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老翁訪仙府一日 歸家已是大唐盛世

文/周曉輝
李清在仙府一日,人間已過去了六十多年。圖為明 卞文瑜《雲山仙閣》。(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88
【字號】    
   標籤: tags: , ,

很多人都聽說過「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的說法,對此,古往今來的修煉人都知道,這並非是神話,而是因為不同空間存在著不同的時空概念。就連現代科學家也承認,時間只是一個相對概念,離開特定的空間,地球的「時間」也將不復存在。因此,古書中記載的許多修行之人在短暫造訪仙境後,返回人間發現過去了幾十年、上百年之事,絕非是虛妄。

話說隋朝開皇年間,有個叫李清的北海人,住在青州城,其家世代以染布為業,積累了很多財富,是當地的富豪之家。不過,李清並不熱衷於此,而是自小就喜歡道術,常常與齊魯一帶的術士和道士來往,且虔誠恭敬地對待他們。令他遺憾的是,他始終沒有遇到一位得道仙人,但這並沒有妨礙他堅定的修道之心。

因為家中富裕,且子孫及內外聯姻家族近數百家也都是富足之戶,因此,每到李清過生日時,其子孫和親戚們都爭先恐後地送賀禮。李清為人仁厚儉樸,凡送禮的一概不拒絕,收了禮也不輕易用掉。如此常年積累下來,各種東西已經將庫房堆得滿滿當當。

一晃馬上又到了李清六十九歲的生日。在生日的頭十天,他忽然叫來所有子孫和親戚,大擺酒席,並對他們說:「我依靠你們的辛勤工作,獲得了豐厚的資財,然而我穿布衣吃素食已經三十多年了,早已對豪華奢侈的生活不感興趣。你們因為我是長輩,所以每年過生日都會送新衣和玩物,實在是太奢侈了。我把這麼多年來收到的東西都放在一處,從未打開看過,真是白白浪費了你們的錢財。」李清希望可以阻止他們再送賀禮。

每到李清過生日時,其子孫和親戚們都爭先恐後地送賀禮。示意圖。(fotolia)

他的子孫們非常不解,說祝壽自古有之,而且不這樣做就無法表達兒孫們的孝敬之意,如果杜絕,就會引起大家內心的不安。李清知道他們不願意改變慣例,就希望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即各自準備一百尺長的纖麻繩子作為賀禮。這樣他就可以有數千百丈的繩子了。

兒孫們同意了,但卻不明白緣由。李清告訴他們:「我是人間的俗人,妄意求道,這麼多年費盡了精神心力,夙夜不忘,到如今已經六十年了,卻沒有什麼成就。我現在已經老了,身子骨的損耗也差不多了,因此想趁著眼睛、耳朵、腿腳還好使的時候,實現自己早年的願望,希望你們不要阻止我。」

李清的願望就是去雲門山探訪神仙洞府。雲門山在青州城南十里處,峰頂從中間裂開,豁口成為關崖。《圖經》上將其稱為「雲門山」,民間俗稱「劈山」。青州城裡家家都可以將峰巒霧氣、層層雲朵和飛鳥看得清清楚楚。

聽說山中有神仙,李清很早就想去拜訪。他告訴兒孫和親戚們,他將在生日那天坐在大竹筐裡,然後讓大家用轆轤把他放下去,以千百丈的大麻繩子作媒介。「如果不能靠前,我就趕緊拉那繩子,你們就把我拽出來。假如能遇上仙人,了卻我的心願,我也能再回來。」子孫和親戚勸阻不得,只得協助李清安排此事。

到了生日那天,親戚鄉親上千人都來給李清送別。天剛剛亮的時候,大家聚集在山陵上,李清揮手辭謝眾人後坐進大竹筐中,眾人合力將其放下去。

過了好久,竹筐觸碰到了地面,四周極暗,向上仰望,天也只有巴掌那麼大。李清用手摸了一下四壁,大概只能容得下兩張蓆子。他仔細查看,見東南方向有一個洞穴,可以俯身而入,於是棄了竹筐,進入洞穴。

