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空空荡荡!这个地方就像从来就没有人居住过一样。那僧仿佛做了一场梦,恍兮惚兮中,他隐隐约约听到,从山高林密之处,从天空白云之间,缥缥缈缈传来若有若无的歌吟之声: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 【禅机新语】蹲下,是为了跳得更高

山居意何远?放旷了无涯。
松根聊作枕,睡起自烹茶。

这首小诗,乃虚云和尚众多《山居》诗偈中的一首,描摹了他山中禅修的闲适心境。为什么古往今来,那些禅僧要远离人群,去人迹罕至的泉边林下山居?当然不是为了图安逸、躲清静,而是为了探寻宇宙人生的大道,明心见性──觉悟心灵极致的妙绝。

禅者于山修行,隔断尘缘,更容易静心,体悟自然规律的脉动:白云出没太虚的无着,清风畅游山谷的无碍;大山雄伟而挺拔的浑厚,蓝天灵明而深邃的旷远……用心领悟,山林之中处处都是禅机!古来,数不胜数的祖师于深山更深处安贫乐道,孤望守寂,终于豁然开悟。

而刚刚悟道的禅师,犹如新生婴儿,虽亦是人(佛),但还不能劳作。他们有待依悟而修,消除习气──禅门称之为“长养圣胎”。这一过程犹如“虫蛹化蝶”,非常漫长,非常艰难,非常危险,他们必须远离纷扰。就连世不二出的天纵英才六祖慧能,也在山里修行了整整十五年。

溪水湍无厌,人言听更稀。
安心何所计,趺坐覆禅衣。(虚云《天台华顶夜坐》)

禅者住山历练禅道,也很像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满腹经纶,却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所以不能直接去弘法度生。国内大学教育,关注的是书本专业知识传授,很少培养学生的执行力,更谈不上实践、市场研究等等。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准备好,只是凭着满腔热情便急急忙忙出来创业,导致失败率极高,达九成以上。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稀饭。有创业想法的青年,切不可急功近利,最好先到一个相似的企业工作一段时间,观摩学习,增长经验,或者先参与别人创业,然后再自主创业。
清代学者王之春[2] 在《椒生随笔》中说:◤“天地间真滋味,唯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唯静者能看得透。”◤创业之前,先像禅者那样静心“保养”一段时间,为今后远行积累资粮,至关重要。

●【延伸阅读】
内心宁静,才是真正的自由

古印度的阿育王,像中国的秦始皇一样,是一个实现国家大一统的伟大帝王。阿育王将东、西、南、北、中五印度统一之后,将佛教立为国教,大力护持。他的一个弟弟早年出家为僧,并且已经证得了圣果。阿育王十分高兴,将弟弟接回皇宫,供养最精美的饮食,最华丽的袈裟,最舒服的卧室,最周到的服侍……
然而,弟弟却整天闷闷不乐。阿育王实在想不出原因,就询问弟弟。

弟弟说:“我本来居住在寂静的林中,清心寡欲,自在得如水中鱼,自由得像空中鸟。为什么你偏偏要将我困在这豪华牢笼之中?要知道,◤对于鱼与鸟来说,就算是铺满珍宝的鱼缸,金银编织的笼子,也是禁锢它们的牢狱啊!同样地,世间的财宝、美色、名声、佳肴、安乐窝,就是禅者的牢狱,修行的障碍。必须舍弃这五欲,我们的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宁静。◤”弟弟又说:“我已经解脱了人间的桎梏,以禅悦为食,以法喜为乐,终日与万籁同呼吸,与山川共安眠,一席蒲团涵盖山河大地,一只斗笠尽收日月星辰。因此,再次被你强行拉入世间的泥沼,我怎能不愁云满面呢?”

