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28個博士學位 推展傳統舞蹈的黃埔名將何志浩

作者:仰岳

何志浩(左三)參加文藝活動留影。(網友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277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被稱為國軍音樂之父的何志浩將軍,其一生堪稱為傳奇。他畢業於黃埔軍校四期,是名將張靈甫、謝晉元的同學,歷經北伐、剿共、抗戰,無役不與,他不單是位沙場勇將,更精研於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作詩的他,後半生更投身於文藝工作,成了在台灣推展中國民族舞蹈的第一人。

出身書香世家 投身軍旅

何志浩,於民國前七年出生於浙江省象山縣的書香世家,自小就跟著母親禮佛,年輕時曾一度拜入太虛法師門下學法修行,雖未正式出家,但立下了一生修行的志願,並終生茹素。

他自小精讀四書五經,熱愛吟詩作樂,初中畢業後,考取寧波師範學堂就讀,原本想當一位老師。然而鑑於當時的國家情勢日非,於是又投考陸軍官校四期生,畢業後隨軍北伐。

起先他因其文筆專長,擔任了政工宣傳隊黨代表職務,之後參加南昌戰役任敢死隊長。他當時於衣襟上血書:「壯烈之死,榮於偷生。吾輩不死,有誰去死?此時不死,更待何時?」可見其愛國精神。他曾於作戰中率先登城,身負重傷,幾乎身死。

1927年,鑒於中共全面對國民黨的滲透,當時蔣介石發起了清黨行動。何志浩奉命調至總政治部擔任宣傳科長,祕密從事反共之工作。然而也因此被共黨人士當作眼中釘,遭其誣陷,期間上級不察,讓何志浩一度入獄了數個月,直到時任師長的吳稚暉協助下,才還其清白出獄。

出獄後的何志浩任二十六軍第一師政訓主任,在完成北伐後,受何應欽將軍的賞識,保送至中央大學深造,學習政經專業,畢業後任軍事訓練委員會主委,從事役政工作。在抗戰時期,擔任南京國民兵總隊長,又在南京戰役屢建戰功。

日後隨著戰事吃緊,急需大量兵源。何志浩因役政專業,讓上級決議讓他規劃國民兵及相關役政、徵兵制度,在整個抗戰期間,何志浩擔負國軍整體兵源規劃,其艱辛不亞於第一線將士,他也因功獲頒雲麾、寶鼎、景星等勳章,抗戰勝利後晉升為少將,同年進入陸軍參謀大學就讀,並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撤退來台命運轉折

隨著國際局勢日非,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共發起全面的叛亂,並於1949年取得政權。國民政府領導者蔣介石帶著六十萬軍民離開神州大陸,退到了台灣。當時自由世界的反共陣營正趨於失敗消沉之際,蔣介石決心要用餘生,將台灣建設成中華民族復興的基地,成為鼓舞人類爭取自由希望之火炬。

這期間蔣介石除了成立政戰學校、青年反共救國團等單位,做好全民在政治思想上的工作,以防止中共的滲透外,又連續發起文化改造、清潔運動、進而全面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同時在台灣各地重新建立各級學校、學術單位以保存中國傳統文化。

而何志浩將軍在來台期間,於國防部任高級參謀,閒暇時重拾過去喜愛的文學愛好,1950年他曾至澎湖縣大嶼七美人塚憑弔,感念她們在明朝時期倭寇入侵時不願受辱的氣節,因而當場作詞歌頌立碑,當地百姓也受其感召,自稱該地為「七美嶼」。同年何志浩又加入了以文藝人士為主體,發揚「反共抗俄」任務為主要宗旨的「中國文藝協會」,入會期間又不斷發表正人心、反共的歌詞作品,他的文采也逐漸受到重視,不久後國軍徵求海內外文人創作「陸軍軍歌」,何志浩作歌投稿,以第一名入選。

松山文化創意園區,何志浩創作的〈松山菸廠廠歌〉。(Solomon203/Wikimedia Commons)

他也因此受到總統的召見,蔣介石表示此歌詞內涵豐富,呈現了黃埔建軍、安內攘外、復興中華的三層意義,並批示將屆齡退役的何志浩將軍以文職任用,同時以其專才肩負復興文藝之工作,就這樣何志浩調任總政治作戰部擔任中將政戰主委,兼任文化大學舞蹈系教授。

