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寶貝的心情手記1 –「請問,您幫病人打的針是什麼?」

方心
【字號】    
   標籤: tags:

親愛的寶貝:

阿公住院後,排了滿滿的檢查行程,常有內科教授帶著醫學院學生來巡房問診,除了感激醫院同仁的照顧外,挺個大肚子的媽媽也只能盡量在病房陪著阿公!直到有一天,一個穿著牛仔褲、涼鞋,態度看起來有點高傲,面貌看起來很聰明、會唸書的醫科實習生,端著針盤進來病房,沒有問清楚阿公的名字,有沒向媽媽說明,就只有講了兩個字:「打針!」

這麼草率的態度,不但令人十分不舒服而且不放心,我趕緊制止他:「請等一下,請問您幫病人打的針是什麼?」他竟然回答:「不知道。」媽媽再問:「那是誰請您來打針的?」「護士啊!」他還是一付「理所當然,多此一問」的樣子。這種人命關天的事情竟然如此隨便,要是以前媽媽一定義正嚴辭的糾正他,可是當了老師又做了媽媽之後,則有了不同的想法:「他是一個被誤導的孩子,以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個只會背書不會思考的孩子,不知道讀聖賢書所為何事。草率的態度告訴我,他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所作所為,只為對命令交代。是一個很不快樂的孩子,因為他忽略自己和別人的尊嚴。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權利(沒問清楚打的是什麼藥)、義務(打錯針、打錯人出了事怎摩辦?)。可是,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媽媽知道那是父母、老師沒教好,所以我不再用苛責的態度回應他。

媽媽告訴他:「我是你的學姊,很知道當醫學生的辛苦,你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護士很忙,可能忙中會有錯,萬一她裝錯藥,你打錯了人,那出了事情,你不是很冤枉?去問清楚吧!也記得查查 “用藥手冊”」來告訴我們藥性和副作用喔!謝謝你!」真希望那麼聰明的他,能開始想一想自己所做所為的目地與意義。爸爸來病房時,我和他討論了這個學生,我們互相激勵要成為更好的父母與老師,用身教來教會孩子、學生與病人,知道可以問問題、知道要怎麼問問題。

轉載自:《大紀元e報》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絨毛玩具
    六歲之前還是處於自我為中心的時期,沒有所謂的「他我概念」,如果這時強迫孩子分享,其實是搶劫的行為,要讓孩子懂得「分享」,應該先滿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後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漸成形。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當孩子表現得不如我們所預期,我們感到生氣,而對著孩子指責、批評、責罵或威脅……但我們如此反應,除了宣洩自己的情緒外,對孩子的幫助到底有多大?
  • 良好的親子溝通,可培養小孩願意訴說的習慣。(Shutterstock)
    不少父母師長總是摸不透:為何孩子老愛對立反抗?也常為這種行為的教育問題而犯愁。針對這類惱人的問題,臨床心理師釐清常見的教育迷思與誤區,並提供三招教養祕訣,指引如何有效經營良好互動,化解劍拔弩張的危機。
  • 誰都不想霸凌事件發生在孩子身上,但少年人遭遇霸凌的實際情況卻十分驚人。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統計,僅2019年,就有超過20%的12至18歲美國學生報告稱在該學年遭受過校園欺凌,包括謠言中傷、取笑、辱罵或侮辱、推搡、絆倒、吐口水或威脅等。
  • 成功教育真的有規律可循嗎?虎媽教育法,是成功寶典,還是個騙局?
  • 游泳池
    在這個「不曉得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的年代,每個人都需要有「能處理未知事物的理科力」!能不能直接用手感應溫度?人類對溫度的感覺相當模糊,十分容易出錯,因為人會「適應」,所以如果需要精準。用儀器測量才是最好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