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陳水扁援引國際條約有效防範軍事意外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正杰台北10日電)台灣總統陳水扁為避免台海意外發生軍事衝突,呼籲兩岸建立軍事安全諮商機制,並逐漸形成海峽行為準則,而他所援引的兩項協定,都是在雙方幾乎因意外導致衝突後簽署,而其中的美蘇協定,對於在冷戰時期避免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發揮了很大功效。

美國和蘇聯簽署的協定,全名為「美利堅合眾國政府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政府預防公海暨公海上空意外事故協定」,在英文通稱為Incidents at SeaAgreement,即海上事件協定。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和蘇聯於1972年5月25日簽署這項協定時,越戰戰火依然熾熱,而且協定的最後談判,曾受到美軍轟炸停泊著蘇聯軍艦的北越海防港而停頓,儘管如此,雙方最終仍能完成談判,並且建立了可說是美蘇兩強在冷戰末期達成裁減核武協定之前最重要的互信機制。

就是因為有海上事件協定,在1983年9月發生韓航客機遭蘇俄軍機擊落的事件後,急於打撈客機黑盒子的美蘇兩國艦艇,才能日本海上以相距三十呎的近距離作業而未生任何意外。

在冷戰高峰的六零年代,美國和蘇聯艦艇及軍機經常在公海海面及上空近距離挑釁,最嚴重的一次事故發生在1968年5月25日。當時一架蘇聯海上巡邏轟炸機低空掠過在北海巡弋的「艾塞克斯」航空母艦,結果因為高度不足而墜海,機員無一倖還。

就像古巴危機促使美蘇政府成立「熱線」,這次事故之後,美蘇兩國政府開始談判如何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美國跟中國在1998年1月簽署「軍事海上諮商協定」之前,也曾有過軍艦近距離遭遇。

1994年10月27日,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在日本九州以西約一百浬的公海上偵測到一艘中國漢級潛艇,便出動軍機跟蹤,中方的反應是派軍機攔截,在三天的跟蹤和反制過程中,小鷹號和中國潛艇曾接近到二十一浬以內。

這次事件並未引發衝突,但雙方沒有任何通訊的情況,讓兩國政府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而三年多以後簽署的協定,為雙方規範彼此艦艇和軍機在公海及國際空域遭遇時的行為,提供了討論的論壇。

台海範圍狹小,而且兩岸海空軍活動有趨於頻繁的跡象,如何避免雙方因為缺乏溝通管道而導致意外衝突,確實值得討論,只是北京所堅持的一中原則是否再次成為兩岸對話的障礙,仍有待觀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