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系列連載】進化論是怎樣被判死刑的(八)

作者:張維克(DNA解碼科學與信仰聯盟)

不同膚色的人還是人,不存在哪個人種更優勢的問題,所以也談不上是否進化或演化。()
人氣: 189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20年05月26日訊】

進化論的誤區和盲點之四

誤區8:所謂「突變是進化的動力」

(1)人類DNA突變數目

「基因突變是進化的動力」是現代進化論者維護進化論的一個基點,達爾文的漸變論行不通,就創造了突變論。這句話有一定的欺騙性,因為,如果有進化,漸變行不通,那只能是突變引起的。但是,並不能夠由此得出「如果有DNA突變,就必然會發生進化」的結論。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看具體的突變是怎麼發生的,注意DNA和基因的區別,如果不清楚這一點就會導致錯誤的結論。

每一代人在成長時,由於有幾十次的細胞有絲分裂,會發生幾十次的染色體複製。每一次複製,都會發生大約10億分之一(1×10^-9)的DNA編碼的突變。因此,每複製一次,人體大約60億的DNA編碼將產生6個突變點。根據端粒理論的結論,人的一生中細胞在複製中發生突變的分裂約50次,當複製50次時,就會產生300個突變點。

從人類的起源按照迄今發現最早的奧莫(Omo)人至今,20萬年中大約繁衍了一萬代,全世界人DNA編碼差異大約是千分之一。依據「DNA編碼遺傳差異減半定律」[1],每子代和父代形成的差異是千萬分之0.5。來自父母雙方有60億(600千萬)DNA編碼,平均每代大約有300個DNA編碼的突變。人類有46條(23對)染色體,在每代的繁衍中,平均每條染色體只有6.5個DNA編碼的突變。這些突變會導致進化嗎?我們進一步分析。

(2)人類基因上的DNA突變數目

這裡,我們計算一下人類每一代,在基因上的DNA編碼突變有多少。如上所述,人從父母雙方繼承了60億DNA編碼,每代有300個DNA編碼的突變。因為只有百分之三的DNA編碼屬於基因的DNA編碼,因此,這300個突變點,只有9個突變點在基因DNA編碼區。

一個基因組的基因數目大約有3萬多個,父母雙方是兩個基因組,因此包含有6萬個基因。每個基因平均有3,000個DNA編碼。由此,可見,對於6萬個基因,1.8億個DNA,9個DNA編碼突變影響是十分微小的。如果誤認為基因就是DNA,那麼6萬個基因有9個發生突變,就不能忽略不計了。這是造成進化論誤區的可能原因之一。目前發現的兩萬多個基因DNA編碼總量,僅僅只佔人類基因組總數31億DNA編碼的3%左右。

(3)DNA編碼遺傳差異減半定律否定了任何進化

全世界人類的DNA編碼的平均差異是千分之一,人類與「唯一亞當」的DNA差異只有千分之0.5。如果要否定這一點,請先否定「DNA編碼遺傳差異減半定律」。如果否定不了這個來自DNA編碼的結論,就只能承認:人類和一切生物都沒有進化,突變不可能導致進化。事實上宏觀都沒有進化,微觀怎麼能進化呢?進化論者在宏觀上拿不出過渡物種,微觀上也不能證明突變導致進化。

誤區9:所謂「自然選擇,促成了進化」

(1)自然環境不會影響DNA編碼的突變

突變雖然不能導致進化,卻是產生差異的因素。如果沒有突變形成的差異,人和人都沒有區別了,那是很可怕的事情。儘管在DNA編碼的複製中,有許多校正的功能,所幸的是仍然保留了差異。這歸功於在人類第一組DNA編碼中,已經存在了合理的、準確的「DNA指令編碼」功能,是它們控制著DNA的複製。而且,這些「DNA指令編碼」,至今都沒有發生改變。

如果「自然選擇,促成了進化」,那麼,必須是自然能夠影響DNA編碼的突變。如果「自然」不能對DNA編碼形成影響,不但不能「促成了進化」,連促進差異都不會發生。為什麼人類由非洲走向全世界,雖然經歷了不同的自然條件,經歷了與自然搏鬥、生死存亡的過程,不同種族的DNA編碼仍然相差很小,只有千分之一左右,這說明「自然」對DNA編碼沒有發生影響。從DNA編碼遺傳差異減半定律來看,現今不同種族和「唯一亞當」的DNA編碼差異,比各民族之間都差異都要小。

(2)人類膚色差異也不是自然環境造成的

膚色的差異歷來是進化論者津津樂道的話題,「白人就是更進化的人種」看法,存在於不少種族主義者的思想中。也常常看到這樣的理論:「因為白種人所處的地區比非洲人所處的地區陽光更少,進化使人種去適應環境,因此人的皮膚逐漸變成了白色」。進化論的這些觀點是正確的嗎?在DNA編碼被認識之前,誰也無法駁倒這些看法,儘管這些看法並沒有什麼可靠的依據。

當人們知道DNA編碼是唯一的遺傳信息之後,很自然地希望從這個「唯一的信息」中尋找根據。對基因DNA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影響皮膚顏色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位於人類第15號常染色體上的SLC24A5基因,這就從DNA編碼尋求真相的道路上,走出了第一步。

2012年,有關科學人員發布了一個1,092個人基因組的研究報告[2],在這項大規模的研究中,他們就關注了這個基因。最後,將注意力集中在該基因上的一個編碼上,這個編碼在15號常染色體上的位置編號是:rs1426654。他們發現這些來自全世界有男有女的樣本中,居住在非洲和亞洲的人在這個位點上,90%都是「G」,他們稱它為祖先標記;而居住在歐洲的人在這個位點上,幾乎全突變成「A」。原來相鄰的3個DNA編碼是「GCA」,經過轉錄成為丙氨酸(Alanine);而突變以後變成了「ACA」,轉錄後成為了蘇氨酸(threonine)。就是這一個編碼的突變,形成了千千萬萬白皮膚人的後裔,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

這種區別是遺傳的還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我們從宏觀上看。法國和蒙古都在北緯40度上下,人們的膚色卻有很大差別。蒙古和澳大利亞緯度相差很大,膚色卻非常相近,說明膚色與日照無關。從這個編碼突變改變了膚色,我們可以看到,這決不是通過「逐漸」進化或演化的結果,也不是氣候的影響。一個科學理論要成立必須接受證偽的檢驗,不管在特定條件下這個理論如何完善,一個反例就足以否定這個理論。

不同膚色的人還是人,不存在哪個人種更優勢的問題,所以也談不上是否進化或演化。藍眼睛、耐乳糖等也是這一類的,歐洲人耐乳糖就說是進化,可是蒙古人世代遊牧,喝牛奶,耐乳糖能力卻最低,一個反例就否定了歐洲人耐乳糖是進化的說法。狗和狼同種,有一種說法狗是從狼馴化的,它們的雜交和獅虎的雜交不一樣。我們看到,狼基本保持了它的特點。而狗狗的雜交導致千奇百怪的狗,體型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觀,狗還是狗,除了個人偏愛,說不上哪個更進化。雜交更容易導致特性變異,僅此而已,與自然選擇無關。

註釋:
1、網站:「依據DNA編碼的物種起源學」
http://www.bydnacoding.org/index.html第2節
2、1000 Genomes Project Consortium, An integrated map of genetic variation from 1,092 human genomes. Nature. 2012 Nov 1.

責任編輯:喬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