洞穴初進時十分狹窄,走了一會兒就可以直起腰來。如此走了大約三十里,他看見前邊有微弱的亮光。又走了一會兒,便來到了洞口。向外看去,山川景象,雲煙草樹,絕非人世所有。

洞穴初進時十分狹窄,走了一會兒就可以直起腰來。如此走了大約三十里,他看見前邊有微弱的亮光。又走了一會兒,便來到了洞口。(AFP)

李清向外觀望了許久,確定東南十幾里的地方,隱約像有人居住的樣子。於是他緩步向前走,到了那裡發現一個極其險峻的臺子,從南面可以登上去。懷著虔誠和恐懼的心理,他登上了臺子,看見一座威嚴的屋宇,裡面有四五名真人。

李清遂上前叩門,一會兒一個青衣童子在裡面搭腔,詢問是誰叫門。李清答道:「我是青州的染工李清。」童子如言稟報。屋中一個聲音響起:「李清他來了?」便請他入室。李清惶恐地走進屋內。當窗的一個人說:「這個人還不該來,為什麼如此匆匆忙忙地來了呢?」但仍讓他拜見各位真人。

當時正是正午時分,李清待要向諸位真人請教,忽然一位白頭老翁自門而入,行禮後說道:「蓬萊霞明觀丁尊師剛到這裡,眾位上仙請諸位真人登上清宮赴會。」幾位真人聽罷,遂一起往外走。其中一位真人對李清說:「你暫且待在這裡,千萬不要開北門。」

李清知道自己這次是尋到了仙人洞府,而且還遇到了得道成仙的真人,不免有些飄飄然。在仙人們走後,他巡視院宇,打開了東側和西側的門觀瞧,自謂可以永遠待在這裡了。等他來到北邊,見門戶斜掩,忍不住推開顧望,下邊居然是青州城,宛然在目。瞬時,離思歸心驟起,良久方平息。在他悔恨不該有思念家鄉的情緒時,諸位仙人已經回來了。

仙人們已知李清所為,他們彼此說道:「讓他不要開北門,他竟然如此糊塗,可知仙界是不可隨便來的。」說罷,一位仙人從一個瓶子中倒了一碗酒給李清,讓他喝下去,酒是濃白色的。喝罷,對他說:「你可暫且回去。」李清苦苦哀求,還說:「無路可返。」仙人說道:「你本該是到此洞府的,但時間還未到。你不用擔心沒有回去的路,只要閉上眼睛,等腳落地就到了家鄉了。」李清沒辦法,只得流涕辭行。

在其離開前,一位仙人道:「既然讓他回去,還需要讓他有謀生的手段。」李清自覺家中富有,因此內心很奇怪為何仙人說出此語。而另一位仙人對李清說:「你去屋中的閣樓上取一軸書帶走吧。如果回去沒有依靠,可以憑此書自給自足。」

李清依言拿到了書後離去。他閉上眼睛,覺得身子像鳥在飛,但聞風水之聲相激盪。不一會兒就踩到了地面,睜眼一看,已是青州的南門,時間是申時的末了。

李清睜眼一看,已是青州的南門,時間是申時的末了。示意圖。圖為《清明上河圖》局部。(公共領域)

走入城中,但見城壕道路並未有什麼變化,但房屋樹木、民眾的服飾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李清獨自走了一整天,都沒有找到一個相識的人。於是他回到自己的故居,發現早上出門時的宅院門樓已不復存在。

李清十分驚詫,他看見故居左側有做染布生意的小商家,就過去詢問。那人自稱姓李,說他家本來是北海的一個富戶,還指著前後的街道宅子說:「這都曾經是我祖先的基業。聽說先祖在隋朝開皇四年生日那天,自縋南山,後不知所終,從那以後,家道就衰敗了。」