後半生使命 在台灣推展中國民族舞蹈

自從中共於1927年在中國境內成立蘇維埃政府後,就不斷地成立文藝社團,以戲劇歌舞的形式不斷的宣傳,以致深入人心,抗日時期中共首領毛澤東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文藝為工農兵服務,同時掀起了「延安新秧歌運動」因此產生變異的「新秧歌」舞蹈,在這之後共黨學者不斷改編中國傳統的戲曲舞蹈及民族民間舞,將其改造成為共黨歌功頌德的宣傳工具:《白毛女》、《紅色娘子軍》、《東方紅》等系列醜惡之舞劇不斷產生。

見到傳統文化遭全面破壞,所有仁人志士無不痛惜,為抗衡中共黨文化,總統蔣介石於1953年發表《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決心要全面振興文化及鞏固人民的心理建設,其中更剴切指示舞蹈在傳統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內容提到:

我們中國古代的禮樂,有儀式,有音樂,有詩歌,還有舞蹈。吉凶軍賓嘉五禮,各有其儀式和音樂,也都有其詩歌和舞蹈。舞蹈在個人是發抒其內心的情感,表現其合群的天性。在群眾是鍛鍊其集體的意志,養成其合作的精神。後來詩歌與音樂分離,舞蹈也就與詩歌和音樂脫節,乃至於一般國民不習舞蹈,只有戲劇裏面有其歌舞,成為優伶的事業了…

古人說:「禮失求之於野。」我們中國邊疆以及各地,許多宗教都有優美的舞蹈。我們應該研究,應該發展,應該作為國民教育中一個主要的科目來普及一般社會。只要我們的教育和藝術家看清共匪要拿他醜惡卑劣的「扭秧歌」來破壞國民的美感和倫理觀,達成他毀滅中國民族文化的目的。必能認識舞蹈的重大意義,努力改進,普遍推行了。

這期間在蔣介石的指導下成立了《中華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由何志浩將軍擔任主任委員,負責推行全民舞蹈之教育。何志浩又組織學者更進一步研究中國數千年累積的樂舞史料的研究工作,他認為要讓中國傳統文藝得以推展,而藝術之推展當從表現力最強的舞蹈做起,他深知中國民族舞蹈乃是中華五千年文化中最為耀眼的一顆星,於是他身體力行花費十餘年,取材中國典籍、尚書、詩經、禮記、二十五史之史料精華,完成中國第一本四十餘萬字的《中國舞蹈史》及《舞蹈通論》、《民族舞蹈集》等著作。

《中國舞蹈史》。(作者提供)

在《中國舞蹈史》序文中何志浩提及:他親身考察台灣各地的戲曲、舞蹈,發現經日本統治五十年後,台灣大部份的表演藝術幾乎都是日本舞,而日本舞的起源是改編自中國唐朝的樂舞,舞蹈形式上和中國舞蹈已有所不同,而外國人到台灣想觀賞正傳的中國民族舞蹈卻已不可得。所以他認為本國人絕不可捨本逐末地追求外舞,應從自身國舞的推展做起,因此何志浩決心要將後半生投入推展中國民族舞蹈的工作,他擔任《中華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日後改組為「中華民國舞蹈學會」)的創會理事長職務長達近四十年之久,直至九旬高齡才卸下此職。

清貧度日,留得清白在人間

在何志浩任職期間,中國民族舞蹈也在台灣蓬勃的發展,先後建立了七所專業的舞蹈科系、研究所。在職期間他除了推廣中國民族舞蹈及參與文藝工作外,主要心力用於著述上,不但先後完成多本舞蹈著作外,還有《中國民歌組曲集》、《中國歷史歌舞劇曲集》、《霓裳羽衣曲》等音樂總集,更完成一百餘首舞曲歌詞創作,海內外各大學紛紛給予其榮譽,先後頒給他文學、法學、哲學、史學等二十八個博士學位,並榮膺國際桂冠詩人協會之桂冠及獎狀。著名劇作家齊如山稱他為台灣舞蹈進步之推手,舞蹈家李天民稱他將台灣變成舞蹈百花競放之園地,是台灣推行民族舞蹈第一人。

