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死小公司數百人失業 香港運輸部門鋤弱扶強?

標籤:

【大紀元8月15日訊】(亞洲時報邱鑫8月15日報導)香港運輸署以加強規管為名,把香港深圳直通巴士的路線和班次都減少,同時票價卻要大幅增加。特區政府和包括幾家大運輸公司組成的協會聲稱這次規管「長遠對市民有利」,但百姓短期受害卻是事實。有香港市民指責,香港運輸當局要引進機制讓香港公共運輸事業票價可加可減還未成事,但卻率先插手市場,讓一些投入鉅資服務市民的小公司血本無歸,數百人隨時失業。

香港特區政府解釋,現時沒有規管的情況下,有關服務的使用率只有一半左右,並造成大量交通及環境污染問題。

經過「規管」後,以後全香港往皇崗口岸的路線只剩下六條,而票價全都要加,最高甚至一次要調高百份之三十左右,是1997年以來香港運輸業出現最高的升幅。

有業界人士指出,現時通過皇崗的大型公共汽車,其實只佔一天通過該口岸的總交通量不及百份之五。一些要使用有關服務的市民也認為,特區政府這次「加強規管」,以後要出入皇崗隨時買不到票,當初廿四小時開放通關,方便中港交流的原意幾乎盡失。

更加嚴重的是,特區政府這次所作所為,跟某些官員口中的「積極不干預」的原則可謂是背道而馳。一些小型運輸公司一開始投入了數以百萬計甚至千萬計的資金購入新車,新政策一出,這些公司的投資可謂是白花了。特區政府口口聲聲要鼓勵中小企業,實際上一班官員卻是以種種名目鋤弱扶強,這次事件,可謂是一次非常錯誤的示範。

特區政府宣稱要協助香港減低失業率,但這次政府卻要干預市場,讓一些本來殷殷實實地服務市民的公司倒閉,讓其僱員失業,從此可能又加入失業大軍。市民和一些小型公司都是這次政府干預市場的受害者,最終得益的,卻只有數家可以加價繼續經營剩下六條路線的公司。

有人認為,香港的其中一個」核心價值」就是一個公開和公平的營商環境,這項基本的「核心價值」是否在受到侵蝕,正是各界所擔心的。在這次事件上,特區政府被指沒有站在市民的立場,董建華領導的政府是否已經失效到一個十分的嚴重的程度,已經成為外界關心的焦點。

2001年一天使用皇崗口岸的人次約為18000,到2004年一天已經有約70000多人在廿四小時內出入這個口岸。

香港運輸署助理署長葉文光在記者會上稱,針對過境巴士違規經營造成粵港兩地過境口岸的交通混亂,決定重整過境巴士線,把多條路線歸納成六條,分別來往皇崗至旺角、油尖、觀塘、灣仔、荃灣及錦上路西鐵站,除錦上路西鐵站線外,其餘5條路線全日24小時,以「定點、定班、定線」方式運作。每班班次由10至60分鐘不等,收費高於舊票價,介乎20至50元,乘客在登車前購票。

所有持牌的過境巴士需要展示通行證,不同種類的巴士有不同顏色以作分辨,如發現有巴士違規經營,將被檢控。

運輸署希望在一個月內控制過境巴士流量,由目前每天的1,300班降至700至800班。

運輸署承認,這六條新路線的載客量可能不足以應付現時需求,尤以在比較受歡迎的旺角、荃灣及灣仔區的路線為甚。運輸署呼籲旅客更改乘車習慣,並預先計劃行程及最好預先購票,旅客亦可考慮選擇其他過境交通工具。(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親共暴徒毀法輪功真相點獲刑 其上訴被駁回
港初選案首批五人完成求情
港民研:市民對房屋政策滿意度續處最低
港機管局耗資逾8億換安檢系統 無需先取出電子用品及液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