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重新認識情緒(三)

啟動身心健康正循環 從平衡腸道菌相入手

社交障礙篇

作者:艾莫隆.邁爾(Emeran Mayer,肝膽腸胃科醫師、神經科學家),譯者: 毛佩琦

綜合研究將腸道細菌譜中的特徵模式與自閉症聯繫起來,指出了新的治療方法。(Shutterstock)
人氣: 45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編者按:焦慮、憂鬱、社交障礙(如自閉症)……這些由大腦決定的事,其實根源竟在腸道菌。這讓人們重新思考治療的契機,以及如何在生活上調整自身的腸腦菌系統,讓它運作得更好。

接續前三篇文章提到,正常的腸道菌叢能改善焦慮、憂鬱情緒,而壓力則會讓腸道菌失衡,所以平日多留意飲食、保持正向情緒能保健康。鑑於情緒影響行為,本文將談到,從研究推論:平衡腸道菌是否能改善社交障礙行為。

腸道菌能改變社交行為? 

如果腸道菌可以影響我們的情緒,而情緒和腸道感覺又影響我們決定做出哪些行為,那麼邏輯上說來,腸道菌是可以改變我們行為的。而如果腸道菌能改變我們的行為,那麼腸道菌組成的異常會導致我們出現異常行為嗎?如果事實是如此,那麼以健康的腸道菌取代異常的腸道菌,是否不僅能改善腸道問題,還能改善行為?強納森和他的母親相信這是可能的。

腸道菌叢失衡引發腸道問題 

他們前來就診時,強納森二十五歲,他除了有強迫症與慢性焦慮症,還被診斷患有泛自閉症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目前用來稱呼自閉症患者的用語)。強納森跟許多泛自閉症障礙的患者一樣,一直有各種腸胃道的問題。以強納森而言,他經常腹脹、疼痛且便祕。

強納森在接受了幾個廣效性抗生素療程後,症狀惡化許多,這意謂著腸道菌叢的改變可能跟他腸胃道症狀的發作有關係。

強納森跟許多泛自閉症障礙患者一樣,嘗試過好幾種飲食法,包括無麩質飲食和無乳製品飲食,但都沒有持續的效果。他奇特的日常飲食也對他沒有幫助,而這點並不令人意外──他幾乎不吃水果或蔬菜,因為他不喜歡蔬果的質地和氣味;相反的,他的飲食主要是精製的碳水化合物,包括鬆餅、馬鈴薯、麵條、披薩、零嘴、蛋白質棒,以及一些肉類和雞肉。

透過網路,強納森對於一般的健康議題懂得還不少,尤其是腸道菌相的知識。他讀的網路資料提到壞的腸道菌和寄生蟲對腸胃系統的影響,他相信自己的腸道症狀是腸道寄生蟲搞的鬼。

他最近開始接受認知行為治療來對抗恐懼症與強迫症,該治療要求他食用自己不喜歡的食物,這使他產生相當大的焦慮感和壓力。我懷疑可能是這種暫時的壓力讓他的腸胃症狀惡化。 

自閉患者的腸道菌叢恐異於常人 

我向美國腸道計畫(American Gut Project)申請了他糞便微生物群的詳細分析。這個群眾募資的研究計畫取得了數千名一般人士的糞便樣本,目的是了解飲食與生活模式如何影響我們的腸道菌叢。

近年來一連串的研究顯示,跟沒有罹患泛自閉症障礙的人士相比,泛自閉症障礙患者的腸道菌組合改變了,包括較高比例的厚壁菌門與較少的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菌群。腸躁症患者也呈現出類似的模式。

強納森的糞便分析顯示,他也有相同的模式──他的腸道菌叢中,變形菌門與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菌群較一般美國人少。然而,由於強納森的飲食習慣特異、有焦慮和壓力問題,還有腸躁症症狀,因此我們無法判定他腸道菌叢組合的改變到底是泛自閉症障礙、腸躁症或獨特的飲食習慣造成的。 

研究發現 益生菌能緩解部分自閉症行為 

強納森和他母親最想了解的問題是,為了改善心理與腸胃道症狀,強納森是否應該考慮接受糞菌移植,或服用益生菌來改變他的腸道菌相。他們會這麼問,是因為最近動物研究的消息如野火一般在自閉症社群中蔓延開來,使很多人對這種實驗療法滿懷希望。

高達四成的泛自閉症障礙患者有腸胃道症狀,主要是排便習慣改變與腹部疼痛不適,其中許多患者都符合腸躁症的診斷標準。此外,泛自閉症障礙患者的腸腦菌軸也有其他異常現象。他們血液中腸腦訊息傳遞分子血清素的濃度通常較高。(還記得嗎?這種分子有超過九成儲存在腸道中,而含血清素的腸道細胞跟迷走神經與大腦有緊密的聯繫。)泛自閉症障礙患者不僅腸道菌組成有變化,血液中的部分代謝物也是。