作曲家黃友棣(右一)與何志浩(左一)、何照清合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提供)
何志浩(左三)參加文藝活動留影。(網友提供)
何志浩(中)參加文藝活動留影。(網友提供)
何志浩(左一)參加文藝活動留影。(網友提供)

何志浩將軍也是有名的百歲人瑞,日後曾有媒體訪問他長壽的秘訣,也不吝分享:「就是簡單生活、粗茶淡飯、沒有貪念、不殺生、不做虧心事,日子過得心安理得而已。」他為中將階級退役,可定期領高額的退休俸及禮金,然而一向清廉勤儉的他,總是將除生活必須外多餘的錢,全數捐給公益團體,他住的也是公家給的破舊房舍,一生清貧的他,高壽至103歲無疾而終。

參考資料:
《民族舞蹈論集》何志浩著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1959年出版
《中國舞蹈史》何志浩著中華大典編印會1970年出版
《何志浩與國民黨的民族舞蹈運動》徐子涵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7月@*#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代的天竺指的就是今天的印度,唐時將從那裡傳來的樂舞稱為《天竺樂》。《天竺樂》舞大概在公元350年左右傳入中原。
  • 唐朝文宗時,下詔讓太常卿馮定製作《雲韶法曲》。《新唐書·禮樂志》亦記載,這個舞蹈由三百人表演,有宮廷宴席時才表演。唐《樂府雜錄》記載,「樂分堂上、堂下。登歌四人,在堂下坐」,除了表演的三百人外,還有五個穿著繡花的衣服的舞童,各自手執著金蓮花在前面導引,意即「執金蓮花如仙家行道者」。
  • 《蘭陵王入陣曲》是唐代假面舞蹈,根據唐代崔令欽的《教坊記》記載,起源於北齊,盛行於唐代,又稱《代面》、《大面》。此舞是表現北齊蘭陵王高長恭作戰的勇猛英姿,為帶有簡單情節的男子獨舞。
  • 顧名思義,「鼓」舞的舞蹈動作應當是圍繞著「鼓」展開的。而作為打擊樂器的「鼓」起源很早。傳說遠古時有伊耆氏用土製的鼓,鼓槌是用草紮成的。又傳說夏后氏有一種鼓是有足的。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鼓」字、「鞀」字,此外還有一面木腔蟒皮鼓,表明遠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經有此樂器。
  • 隆美爾元帥,是二戰時期德軍最著名的將領之一,也是極少數受到同盟國陣營尊敬的將領。他雖然效忠希特勒,但卻從未加入納粹黨,並且多次抗命,拒絕執行希特勒的屠殺令。
  • 橫嶼之戰後,戚繼光又陸續在平海、仙遊等地取得大捷。戚家軍緊緊追擊倭寇餘黨,直接將他們逼到了海上。倭寇殘部無處可逃,只得搶了漁船出海逃竄。
  • 戚家軍名聞天下,行動迅猛,猶如電掣雷霆,令倭寇聞風喪膽。鴛鴦陣、狼筅在蕩平倭寇中,大顯奇效。戚繼光創下九戰九捷、連克六十大營的輝煌戰績。倭寇直呼戚繼光為「戚老虎」,稱戚家軍為「戚虎兵」。
  • 明朝經過洪武、永樂兩朝後,漸失偉烈雄風。蒙古瓦剌侵犯邊關,大明皇帝英宗親征,卻在土木堡被俘,明軍死傷過半。到了明憲宗時,朝廷頒布了明朝第一部《武舉法》,選拔天下武官。由於當時重文輕武,天順八年武舉開科,竟都無人應試。到了正德三年(1508年),兵部頒布了《武舉條格》,進一步完善了《武舉法》。戚繼光在武舉鄉試中大顯身手。
  •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朝廷頒發襲官文書,十七歲的戚繼光得以世襲父親官位。他本想多留些時日,照顧生病的父親。戚景通則催促兒子趕緊奉命北上。戚景通為官清廉謹慎,家裡平日並無積蓄。為了給兒子籌集進京的路費,他變賣了隴右別墅。
  • 明朝倭亂肆虐,戚繼光創戚家軍,布鴛鴦陣、三才陣,把海盜倭寇驅逐到海上。戚繼光南掃倭亂,北鎮蒙古。論武,他是戚大將軍;論文,他是詞宗先生。其人文韜武略,謀勇雙全,既省天時,又察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