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竹:經濟問題也要政治解決

劉曉竹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7月24日訊】中國社會的深層矛盾,不是經濟而是政治。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有經濟矛盾,而且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利益衝突,但這些問題並不一定都具有爆炸性。但是,中國經濟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利益矛盾具有爆炸性,而貧富差距則正在變成不可跨越的鴻溝。爲什麽?在我看來,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社會缺乏政治調節的有效機制,沒有緩解利益矛盾的政治程式。當然,這也是爲什麽中國需要政治改革的深層次原因。比如,現在中國有一部分絕對貧困的人口,小康生活沒有他們的份,社會階層的鴻溝非常深。這有兩種解決辦法,一是階級鬥爭,叫做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共產黨是靠這個辦法起家的。另一個辦法是用政治手段來解決經濟剝奪的問題,用政治權利的平均分配來解決經濟不平等的問題。

胡溫新政常講“執政爲民”,講重視解決群衆的困難,特別是重視下層群衆的切身利益等等。但這顯然落實不了。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中國政府拿不出那麽多錢來幫助這些弱勢、貧困的人口。而且,僅僅有社會保障也是不夠的,如同杯水車薪,所以,解決這部分人的困難還要有一個政治面的辦法,這就是法律與基本權利的救助體系。經濟扶貧之上還要有政治扶貧。不錯,新建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在經濟上緩解赤貧人口的爆炸性矛盾,但它最多不過是在有限的層次上,暫時解決一點問題。中國的利益衝突不是幾十萬人口幾年的問題,而是幾億人口幾十年的問題。共產黨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解決不了。

怎麽辦呢?經濟生活中的矛盾要靠政治過程來平衡,或者說經濟問題要謀求政治解決。一個真正的法律救助、維權體制是從政治層面切入經濟矛盾的有效機制。作爲政治改革的第一步,必須鼓勵發展維權救助的硬體系統,包括由律師、法院、法規、輿論工具一體化的社會網路,爭取儘快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維護一般老百姓基本權利的體系。這是當務之急。

共產黨過去有一種政治挂帥的文化,一切都是政治。現在又有一種相反的文化,一切都是經濟,政治問題也要經濟解決,我看也不可取。政治問題必須要政治解決,躲是躲不過去的。中共處理香港問題,就是這個“經濟解決”的思路,以爲經濟上多照顧港人,政治問題就會消失。現在看起來,完全不是那麽回事。政治權利這個東西,不可能被收買,花多少錢都沒用。因爲這是人性使然。人雖然有一張嘴,但永遠要做兩件事:一要吃飯,二要說話。老百姓一說話,就是政治。

子貢講“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也是一種政治安排,意思是:窮人再窮也不能剝奪他的尊嚴,所以叫做“無諂”,富人再富也不能爲所欲爲、欺負窮人,所以叫做“無驕”。在今天,那些吃不飽的人,必須要讓他們有地方說話,有做人的基本尊嚴。說話就是一種尊嚴,政治表達、政治參與就是尊嚴。當然,能說話了不一定就能保證他吃飽飯,但是不讓他說話,他可以保證每一個人都吃不飽飯,起碼吃不安穩。

靠給一點錢解決問題,是收買。但是,光靠收買顯然不能解決政治權利的問題,而且在今天的社會,隨著人們教育水平的提高,靠收買解決問題,恐怕越來越難了,而且會被視爲一種侮辱,所謂“收錢不買賬”。況且,那些貪官污吏總覺得錢不夠花,斂錢還來不及,怎麽可能主動來做這種樂善好施的事情呢?即使中央政府三令五申,貧困群衆還是皮球,在官僚部門之間踢來踢去,這是體制的問題。這個體制不改,矛盾不可能不激化,不可能不走暴力的極端。毛澤東時代,共產黨迷信政治萬能,現在又迷信經濟萬能,都不是中道。中國老祖宗的中庸之道是說,政治與經濟要協調發展,經濟問題要經濟解決,但經濟問題也要政治解決。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劉曉竹:「六四」與改革開放
劉曉竹:中國社會中的兩種人
劉曉竹:兩岸關係的「劍拔弩張」與「暗潮洶湧」
劉曉竹:遏制教育腐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