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寶貝的心情手記2 — 男生是藍色?女生是粉紅色的嗎?

方心
【字號】    
   標籤: tags:

親愛的寶貝:

媽媽有個病人跟我說過:「如果妳懷孕了,一定要早一點請婦產科醫生幫忙確定胎兒的性別!」我問她:「為什麼呢?」她說:「好趁打折的時候可以幫孩子先把衣物買下來,男生是藍色,女生是粉紅色的啊!」媽媽告訴她:「藍色看起來像天空,粉紅色看起來似花朵,黃色有太陽的味道,綠色有自然的感覺……都好!都好!」

但是,仍然很感謝她提醒了媽媽兩件事:孩子的衣物不便宜,不用跟著趕流行,打折的時候可以讓金錢發揮更好的效率。還有呢!就是別因為大人對性別的認知不足而把「男生」、「女生」的鴻溝在你身上築起來。

爸爸媽媽和你有了對待性別的共識以後,奇妙的事發生了,不論爸爸有多忙,每一次產檢都和媽媽一起關心、了解你和媽媽的健康,只是,做超音波的住院醫生看到了爸爸總是很熱心的說:「老師、師母好啊!您們知道貝比的性別了嗎?」「不知道,不過也不重要!」「沒關係!我來幫您們看一看!」

面對「自動又自願花額外時間替病人服務」的醫生,媽媽除了感動也很感謝,但是你好像聽到了住院醫師叔叔們的話似的,頑皮地跟他們玩起了「躲貓貓」來了。超音波裡的畫面總看到你背對鏡頭,掃描器的角度轉來換去,就是找不到證據(外生殖器官)來辨別你是男生、還是女生,而且屢試不爽,叔叔們只好說:「要不然,過幾小時再回來照看看!」爸媽謝了他們,出了診間門口就拍著肚子跟你說:「好孩子:你真是要得!也很擇善固執!」

就這樣,在不同階段的產前檢查裡,超音波掃描都沒能揭開你的性別之謎,一直到了即將與你見面的那一天,早上八點開始了比較密集的陣痛之後,爸爸陪著我去了醫院,奶奶也從天母趕來陪媽媽,一進了待產室,醫師叔叔還是先問:「知道是男生還是女生嗎?」「不知道!」媽媽多希望他關心的是我身上的不舒服,能多指導我接下來的檢查與生產會發生的狀況,我可以如何配合,以減輕自己的焦慮、不安,畢竟這是媽媽頭一遭生孩子啊!

可是他又說了:「這位是您的?」「是婆婆!」奶奶這時開口說話了:「是男是女不要緊,產婦、胎兒健不健康比較重要!醫生您趕快幫她看看她的狀況順不順利啊!」「我以為家屬都很在乎性別!這位奶奶真是難得呢!」所以囉!一直到了晚上七點整,你呱呱落了地之前,還是沒人能解開你的「性別」之謎,得等到護士阿姨幫你洗了澡、蓋了腳印,才輪到我們「母子」相見,說實話,第一次看到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你好美的鼻子,但是護士阿姨的聲音提醒了我:這個社會的價值觀還是很重視「生男」或「生女」,因為她說:「看清楚喔!他是個『男生』,恭喜你!」

轉載自:《大紀元e報》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阿公住院後,排了滿滿的檢查行程,常有內科教授帶著醫學院學生來巡房問診,除了感激醫院同仁的照顧外,挺個大肚子的媽媽也只能盡量在病房陪著阿公!直到有一天,一個穿著牛仔褲、涼鞋,態度看起來有點高傲,面貌看起來很聰明、會唸書的醫科實習生,端著針盤進來病房,沒有問清楚阿公的名字,有沒向媽媽說明,就只有講了兩個字:「打針!」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絨毛玩具
    六歲之前還是處於自我為中心的時期,沒有所謂的「他我概念」,如果這時強迫孩子分享,其實是搶劫的行為,要讓孩子懂得「分享」,應該先滿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後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漸成形。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當孩子表現得不如我們所預期,我們感到生氣,而對著孩子指責、批評、責罵或威脅……但我們如此反應,除了宣洩自己的情緒外,對孩子的幫助到底有多大?
  • 良好的親子溝通,可培養小孩願意訴說的習慣。(Shutterstock)
    不少父母師長總是摸不透:為何孩子老愛對立反抗?也常為這種行為的教育問題而犯愁。針對這類惱人的問題,臨床心理師釐清常見的教育迷思與誤區,並提供三招教養祕訣,指引如何有效經營良好互動,化解劍拔弩張的危機。
  • 誰都不想霸凌事件發生在孩子身上,但少年人遭遇霸凌的實際情況卻十分驚人。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統計,僅2019年,就有超過20%的12至18歲美國學生報告稱在該學年遭受過校園欺凌,包括謠言中傷、取笑、辱罵或侮辱、推搡、絆倒、吐口水或威脅等。
  • 成功教育真的有規律可循嗎?虎媽教育法,是成功寶典,還是個騙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