阿育王不再坚持己见,一任弟弟安贫乐道,隐遁山林。

在近代中国,出现了一位身兼禅宗五家血脉的伟大禅师──虚云和尚。

虚云大师曾经一步一叩首,跪拜数千里朝礼五台山,只身周游西藏、印度。他在扬州高旻寺坐禅开悟之后,清光绪二十六年(西元一九○○年)第二次礼拜了五台清凉世界。当他原路南返途经北京之时,义和团运动在山东、京津等地轰轰烈烈展开,八国联军在胶东、渤海湾登陆,大肆屠杀中国民众。南下的路途被阻,他只好到北京城南的龙泉寺挂单[3] 暂住。在这里,虚云大师(那时尚叫德清)与庆亲王奕劻相识了。庆亲王早就听说过虚云跪拜五台、孤身万里礼拜佛陀故里的伟绩,称赞他是当代中国苦行高僧第一人,并将他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告诉了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慈禧也十分仰慕虚云的道德修行,立刻将大师请到紫禁城讲经说法,又请他在万寿山佛香阁举办法会,慈禧亲自跪拜拈香。

那时,恰逢八国联军开始向北京进攻,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为了保佑自己逃跑顺利,便由庆亲王出面,请虚云大师这位得道高僧护驾西跸。途中无粮,怀来县农人献红薯蔓叶,慈禧、光绪食过之后,叹曰:此乃世上最甘饴可口之物……
尽管前面道路塌方,后有追兵紧逼,虚云大师与慈禧、光绪一行还是安全到达了西安。因此,太后、皇帝对虚云大师更加敬若神明了。当时,外侵内乱,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大旱。战乱加天灾,中国北方流民成群,饿殍遍野。虚云大师化来米粮,发动全市僧尼开设了八座粥厂,施粥救济灾民。同时,为了消除灾害,祈祷和平,他在卧龙寺举办祈福息灾大法会。那天,他身披大红祖衣,登坛主法,数百僧尼齐诵佛经,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双双拈香礼拜……那场面之隆重、宏大、庄严,西安城前所未有,虚云大师的名声被传颂得更加神奇了。

法会过后,王孙贵族、达官富商、社会名流争相与虚云交往,前来卧龙寺拜会他的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虚云大师实在不愿意为世俗的虚名所累,于是,在一个曦光微微的清晨,他独自向人迹罕至的终南山遁去。

终南山峰高林密,历来就是隐士修行的天堂。虚云大师在嘉五台深山之处,狮子岩下,搭了一座简陋的茅棚,开荒种菜,隐居了下来。为了不被往日“德清”法号的名声所累,他索性改名为“虚云”──像空中的云一样洒脱自在,了无挂碍。虚云,虚空中的一片白云,掠高峰不遗影踪,过蓝天而无痕迹。

山中岁月悠然而宁静,转眼到了第二年腊月。那天,虚空大师扒开积雪,挖出几个自种的芋头,洗净放在瓦釜中煮。他在火堆前的蒲团上跏趺而坐,等待芋头煮熟。谁知,他老人家这一坐,不知不觉进入了甚深禅定。

禅者的禅定功夫就是这样神奇,时间流逝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感觉。刹那之间就已经到了光绪二十八年中国新年,山中隐居的禅僧们多日没有见到虚云大师了,便一同来他的狮子茅棚拜年。

茅棚前的积雪上没有人踪,只有许多老虎的脚印清晰可见。禅僧们大吃一惊,天哪,莫非虚云被老虎吃掉了?大家拥进茅棚,只见虚云好端端坐在蒲团上入了定。临棚的复成法师以引罄为之开静。虚云想以釜中芋头招待大家,掀开锅盖一看,芋头早已烂了,绿色的真菌竟有一寸多长!此时,他才知道已经过了中国新年。大家掐指算来,他这次禅定,时间长达半月以上!

消息传开,整座终南山都轰动了。前来寻禅问道的僧人不绝于途。没过几天,消息越传越远,连长安、渭南一带的僧俗都争相前来朝拜……

虚云既不为世俗的名声所困,也不被禅修的声望所累,他连夜宵遁,离开了终南山。@

相关新闻
不要成为天不怕地不怕的人
与其没做而心生遗憾 倒不如后悔做了
努力的成果体现于人格的成长
如何把恼人的海鸥从你家赶走? 专家这么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