最傑出且具影響力的動物研究之一,是美國帕薩迪納市(Pasadena)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撒克斯.瑪茲曼尼恩(Sarkis K. Mazmanian)和蕭夷年(Elaine Hsiao)的研究。

他們為懷孕老鼠注射模仿病毒感染的物質,活化牠們的免疫系統。這種母鼠產下的幼鼠展現出各種類似泛自閉症障礙患者的行為變化,包括類焦慮行為、典型的重覆行為與受損的社交互動。因此,這種所謂的「母體免疫活化模式」(maternal immune activation model)是有效的自閉症動物模式。

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幼鼠的腸道和腸道菌叢都產生變化:腸道菌組成不平衡、腸漏情形變嚴重、腸道的免疫系統參與度變大。研究人員辨別出一種特定的腸道菌代謝物,跟先前在泛自閉症障礙兒童尿液中發現的代謝物密切相關。當他們把這種代謝物放入母鼠免疫系統未被活化的健康幼鼠體內時,這些幼鼠也出現與母鼠免疫系統被活化的幼鼠相同的行為異常。

最有趣的是,當他們把異常老鼠的糞便移植到表現正常的無菌鼠身上時,接受移植的老鼠也出現表現異常。這強烈顯示,來自患病動物的移植糞便能產生可到達大腦並改變健康動物行為的代謝物。

對患有泛自閉症障礙者最重要一點是,研究人員使用人類腸道的脆弱類桿菌(Bacteroides fragilis)治療這些受影響的老鼠,結果有幾種(並非全部)自閉症狀的行為消失了。

這個設計縝密的研究引起人們不少關注且振奮人心,不僅是科學界,自閉症兒童的父母、渴望開發新療法治療這個破壞性疾病的公司也一樣。強納森和他的母親也得知此研究,於是他們問我,強納森是否應該考慮接受糞菌移植,或服用益生菌來協助緩解他的心理與腸胃道症狀。

情緒新理論腸道菌能發揮關鍵性影響 

腸腦軸線不只參與人體內的調節迴路(免疫與內分泌系統),更與我們周遭的世界有密切的關聯。大腦對各種心理社會影響產生反應,而腸道與腸道菌相則對我們所吃的食物、服用的藥物與任何傳染性生物體產生反應。整個系統的功能好比超級電腦,整合我們體內與來自外部世界的大量資訊,以產生最佳的消化與大腦功能。(如果出版社提供)

我們對於腸道菌叢與它們跟腸腦互動的理解,一直要到近十年才出現長足的進步。這些理解讓我們不得不擴充這些現代理論,把腸道菌叢納入情緒理論中的第三個關鍵要素。

這個理論假設:我們以大腦為基礎的基本情緒迴路,大半由基因決定,出生時已經存在,幼年時可能在表觀遺傳層次做出一些調整。然而,情緒與腸道反應的完整發展則需廣泛的終身學習,在此過程中微調並訓練自己的腸腦菌系統,讓它運作得更好。

我們獨特的個人發展過程、生活模式和飲食習慣,都會調整我們的情緒產生機制,並在大腦中創造出儲存高度個人化資訊的巨大資料庫。事實證明,我們的腸道菌叢在這個過程中有著關鍵的作用,能讓我們產生非常個人化的情緒。腸道菌叢主要是靠它製造的代謝物,來對我們的情緒發揮影響力。

腸道中約有八百萬個微生物基因,比人類基因體多四百倍。更令人吃驚的是,人類彼此在基因上差異極小,共同的基因超過九成,但每個人的腸道菌基因組合卻有極大的不同,任意兩人之間僅有五%的共同基因。腸道菌相替人類的腸腦情緒產生機制,增添了全新的複雜度和可能性。

因為我們的腸道菌叢對我們如何感知情緒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任何能改變腸道菌叢代謝活動的因素,包括壓力、飲食、抗生素和益生菌,原則上都能調節情緒生成迴路的發展與反應程度。

舉例來說,我們在世界各地人們身上看到的、地區性的情緒差異,是否跟飲食與腸道菌功能的地理差異有關?如果新提出的情緒理論正確無誤,那麼答案是肯定的。

我強烈認為,腸道及腸道菌的參與,對於決定我們情緒感覺的強度、持續時間和獨特性,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網站專文)

<本文摘自《腸道.大腦.腸道菌【新版】:飲食會改變你的情緒、直覺和大腦健康》,如果出版社提供>

.腸道菌決定健康!兩樣東西抑制毒素 減重防糖尿病
.這種水果為何每天要吃2顆?養好腸道菌全靠它
.新研究:西蘭花可護腸道 還是溶栓佳品
責任編輯:王曉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