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美國地產熱點

全美房價預計緩漲 對首購族仍是大挑戰

年輕一代想購房的原因是實現房主夢。(Shutterstock)
人氣: 206
【字號】    

【大紀元2021年04月01日訊】編譯:李歐・大紀元
美國地產住房市場現在如此火熱,即使是不起眼的入門房產也收到了多個報價。但是,高昂的價格和市場上缺乏房屋,似乎並沒有阻止許多首購族的前仆後繼。

根據最新的realtor.com調查,近三分之二的千禧一代和近一半的Z世代購房者,願意加入這場購房競爭的主要原因是實現美國的房主夢想。在這份問卷調查中,有超過八百人計劃在2021年購買第一套房子。

realtor.com高級經濟學家喬治·拉蒂烏(George Ratiu)表示:「首購族面臨的挑戰是待售房屋的嚴重短缺,他們正在與舊換新的購房者競爭,這些換房者有舊房的資金,而投資者則是有充裕的現金。這使得首購族很難提出成功的報價。」

令首購者稍微可喜的是,預期今年房價可能不上漲太多,但也不會下降,然而瘋狂的高價和超額報價可能會平息,尤其是有更多房屋要上市。

拉蒂烏也說:「如果經濟復甦,家庭收入沒有增長⋯⋯房價走勢(高漲)將不可持續。」,「我預估今年房價漲幅將放緩。」

在大疫情將美國地產的房價、競價推向新的極端之際,現在每個人都想知道:2021年接下來房市將發生什麼?

新冠病毒的疫苗變得越來越普及,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房屋上市,但預算緊張的購房者今年可能也不會太輕鬆。一方面房價依舊很高,另一方面,較高的利率將給買家帶來壓力。拉蒂烏表示,大疫情使人們更重視住房的重要性,這種轉變使市場即使有更多的賣家進入,在新房方面的仍然供不應求。

雖然價格預計不會下跌,但專家認為市場會有所放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接種疫苗,再次參加社交活動,更多的賣家會更放心將房產上市。而且,買家可能漸漸不會再受限於特殊的買房規則:例如放棄房屋檢查、同意支付交易費用、通過視頻看房等等,這些疫情後所帶來的交易改變。

房貸利率由於去年疫情爆發後跌破3%,但今年這種谷底利率已經消失。據房地美(Freddie Mac)稱,利率自此開始攀升,在截至3月18日,30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貸款的利率達到3.09%以上。根據realtor.com經濟小組的數據,預計到2021年將繼續增長,到年底將至少達到3.4%。利率上漲也會給去年以來兩位數增長的房價帶來一些阻力,買家會更留意對房價的負擔能力。(如圖1)

圖一:美國30年固定房地利率走勢。(Freddie Mac)

另外在庫存上,全美二月份的庫存量,比去年同期少了將近一半,不到53萬。以往我們會用幾個月來衡量庫存量,但如今我們只能說庫存量,僅剩幾週的時間。(如圖2)

圖二:美國房市庫存量。(realtor.com)

擔心感染新冠病毒,並不是賣家不願上市的唯一原因。因為,賣家通常也是買家,但現在沒有足夠的庫存來讓他們找到新家。因此,即使他們想在火熱的市場上賺一筆,也很難留下多少資金在口袋裡。所以,他們常常也被困在原地。但是,隨著賣方變得更加放心將房屋推向市場,市場上有更多選擇,買家可能會得到一些緩解。

在新房數量方面,過去幾個月來上市的新房數量已經開始增加,但仍遠低於一年前的水平。全國2月份上市的新房數量下降至近28.8萬,與疫情之前的2020年2月相比下降了24%。

全國房屋建築商協會首席經濟學家羅伯特·迪茨(Robert Dietz)說:「購買者突然想居住在人口密度較低的地區,成本較低且市場限制較小。」,「增長最快的市場是郊區中型尺寸的房產。」

為了跟上需求,房屋建築商準備從4月到5月初開始加快建造新房。1月份,新房開工數量增長了76%以上,2月份的下降主要是由於美國南部地區意外的暴風雪。

但是即使加速開工也不足以維持需求,而且由於加拿大關稅的影響,木材成本飆升了近兩倍,新房的價格也因此上漲了約24,000美元。

迪茨認為,獨立房的建築步伐,在未來可能開始降溫,但由於現在需求持續增長,到2021年建築規模還是會繼續擴大。

另一個消息比較令人不安:隨著疫情趨緩,暫停止贖權的期限結束後,那些無法從這場危機中恢復經濟的房主,可能會被迫拍賣房屋。這也可能增加市場上的房產供應,但終究是一個不好的方式。

所以到今年為止,我們依然會看到賣家是佔上風的,需求依舊強勁,上市量會有限度的增加,而且利率上升,對買家依然是挑戰的一年。#
視頻:全美房價走勢 首購族的最大挑戰|不同世代買房大比較|買房原因未必是利率低|賣家擔心買不到房|新房開工加速|換大房|美國房主夢【美國地產熱點】第十二集




關注我們facebook主頁,及時獲得更多資訊,請點這裡。
歡迎加入我們的灣區地產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BARealEstateClub/
本文刊載於舊金山3月27日地產版

每週為您獻上舊金山最新消息

責任編輯:李曜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