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了?」用同理心聆聽孩子的情緒(2)

作者: 伊莎貝爾.費歐沙( Isabelle Filliozat,心理治療師、情感教育專家),譯者: 周昭均

人氣 161

以同理心聆聽,在於把握孩子剛剛所說的話中重要的層面,也就是情緒、感受或慾望,並將它們反映出來。比起聽到字面上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聽出言外之意。(接上文:你怎麼了?」用同理心聆聽孩子的情緒(1)

比起事實,請更專注在孩子的內心運作上。陪伴孩子而不是陪伴外在事件。

對於「我不想睡覺!」這句話,請回答「你不想睡覺!」而不是「你得去睡覺,明天才會有精神。」

你還可以繼續說些像是「你有不想要的權利,沒錯,你比較想繼續玩,我能了解」這樣的話(但一邊讓他去睡覺)。

你不相信?請試驗看看。如果你和孩子已經處在權力之爭中,剛開始的前幾天孩子很可能會反抗。但他們晚一點睡真的那麼嚴重嗎?要讓孩子學習遵守自己的節奏,偶爾違反規律的睡覺時間是值得的。

當他們瞭解了你尊重他們的感受,也沒有權力之爭,他們會願意感受自己的疲憊,也更容易在適合他們的時間睡覺。我們常常可以透過信任孩子來知道什麼對孩子好,除非你和孩子處在權力關係中。

請注意,在你重新表達他們的話時,你的內心態度比用字遣詞更重要。一個句法完美且精準發現孩子經歷的句子可能是完全無效的。重點在於共情,在於表現出你以同理心聆聽!也就是,聆聽孩子話語中的情緒共鳴,讓自己暫時站在他的立場,感受他所感受的,從內心聆聽他正在經歷什麼。

「媽媽,我該去踢足球,還是該去唸書?」

「你在猶豫,你覺得你想做什麼?」

「我不想去考數學。」

「你在擔心……」

藉著重新表達,你不批評、不評論、不介入,而只是接納孩子的感受。他會感覺被承認、被認可。他會覺得自己有權去感受,也能信任自己的感受。

你無法想像這種態度對你、對他、對你們的關係能帶來多大的好處。

不過,還是要注意尊重他的祕密花園,不計代價試著得到祕密是沒有幫助的。不強迫孩子說話是很重要的。任何事都過猶不及。

一昧地和不停地聆聽也可能會有反效果,並讓孩子變得依賴,或是為了抵抗這種不停的干涉,而變得有攻擊性。你可以信任孩子。你的角色不在於解決他的問題或是剷除他們路上的困難,而是提供他們辦法,或者,更是要幫助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各種狀況下找到辦法。

也別陷入「閱讀想法」或詮釋中有時候,因為投射、被自己情緒感染的機制,我們會開始替孩子思考。情緒的解讀必須非常尊重孩子經歷中的各種細膩差異。依照我們的想法詮釋,替他思考,這都是再次以定義來侷限他,而沒有聆聽他。

總而言之,要陪伴孩子的情緒——其實,要陪伴任何一個人的情緒都一樣,只要表現出共情就好。站在他的立場,試著感受在相同的立場、狀況下,你會有什麼感受。所有的「人之常情」都不會令「人」陌生。你也曾是孩子。你可以理解他的內心怎麼了。

請注意不要過度「心理學化」。言語表達不一定總是必要的,它也不夠。透過肢體接觸、擁抱、滿足需求來回應是最根本的。我們並不需要一直解釋孩子的行為,而是要幫助他在必要時用言語表達,也就是幫助他脫離困境,或陪伴他度過痛苦的事件。

陪伴情緒的步驟:

1 . 用眼神進行非語言的接納。你的呼吸、你的內心態度都要參與。根據孩子的年紀,必要時,將他抱在懷裡。

2 . 把孩子的感覺說出來:「我知道你在生氣!」、「喔,你在傷心!」、「你在害怕!」

3 . 允許情緒宣洩殆盡。

4 . 當孩子的呼吸恢復平穩後,開始討論。

當然,以同理心聆聽可能會讓你接觸到自己的情緒,喚醒你過往的欠缺、苦痛……

當我們自己都不懂得以健康的方式憤怒,要尊重孩子的怒氣是困難的。當經歷悲傷令我們想起從未被自己父母聽見的強烈絕望時,我們幾乎不可能把孩子抱在懷裡,陪他度過悲傷。

然而,如果你的孩子無法對你吐露他們的真相,他們最後會轉身離開,甚至會切斷與你的聯繫,除非他們的翅膀殘破不堪,一輩子都得依賴你!

許多父母不懂為什麼孩子長大後不再與他們來往,他們明明為孩子「做了一切」。其實是,他們忘了尊重孩子的情感。

(網站專文)

(本文摘編自《最好的教養,從接受負面情緒開始:理解孩子的情緒風暴,打造良好親子關係的45堂對話課》,遠流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曾臻

書封。(遠流出版提供)

推薦閱讀

●育兒錦囊:壓歲錢戰爭 教小孩理財
●教養寶寶的七個妙招
●【教父母妙招】當孩子發脾氣時

相關新聞
父母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如何讓小孩聽從指令? 專家分享三招
父母有同理心 青春期的孩子才願意跟你聊
班上唯一沒有手機的孩子現在非常感激父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