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了?”用同理心聆听孩子的情绪(2)

作者: 伊莎贝尔.费欧沙( Isabelle Filliozat,心理治疗师、情感教育专家),译者: 周昭均

人气 161

以同理心聆听,在于把握孩子刚刚所说的话中重要的层面,也就是情绪、感受或欲望,并将它们反映出来。比起听到字面上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听出言外之意。(接上文:你怎么了?”用同理心聆听孩子的情绪(1)

比起事实,请更专注在孩子的内心运作上。陪伴孩子而不是陪伴外在事件。

对于“我不想睡觉!”这句话,请回答“你不想睡觉!”而不是“你得去睡觉,明天才会有精神。”

你还可以继续说些像是“你有不想要的权利,没错,你比较想继续玩,我能了解”这样的话(但一边让他去睡觉)。

你不相信?请试验看看。如果你和孩子已经处在权力之争中,刚开始的前几天孩子很可能会反抗。但他们晚一点睡真的那么严重吗?要让孩子学习遵守自己的节奏,偶尔违反规律的睡觉时间是值得的。

当他们了解了你尊重他们的感受,也没有权力之争,他们会愿意感受自己的疲惫,也更容易在适合他们的时间睡觉。我们常常可以透过信任孩子来知道什么对孩子好,除非你和孩子处在权力关系中。

请注意,在你重新表达他们的话时,你的内心态度比用字遣词更重要。一个句法完美且精准发现孩子经历的句子可能是完全无效的。重点在于共情,在于表现出你以同理心聆听!也就是,聆听孩子话语中的情绪共鸣,让自己暂时站在他的立场,感受他所感受的,从内心聆听他正在经历什么。

“妈妈,我该去踢足球,还是该去念书?”

“你在犹豫,你觉得你想做什么?”

“我不想去考数学。”

“你在担心……”

借着重新表达,你不批评、不评论、不介入,而只是接纳孩子的感受。他会感觉被承认、被认可。他会觉得自己有权去感受,也能信任自己的感受。

你无法想像这种态度对你、对他、对你们的关系能带来多大的好处。

不过,还是要注意尊重他的秘密花园,不计代价试着得到秘密是没有帮助的。不强迫孩子说话是很重要的。任何事都过犹不及。

一昧地和不停地聆听也可能会有反效果,并让孩子变得依赖,或是为了抵抗这种不停的干涉,而变得有攻击性。你可以信任孩子。你的角色不在于解决他的问题或是铲除他们路上的困难,而是提供他们办法,或者,更是要帮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各种状况下找到办法。

也别陷入“阅读想法”或诠释中有时候,因为投射、被自己情绪感染的机制,我们会开始替孩子思考。情绪的解读必须非常尊重孩子经历中的各种细腻差异。依照我们的想法诠释,替他思考,这都是再次以定义来局限他,而没有聆听他。

总而言之,要陪伴孩子的情绪——其实,要陪伴任何一个人的情绪都一样,只要表现出共情就好。站在他的立场,试着感受在相同的立场、状况下,你会有什么感受。所有的“人之常情”都不会令“人”陌生。你也曾是孩子。你可以理解他的内心怎么了。

请注意不要过度“心理学化”。言语表达不一定总是必要的,它也不够。透过肢体接触、拥抱、满足需求来回应是最根本的。我们并不需要一直解释孩子的行为,而是要帮助他在必要时用言语表达,也就是帮助他脱离困境,或陪伴他度过痛苦的事件。

陪伴情绪的步骤:

1 . 用眼神进行非语言的接纳。你的呼吸、你的内心态度都要参与。根据孩子的年纪,必要时,将他抱在怀里。

2 . 把孩子的感觉说出来:“我知道你在生气!”、“喔,你在伤心!”、“你在害怕!”

3 . 允许情绪宣泄殆尽。

4 . 当孩子的呼吸恢复平稳后,开始讨论。

当然,以同理心聆听可能会让你接触到自己的情绪,唤醒你过往的欠缺、苦痛……

当我们自己都不懂得以健康的方式愤怒,要尊重孩子的怒气是困难的。当经历悲伤令我们想起从未被自己父母听见的强烈绝望时,我们几乎不可能把孩子抱在怀里,陪他度过悲伤。

然而,如果你的孩子无法对你吐露他们的真相,他们最后会转身离开,甚至会切断与你的联系,除非他们的翅膀残破不堪,一辈子都得依赖你!

许多父母不懂为什么孩子长大后不再与他们来往,他们明明为孩子“做了一切”。其实是,他们忘了尊重孩子的情感。

(网站专文)

(本文摘编自《最好的教养,从接受负面情绪开始:理解孩子的情绪风暴,打造良好亲子关系的45堂对话课》,远流出版提供)

责任编辑:曾臻

书封。(远流出版提供)

推荐阅读

●育儿锦囊:压岁钱战争 教小孩理财
●教养宝宝的七个妙招
●【教父母妙招】当孩子发脾气时

相关新闻
父母如何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如何让小孩听从指令? 专家分享三招
父母有同理心 青春期的孩子才愿意跟你聊
班上唯一没有手机的孩子现在非常感激父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