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顏氏家訓》感(三)

作者:祥雨
font print 人氣: 1751
【字號】    
   標籤: tags: , , ,

續前文

《顏氏家訓》全書總共八卷二十篇,雖然篇幅不長,但涉及內容廣泛,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同時又結合了之前的諸多歷史典故和當時的各地風俗、社會現象,夾敘夾議,與晚輩娓娓道來,沒有絲毫說教的色彩,讀來倍覺親切,但內涵深遠,實在是值得作為後輩的我們仔細研讀的。以筆者現在的能力和所做的這一點讀後感,絕對不能為讀者帶來其全貌,但願拋磚引玉,能夠引起讀者們的興趣,親自來探索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入門路徑,最終能真正領略到華夏瑰寶的魅力。最後就以《顏氏家訓》第八篇《勉學》片段的研讀來與大家共勉吧。

「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於行耳。未知養親者,欲其觀古人之先意承顏,怡聲下氣,不憚劬勞,以致甘嫩,惕然慚懼,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觀古人之守職無侵,見危授命,不忘誠諫,以利社稷,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驕奢者,欲其觀古人之恭儉節用,卑以自牧,禮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斂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觀古人之貴義輕財,少私寡慾,忌盈惡滿,賙窮恤匱,赧然悔恥,積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觀古人之小心黜己,齒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賢容眾,苶然沮喪,若不勝衣也;素怯懦者,欲其觀古人之達生委命,強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奮厲,不可恐懾也:歷茲以往,百行皆然。縱不能淳,去泰去甚。學之所知,施無不達。

「世人讀書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無聞,仁義不足;加以斷一條訟,不必得其理;宰千戶縣,不必理其民;問其造屋,不必知楣橫而梲豎也;問其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遲也;吟嘯談謔,諷詠辭賦,事既優閒,材增迂誕,軍國經綸,略無施用:故為武人俗吏所共嗤詆,良由是乎!」

所以要讀書做學問,本意在於開闊心胸視野,利於做實事。不懂得奉養雙親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順受父母的臉色,和聲下氣,不怕勞苦,弄來甜美軟和的東西,於是自己敬畏慚愧,起而照辦;不懂得服侍君主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守職不越權,臨危受命,不忘對君主忠諫,以利國家,於是心痛自念,想要效法古人;一貫驕傲奢侈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恭儉節約,謙卑自責,以禮讓為政教之本,以恭敬為立身之根,使他們震驚變色,自感若有所失,從而收斂驕橫之態,抑制驕奢的心性;一貫鄙吝的,要他看到古人的重義輕財,少私寡慾,忌憚厭惡財物過於盈滿,賙濟窮困,於是羞愧生悔,積而能散;一貫暴悍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小心貶抑自己,知道剛強的易折斷,柔軟的易生存的道理,就像牙齒損壞了舌頭還存在那樣,待人寬容,尊賢納眾,於是氣焰頓消,顯出謙恭退讓的樣子來;一貫怯懦的,要他看到古人的達觀、聽命於天,堅強正直,言而有信,祈求福運,不違祖道,於是勃然奮力,不可懾服。由此類推,各方面的品行都可採取以上方式來培養,即使不能使風氣淳正,也可去掉那些過份行為。從學習中所獲取的知識,沒有哪裡不可運用。

然而現在的讀書人,只知空談,不能行動,忠孝談不上,仁義也欠缺,再加上他們審斷一樁官司,不一定了解其中道理,主管一個千戶小縣,不一定親自管理過百姓;問他們怎樣造房子,不一定知道楣是橫著放而梲是豎著放的;問他們怎樣種田,不一定知道穀子要早下種而黃米要晚下種。整天只知道吟詠歌唱,談笑戲謔,寫詩作賦,悠閒自在,迂闊荒誕,對治軍治國則毫無辦法,所以他們被那些武官伯吏嗤笑辱罵,確實是有這些原因的。

「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讎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人們學習是為了以此獲得好處。我看見有的人讀了幾十卷書,就自高自大起來,冒犯長者,輕慢同輩。大家像對仇敵一般仇視他,像對惡鳥一般厭惡他。像這樣用學習來損害自己的,還不如不學。

作者在此強調了學以致用!忠孝仁義的聖賢之道也是要落實於實際的工作與生活當中的,否則只是作為一種學識的資本,徒增自高自大,讓人厭惡,不如不學!這也是對我們今天才開始學習聖賢之道的人的告誡!

