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達人】縫補台灣歷史缺角─洪英聖

林佳蓉
font print 人氣: 46
【字號】    
   標籤: tags:

 



在 走到腳掌起水泡的軍旅歲月中,長年考證地名的洪英聖,活像一位「苦行僧」,以步履回溯歷史的點滴。從台中清泉崗出發,一路經過斗六、斗南、嘉義、梅山、左營,至恆春,二十五年前當兵時的洪英聖,步伐幾乎已踏遍半個台灣,「這是哪裡?」儼然成為他當時的口頭禪。

 為 使失根的蘭花有延續的養分,洪英聖從退伍後,歷經八年時間的考證探訪,並用擔任省政記者時的零碎下班時間,推掉所有無關緊要的應酬飯局,默默地耕耘這塊乏人問津的考證領域,終於在民國84年發表第一本研究台灣地名專書的《情歸故鄉─台灣地名探索總篇》,前後三千多個日子就這麼一步一腳印的奉獻在這片土地。

 為 追溯地名的起源,洪英聖翻遍了大大小小的中、外古籍,從明鄭、荷西時期、經清、日據,到光復,文獻幾乎盈滿整個空間,其中挑戰度頗高的莫過於古時候的概念圖。原因是古地圖大都只約略標示出相關位置,缺少距離的數字佐證,因此範圍與位置往往有出入較大的情況發生。

 除 標示不明外,地圖在經年累月的更新及變換下,從缺乏距離概念的古地圖延伸到有衛星地位的航照圖,經交叉比對才可找出正確位置,功夫之繁瑣,實在不足為外人道也。

 例 如為探求「基隆市」的來由正確性,洪英聖自掏腰包,遠征到西班牙賽維爾古城的歷史檔案館去查個水落石出,種種越掘越深的地名源頭,在洪英聖鍥而不捨的使命感下,漸漸露出了曙光。雖然自己也曾覺得這樣的考證是「有夠傻」,但在滿足好奇心的驅使及傳承信念的支持下,窮山惡水,洪英聖也願意前行,展現雖千萬人,吾亦往矣的胸襟。

 所 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地圖既然已經是隨伺在側,接下來怎麼找到那個「說地名故事的人」?洪英聖說:「有時候就是靠機運了!」



 在 探訪鄉野耆老的過程,有時候就像冥冥中有貴人牽線般,雖然歷經波折,但上蒼不負苦心人,總是會在適當時機,安插一顆希望之光的引子,慰勞那些下憨功的人。
 
但 怎麼辨別誰是那位正宗的說故事人,就是擦掉歷史明鏡上的第三層塵埃。由於以訛傳訛的口述歷史沒有蓋棺論定的成局,所以在傳承上也分好幾門派,眾說紛紜的情況下,就需要回到地圖的驗證來比對,以相對值找到最原始的正宗。
 
唐 太宗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經過好幾年上山下海的落腳找尋,洪英聖發現地名的來由與生活型態有著饒富趣味的意義和關係。
 
如 台中、彰化有許多地名叫做「番婆庄」,原來是源自平埔族母系社會的經濟脈絡,母系社會,家產、生計全由女性一手掌握,清初滿州人統治下的漢人,在台灣並沒有土地所有權,來台開墾的漢人必須低聲下氣地向平地原住民(平埔族人)承租耕地、繳交地租的背後,因此衍生「番婆庄」的地名,漢人先民彷彿幽了歷史一默。
 
要 找出地名的起源,除研究地名與經濟型態的結合,洪英聖還要尋找日據時期,日本的命名邏輯,1920年日本在台灣實施地名簡化,把三個字以上的地名一律簡化成兩個字,又把筆畫較多的漢字,簡化成筆畫少的漢字,如洪英聖的故鄉「草鞋墩」,就被硬生生的改成了「草屯」,讓「稻草編織的鞋子」莫名成了「一堆草」,造成原有的文化歷史扭曲、變形,讓後人難以理解它的原貌。
 
因 此洪英聖正籌組「台灣地名學會」,希望喚起各地愛鄉土人士,一同找回自己家鄉的原貌,並在中國醫藥大學首開「地名」課程,從課堂爆滿的情況來看,底下閃著的是對自己家鄉有感情、有理想的希望,透過這些青年學子的熱情,故事才有辦法繼續接力下去。
 
