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系列報導(1):大學畢業就業難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1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東方8月21日報導) 隨著中國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化,教育這塊一度聖潔的領地也出現產業化的趨向。記者圍繞中國教育問題發來了系列報導,分析中國教育產業化、畢業就業、亂收費弊端、學術腐敗以及留學、海歸和中國民主化的關係。今天刊登第一部份:大學畢業生不再是天之驕子,大學文憑在中國失去魔力。

中國古詩把金榜題名,看作是人世間的四大喜事之一,還有朝為田捨郎,暮登天子堂的說法。說的都是只要努力讀書,考上功名,一生一世便衣食無虞。縱觀中國曆史,學而優則士的思想,貫串各個朝代,黃金屋和顏如玉的刺激,使無數中國學子相信,只要發憤讀書,就能發大財,娶美女。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制度,鄧小平昭告天下,普天下賢才,均可通過高考,進入大學讀書。而大學畢業生則由國家統一分配工作,一出校門就是23級國家幹部。多少人為之羨慕。

*人才交流會交流挫折*

然而好景不在。今年的中國大學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尷尬。 華盛頓郵報記者評論說,在中國東部沿海城市杭州舉行的這次人才交流會,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挫折失望和夢想破滅的場所。

24歲的杭州大學生賴川龍和成千上萬大學畢業生一樣,面臨找不到工作的尷尬局面。他是家族裡第一個大學生,全家省吃儉用甚至借錢供他讀完了大學。如今他已經畢業兩個月了,找到一份白領職業的可能性仍然渺茫。除了一家工廠同意讓他作普通勞工,和一家自選商場給了他一份每天16元人民幣的工作之外,他沒有找到任何與專業有關的工作。在招聘會上,他把自己的簡歷送到厚厚一迭簡歷中,試圖找一份一個月800元人民幣左右的工作。

*師範學校也收費*

隨著這個一度曾經信奉毛主義的國家每一個角落被市場經濟侵蝕,中國教育也開始走向市場化,或者說叫企業化。據中國問題專家,芝加哥大學訪問學者何清漣女士介紹,中國高等教育產業化是從1994年開始的。她說:“到1994年,開始在北京10所高校開始實行。當時收費是嘗試性的,那個時候只收1500塊錢一學年。然後這個政策出來之後很快傳到全國。這一次產業化推廣的程度居然做到了連北洋軍閥政府、蔣介石政府和毛澤東政府都沒有做過的事,就是從中國有現代教育開始,有一種教育是不收費的,那就是師範教育。現在連師範都收費。”

華盛頓郵報評論說,中國大學為了賺錢盲目擴招學生,很多私立大學登廣告招收那些沒有達到正規大學錄取分數線的考生。這些私人大學的學費昂貴,但是文憑沒有什麼價值。

根據教育部的數字,由於前幾年的擴招,今年大學畢業生達到1200萬人,比去年增加50%。而經濟增長創造的就業機會並沒有提高一倍,反而由於非典的爆發導致許多春季人才交流會被取消。更使就業前景雪上加霜。美利堅大學教授趙全勝從歷史的觀點分析了市場機制引入中國教育領域的現像。他認為從延安以來中國的教育一直是為政治服務,為階級鬥爭服務,中國目前的教育制度需要引進市場機制和現代化的觀念。他說:“中國從歷史上的教育制度,很多都是根據階級鬥爭,或者是政權的需要,不是根據市場實際的需求來對待人才。所以人才流動和市場機制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學習美國經驗荒腔走板*

問題正像一些專家指出的那樣,美國大學的市場機制和教育現代化觀念,搬到中國之後,就不是原汁原味了。何清漣女士舉了學生打工的例子:“我有一個同學在湖南一所師範學校作院長。連他那樣的學校,一年學費都要收到三千八百(元人民幣)。我大吃一驚。湖南常德地區農民年收入不超過二千八,師範收三千八,讓農家的孩子怎麼讀得起書。院長說,我們有辦法。我們可以為他們保留學籍,四年本科分階段讀完。讓他們去打工。我當時說,中國的勞動力這麼多,呈飽和狀態,他們到哪裡去找工作打工,這個政策設了不是等於沒設嗎?”

哈佛大學訪問學者陳小平對中國一些工農子女省吃儉用試圖通過高等教育改變自己命運,而畢業出來之後,卻找不到工作的現像感慨萬分。他說:“我對這種狀況非常感嘆。關於中國的教育危機和財政危機,財政危機會導致政權垮台,而教育危機不會,政府可以進行轉移性搜索,去其它地方取錢,只是苦了老百姓,苦了那些想去改變命運的一代一代的靠工資維生的父母親。他們無法指望通過兒女(的高等教育)改變上一輩拉黃包車,挑沙子的命運。”