「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古代求學的人是為彌補自身的不足,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向別人炫耀,只能誇誇其談;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實踐聖賢之道以造福社會,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自身需要,修身以求做官。學習就像種果樹一樣,春天可以賞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實。講論文章,這就好比賞玩春花;修身利行,這就好比摘取秋果。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壈,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遊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餘,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雲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並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牆,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以後,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對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坐失良機。我七歲的時候,背誦《靈光殿賦》,直到今天,隔十年溫習一次,仍然不會遺忘。二十歲以後,所背誦的經書,擱置在那裡一個月,便到了荒廢的地步。當然。人總有困厄的時候,壯年時失去了求學的機會,更應當在晚年時抓緊時間學習,不可自暴自棄。

孔子說:「五十歲時學習《易》,就可以不犯大錯了。」魏武帝、袁遺,到老時學習得更加專心,這些都是從小到老勤學不輟的例子。曾子七十歲時才開始學習,最後名聞天下;荀子五十歲才開始到齊國遊學,仍然成為大學者;公孫弘四十多歲才開始讀《春秋》,後來終於當了丞相;朱雲也是四十歲才開始學《易經》、《論語》的,皇甫謐二十歲才開始學習《孝經》、《論語》,他們最後都成了大學者。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後還未開始學習,就說太晚了,這樣一天天混下去就好像面壁而立,甚麼也看不見,也夠愚蠢了。從小就學習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開始學習的人,就好像手持蠟燭在夜間行走,但總比閉著眼睛甚麼都看不見的人強。

雖然作者在《教子篇》中就提出了胎教的概念,在這篇《勉學》中又再次提出早期教育,但是最後列舉了許多古代聖賢人即便早年錯過學習良機,卻都沒自暴自棄,反而在成年以後甚至晚年抓緊時間學習傳統文化經典,這真是對我們這些剛剛開始接觸傳統文化的當代中國人的最好的鼓勵,「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秉燭夜行的人多了,也自會為當今茫茫夜海般的中國文化荒漠帶來一條出路、一片光明!(全文完)@#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沈諸梁人稱葉公,他聽說孔子是個有名的教育家,教出了許多優秀的學生,但他對孔子本人,並不十分瞭解,於是向孔子的學生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
  • 孩子的行為有所改變時,要理性地給予肯定,也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孩子的行為反覆,是在考驗你設立規矩的界限是否堅定。父母第一次認真地立下規矩,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 有句古諺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意思是調教媳婦要從媳婦剛嫁進門開始,教育孩子要從嬰孩時做起。但是「嬰孩」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零到兩歲左右都可以稱為嬰孩。
  • 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自茲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親焉,故於人倫為重者也,不可不篤。
  • 顏氏家訓》是南北朝時期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顏之推,對自己一生有關立身、處世、為學經驗的總結,被後人譽為家教的典範。
  • (續上期)倫理道德 在我國倫理道德中,孝是道德的根本。「百善孝為本」「有孝有德」,因此,從修身到治國,孝道是倫理道德的核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為人倫的道德定位;孝是血緣親情的實踐,長輩撫養晚輩,晚輩贍養長輩,責任分明,如形影相隨,陪伴人的一生。在國人的語境中,對聖人的歌頌也多講孝道第一。相傳帝堯「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家族和睦是萬邦協和的基礎。虞舜「順事父及後母與弟,曰以篤謹」。虞舜以孝心聞名,深受世人敬仰。周公在總結國家興亡的經驗教訓時,告誡四方諸侯和殷國的舊臣:「爾室不睦,爾唯和哉!」你連家庭都不和睦,哪能期望國家和諧安定!
  • 《易•家人》中說:「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 」意思是父子兄弟夫婦各守其位,各盡其責,是治家之正道。家訓,又稱家誡、家范、庭訓等,是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更是古代士大夫在立身、處世、為學等方面教育後輩的家庭教育讀物。正因如此,重德修身的古代家訓、家教傳統才使得能在後世子孫中綿綿傳承和發揚。
  • 五帝錢是古代漢族民間信俗,指清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個皇帝的銅錢,據說有擋煞、防小人、避邪,旺財之功效。女孩子可以用紅線把五帝錢穿起來掛在包包上,也可以隨身掛帶,用以避邪。
  •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很常見的教育方式,就是誡子書。最著名的有諸葛亮的《誡子書》,劉向的《戒子歆書》,柳玭的《家訓》,顏之推的《顏氏家訓》等。
  • 作為神傳給人的文化,圍棋與書畫、詩詞、音律等藝術,一起融匯於悠悠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歷史中,歷代流傳著大量與圍棋有關的神話典故、奇聞軼事,僅從它眾多的別稱便可見一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