那 段曾花他8年時間上天下地搜尋「說故事人」的歲月已經收成,如今站在講台,滔滔不絕地講述各地精采的人已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洪英聖。
——本文轉載自《OTOP地方特色網》 http://www.otop.org.tw(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曾經是開著百萬名車出入的簡連生,在十多年前投入有機農業的領域後,這輛昂貴的名車頓時成了他的運菜車,每天除了上前跟菜市場的媽媽們寒暄外,發揮生意頭腦的簡連生也開始從他們的回應裡進行問卷調查的工作,並在面對客戶時進行農藥與人體健康的觀念,一步步將當時高過時蔬6倍的有機蔬菜推展出去。
     
  • 如 同古老的傳說,在一個神秘的島嶼上,住著一位島主,他在這塊無人居住的島嶼上,默默的守護著祖先所留下來的瑰麗之地。「這是我好幾代以前的祖先所留下來的島嶼,地契現在都還在喔!」塗義福自從回到澎湖之後,就十分用心經營這個屬於家族傳承的地方。在開發觀光方面,他始終秉持著不會對環境的保育上構成威脅為準則,只要是來這裡玩的遊客,他都會一一教育,讓大家和他一樣了解這塊土地,珍惜海裡的資源。
  • 遠 洋漁業船長謝哲三,即使周遊列國將近50年,對於英文的應對,他也總是以「no」及「party」闖天下。

  • 「 司機麻煩,我要到夫人村」「去那邊喝咖啡?」10個到夫人村的人有10個一定都是去喝咖啡,而且報到率最高的時段一定是落日,因為遊客可以坐在貝殼裝飾的牆垣靜數紅咚咚的太陽沉入海面,等粼粼的波光退去接著上映的是一張繡滿璀燦晶亮的星光黑幕,籠罩著岸邊所有需要被安慰的人。
  • 從 桃園縣復興鄉的泰雅部落嫁到南庄鄉東河村的賽夏部落,朵細·馬幸(徐年枝),做的不是傳統的泰雅族編織,而是從賽夏族的傳統編織延伸而成的創新產品,不論是現代的手機袋或實用的零錢包,朵細·馬幸運用賽夏傳統圖騰與色彩編織出的不僅是無止盡的創意,更是文化的傳承。
  • 一 年要求自己得發表六篇文章、四處遊歷各國比較林業經營的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羅紹麟教授,除了一步步踏實的在學界耕耘外,同時也是造林將近30年的育林人,除雙重身份以外,性格也隨之改變。面對群眾,羅紹麟侃侃而談的以實作經驗發聲,但在退居自己那片隱世的小林地後,常常可以看他目光飄遠,停留在地平線的盡頭,這位將林地所見所聞提供給學界專業人士及學生的教授,謙虛的說「野人獻曝而已啦!」

  • 拿 起一本竹製的餐廳菜單,劉文煌嘴裏唸了聲「阿彌陀佛」,右手輕輕一掀,就翻開了菜單。面對使盡蠻力也打不開的客人,他說:「只要誠心誠意的說阿彌陀佛,就可以打開啦!」聽著劉文煌煞有其事的說著,大伙總是笑得東倒西歪,唸多少次的阿彌陀佛都沒用。原來,這菜單也是有「玄機」在裏頭的呢!
  • 南 投縣鹿谷鄉特用作物產銷班第5班班長張富欽,以產製凍頂烏龍茶為主,利用夏茶產製團粒狀的「貴妃茶」,施用含氮量高的有機肥,誘使小葉綠蟬吸食茶菁,增加貴妃茶的茶菁產量;研發凍頂茶茶菁發酵技術及低溫烘焙法,並發揮創意,將貴妃茶加入紅茶,研發「貴妃紅玉冷泡茶」立體茶包,有效縮短冷泡時間。所產製的烏龍茶以「富源茶圃」品牌行銷,貴妃茶則透過產銷班以「頂貴妃」、「貴妃美人」共同品牌銷售。對於推動個人茶葉及產銷班貴妃茶系列產品,均積極參與、績效優異,獲神農獎表揚。
  • 帶 有特殊氣味的椒類,是營養價值很高的健康蔬果,近年來市面上除了青椒外,也常見到紅色、黃色的彩色甜椒。通過多層評選,並獲得滿分的94年神農獎狀元劉讚和,就是在南投縣埔里種植彩色甜椒的農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