*北大畢業菜場賣肉*

據中國官方統計數字,中國大學生比例在18-22歲的年齡階層中,只有15%, 遠遠低於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而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卻找不著工作,華盛頓郵報報導說,中國有些大學畢業生今年有一半找不到工作,就連北大這樣的名牌大學,今年六月的畢業生中,也有將近百分之三十的找不著工作。最近中國媒體還競相報導了北大畢業生在菜市場賣肉的新聞,形像展示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局面。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十七日將發表題為「關係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政治任務」社論,強調再就業工作的重要。顯示中國大陸的失業問題十分嚴重,對中共政權的穩定已構成潛在威脅。文章指出,就業和再就業問題「關係著億萬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係著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必須妥善解決才能「實現國家長治久安」。
  • 中共中央十五日至十六日在北京舉行「全國再就業工作座談會」,這是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根據目前中國大陸就業形勢,所舉行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研究了解決再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要求進一步推動再就業工作。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會上坦承,解決就業問題「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據中新網報導,胡錦濤在會上表示,要著眼長遠創新思路,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大陸情況的就業發展戰略:以發展為第一要務,把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據中國大陸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計,中國今年需要安置近兩千四百萬的勞動力,就業問題壓力非常大。而按年初計劃,全年僅能安排就業一千兩百萬,還有一千兩百萬城鎮失業下崗人員難以就業。中新網報導,今年大陸城鎮新增勞動力一千萬人,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下崗職工共六百萬人,登記失業人員近八百萬人,三者合計需要安排兩千四百萬勞動力就業。此外,還有龐大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需要轉移。據指出,按今年初的計劃,中國大陸今年安排新增就業八百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四百萬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百分之四點五。也就是說,僅城鎮就還有一千二百萬勞動力就業無著。
  • 北維州「阿靈頓市教育和就業計劃」(REEP)的義工琳達‧羅森福﹐在多年的經驗中學到新移民學生在拿不到薪水﹐或者找不到醫生的情況下﹐要他們專心學習歷史和數學是很困難的。因此羅森福女士決定教導他們如何適應在美國的現代生活方式。
  • 香港海旁星期日舉辦鐳射匯演閃亮耀目,煙花璀璨,配合強勁音樂,令市民歡呼雀躍。這是港府為"唱好"香港而安排的一系列節目之一,但最新的失業數字將在第二天公佈,市民仍要面對嚴峻的就業前景。
  • 8月15日晚上,收看央視新聞節目,听到一句“北京取消**人員暫住證”,我立即松了一口气,認為外地人到北京尋找就業机會,再也不用為花錢辦理暫住證煩惱了。隨即,又一想,北京政府真的這么快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嗎?我不相信。
  • 儘管中國大陸官方宣稱,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勢頭不可阻擋,但是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坦承,農民收入增長速度下降、城鎮就業壓力加大,是目前大陸經濟中的兩大突出矛盾。鄭新立接受中新社訪問時指出,今年肆虐廣東﹑北京等地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造成八百萬農民工返鄉﹐加上對農村第二﹑三產業的影響﹐大陸農民人均現金收入減少三十五元左右﹐上半年農民現金收入增幅比去年同期降低三個百分點以上。
  • 香港經濟情況仍然嚴峻,失業率再創新高,當局今天公布,今年五至七月的失業率攀升至百分之八點七,比今年四到六月的失業率上升零點一個百分點。香港統計處今天公布,五至七月的失業率為升到百分之八點七,失業人口增至三十萬九千人;就業不足率則由百分之四點三,下跌至百分之四點二。
  • 〔自由時報記者王珮華╱台北報導〕開放兩岸三通之議甚囂塵上,但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戴勝通卻憂心,開放兩岸人民互通後,台灣基層勞工工資將被大幅壓低,失業率恐將提高到十%到十五%,基層勞工會是最大的受害者。

     戴勝通說,產業外移導致對勞工的需求不斷減少,這個現象從工資水準就可以看得出來。

     近五年來,台灣基層勞工的薪水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五年前一個中南部生產線勞工的月薪平均約三萬元,現在則降到兩萬元左右,一旦開放兩岸人員互通,工資還會再下降。

     戴勝通分析,台灣目前嚴重的失業率,有部分原因是來自於外來人口搶飯碗,外籍新娘加入就業市場,基層勞工頓失就業機會;其次,台灣加入WTO後,對中國產品的開放太快,導致中小企業蒙受重大衝擊倒閉,造成失業人口。

     戴勝通舉香港為例,香港回歸六年來,房價滑落一半以上,失業率也高達八%,當年海上明珠的繁華景象,已難重現,經SARS洗禮後,香港的經濟狀況每況愈下,生活水準也漸向中國靠攏,如果台灣再開放三通,香港喪失中轉地位,香港的失業率恐怕還要提高到十五%。

     由於三通將帶給台灣邊陲化的命運,戴勝通建議,工資下降對資本家來說可能是件好事,不過從台灣人民福祉的立場來看,以「兩通半」取代「三通」,「貨通、人不通」是可以接受的替代方案。

     戴勝通強調,不開放三通不只是因應兩岸敵對狀態所需,也是維護台灣經濟的一道防火牆,一旦全面開放,台灣民眾的生活水準很可能會被中國的經濟野火給燒傷。

  • 近年來美國高科技行業就業市場一直萎靡不振。而另一方面,這一行業的幾十萬個就業機會可能在一兩年內就要轉移到印度、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以降低勞動力成本。 美國市場調查公司加特納公司最近發表報告稱,美國高科技企業今明兩年可能會把五十萬個工作崗位外遷至印度、俄羅斯、中國等國,以降低勞動力成本。這相當於美國高科技工作的百分之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