李清這才知道現在已經是承繼唐太宗盛世的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原來自己在仙府一日,人間已過去了六十多年。

為此,李清悶悶不樂了許久。此後,他改換姓氏,以城為家。他拿出從仙府得來的那軸書看,原來是治療小孩疾病的藥方。那一年青州的小孩都染疫,經李清醫治的,沒有不立即就好的。不到半個月,李清就又成為一個富有之人。

因為天下富庶太平,一些了解李清的人開始跟著他學道,慢慢的有了上千人。這樣到了永徽五年,李清和徒弟們道別:「我要到泰山去看封禪。」從此人們就不知其所蹤,這次,應該是回到仙人洞府了吧。@*#

參考資料:《太平廣記》出《集異記》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和《左傳》中有同樣的記載,說秋天時,龍在絳地的郊外出現。史載中第一位「豢龍氏」是董父,是黃帝的後裔。在《九州要紀》中有提到:「董父喜歡龍,舜遣派他在陶丘豢龍,於是他成了豢龍氏祖先。」那麼豢龍氏職掌什麼工作呢?董父豢龍成功後,據傳他與龍一起升天!
  • 在日本京都博物館,珍藏著一座神異的木質僧人雕像,像高160厘米。最為神奇的是僧人面部從中間裂開,裡邊顯現的是觀音菩薩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兩人說話間來到了一處巍峨雄偉的宮殿前,祖師說:「今天是天界一年一次盛會的日子,各路佛道神都會匯聚此地,你與我屏息遠離瞻仰,我會把他們在歷史上的名號告訴你,雖然那只是神降生人世的名字,回歸天界就不再用了,但是我告訴你,好讓你知道容易對照。」
  • 煉丹 中國畫
    劉商感嘆光陰實在太急促短暫,在世勞累辛苦,求得虛浮的榮耀和世間的官位,又有什麼好處呢?劉商心想,古代的賢人都棄官去尋求道術,大多都能超脫塵世而仙去。而自己的兒女都已經完成婚姻嫁娶,他告訴自己實在不應再被世俗所累了。
  • 明萬曆年間,江南有書生翩翩少年,品高學博,其妻以端莊秀麗聞名於家鄉,見者無不驚為「天人」。有位女尼曾說其妻為天上仙女下凡,成婚八年後,當返回天上。八年後果然離世,書生思念不已,就立志尋仙訪道。
  • 杜子春,隋文帝年間人,從小落魄,家境貧寒,然心氣高傲,欲利益天下貧寒之士,愛好嗜酒遊玩,未幾家財散盡,投親友故知每每被拒。剛入冬,衣寒腹空,在長安城遊街竄巷,彷徨不知自己何去何從,面帶饑寒之色,長吁短歎於東市西門,有一老者問他:「君子何故歎息?」 杜子春表白心志,歎世態炎涼,老者明其志,贈錢三百萬,不告姓名而去。
  • 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講述一位漁夫誤闖桃花源,眼見世外樂土,人們悠然自得。而在《逸史》裡也有這麼一段故事:兩名懷抱遁世隱居願望之士也誤入了世外之地……
  • 唐寅 高士圖
    李司倉回家後,買了牛隻,依約定來到山下的葛藤前,但卻怎麼也找不著之前上山的路徑了。李司倉知道這是因為自己塵緣未斷,於是就返回長安去了。
  • 東方朔擁有許多異能,言行滑稽,在世間留下許多神跡傳說。李白《玉壺吟》詩中說「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漢宮臣子把東方朔視為「狂」者。東方朔則自稱隱士避世於朝廷,「所謂避世於朝廷間者」。
  • 明 沈周《廬山高》
    於英感到很奇怪,知道遇見神人了,就恭敬謝恩並請教老翁的姓名,老翁笑說:吾乃三國時徐庶是也。於英聽後,驚駭無比,正要跪下拜謝,老翁就消失不見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