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佛研究員:蔣公日記是認識中國新窗口

記載珍貴內部歷史資料 數量浩大 曠絕古今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6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馬有志舊金山報導)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博士6月10日在舊金山慶祝黃埔建校83周年慶會上演講中表示,蔣公日記﹐數量浩大﹐曠絕古今﹐描述了已故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所主掌經歷﹑參與﹑決策的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和人物。它不只是在於歷史的研究﹐它在中國當時有關政治思潮﹑國家發展﹑國際關係﹑國民黨內部的成長﹑社會的變遷等方方面面﹐提供了很多很珍貴的內部歷史資料﹐為世人提供了一個去認識20世紀的中國﹐了解21世紀的中國﹐甚至預期中國今後發展新的窗口。

蔣介石日記 內容龐大 每日不缺

郭岱君說,已故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遺下的日記﹐本身就是一個“曠絕古今”的奇跡。因為蔣介石的日記從1915年至1972年﹐也就是至75年過世前﹐從不間斷﹐每天都寫﹐沒有一天缺的。蔣公一生每天都記日記,還有日反省﹑周反省﹑月反省﹐叫人覺得不可思議。

蔣介石的日記﹐是用毛筆寫的﹐共77冊﹔每張紙都寫得滿滿的。因為蔣介石許多記日記的年代,正處於戰亂﹐有很多的困苦和挫折。這裡可以看出蔣介石的個人毅力。

有的日記是日後黏補上去的,可能因在外帶兵打仗,未帶日記本,或沒有單獨地方﹐就另用紙寫,回來再黏到日記本上。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博士6月10日在舊金山慶祝黃埔建校83周年慶會上作了題為“中華民國的形塑–蔣公日記揭密”的演講。(攝影﹕馬有志/大紀元)

創辦黃埔陸軍官校的艱辛和貢獻

郭岱君介紹了一些蔣介石日記中記載的事件。其中1924年6月6日黃埔陸軍官校成立時,有499位學生,沒有一杆槍。蔣介石向兵工廠借了五百枝槍﹐所以後來蔣介石一直在說“五百枝槍”建軍﹐原來出處是這樣的。沒錢﹐還到處借錢﹐當時還向汪精衛夫人借了錢﹔有的甚至立據要雙倍的還。

六個月後,第一批學生就畢業參加東征。東征時子弟兵死傷慘重,這其實也是蔣介石第一次真正帶兵打仗﹐他在日記中說,死傷都是最好的同志和學生﹐「心甚憂也」,「吾不願帶兵殺人為事也。」

當時﹐廣州商人曾對黃埔陸軍官校收稅發難﹐組織了一個900枝槍的隊伍﹐甚至運來9000枝槍﹐想把孫中山和黃埔軍校趕走。當時﹐孫中山先生曾想遷校去韶關﹐但蔣介石不同意﹐認為“革命必需堅持﹐要有立足之地。”後來﹐黃埔陸軍官校繳了商人的槍﹐才使得黃埔軍校得以立足﹐也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蔣介石和宋美齡互相愛慕情深

最有趣的是日記中﹐少年的革命家蔣介石老罵自己﹐責備自己輕率﹑愛打架﹑喜歡交女朋友﹔說那裡做得不對了﹐“己打己責己罰”﹐必需要改﹐但也屢寫屢犯。

但是﹐蔣介石和宋美齡互相愛慕情深。婚前蔣介石以兄弟相敬﹐稱宋美齡為「三弟」﹐有時也稱「三妹」﹔婚後到抗戰時則慢慢改稱「愛妻」。

蔣介石不是一個羅漫蒂克的人﹐日記中很少談私情感覺﹐都是談國事和戰爭。但1927年12月1日結婚當天的日記,卻充滿感情,如散文﹕「從禮堂出來﹐見吾妻姍姍而來,如霧中仙子,美奐美侖﹐如仙子之下凡也﹑騰雲駕霧而來…」 等等。

至於宋美齡是否能懷孕?蔣介石能不能讓宋美齡懷孕?日記中有記載宋美齡於1928年6 、7月間小產。當時﹐蔣介石曾被人多次暗殺﹐座車也被人炸翻過﹐所幸命大躲過。但有一次﹐刺客買通警衛,竟然在晚上直接闖入蔣宋的臥室,蔣介石當時大叫一聲,刺客嚇了一跳,棄槍逃走。但宋美齡因驚嚇而小產﹐ 蔣宋為此都相當傷心。

蔣介石信教的過程

蔣介石是因為與宋美齡結婚而接觸基督教。和宋美齡結婚前,宋母倪太要求他信基督。蔣是軍人,他回答說,“我可以去信﹐但不是說你叫我信就信﹐我必需先認真研讀聖經後﹐同意了再信。”

目前胡佛研究所,就珍藏蔣介石當年曾讀過的一本手抄本聖經,尺寸很大。這本聖經蔣介石就曾認真研讀過至少三遍﹐留下了他許多眉批和問號等。

蔣介石還未成為基督徒時,倪太夫人就過世了。為了感念岳母﹐他就提早成為基督徒了。但日後﹐他經常寫下“早起﹑靜坐﹑讀經。」

抗戰中,仗實在打不下去了。蔣曾兩次想自殺,就是依靠禱告而度過。他寫道﹕“主啊,如果你讓我贏得抗戰勝利,我就會鑄一個大大的鐵十字架。”

宋子文“非常了不起”

郭岱君對記者表示﹐她對蔣介石的認識﹐在看日記前後沒有什麼改變。但是﹐對於宋子文﹐與很多看過日記的人一樣﹐卻讓她“非常驚訝”。宋子文對國家貢獻真的很大﹐“非常了不起。”

宋子文是了不起的一個人物﹐他哈佛大學畢業﹐當財政部長四進四出﹐毫不妥協﹔宋子文出類拔萃、非常有智慧﹐對於蔣公在經濟政策上幫助極大。

比如﹐當時南京政府﹐並沒有統一中國。南有孫科和汪精衛﹑北有馮玉祥和閻錫山幾個中央政府﹔他們各自發放政府債卷﹐但又不願承認別人所放的債卷。宋子文就建議蔣對所有各地中央政府發的債卷都認帳﹐宋子文對商人們說“南京政府是沒有錢﹐但是﹐允許我們分期還﹑打折還﹔但我們一定還。”就這樣﹐卻取得了全國商人們對南京政府的承認﹐南京政府才成為公認的中央政府。“這是一種政治智慧﹐可孫科﹑汪精衛﹑馮玉祥﹑閻錫山都沒有看到這一點。”

宋子文在抗戰時期﹐在美國的所作所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可以直接去見羅斯福總統﹐還成立一個國防工業公司﹐請了羅斯福總統的叔叔當董事長﹐使得美國援助源源不斷運往中國支持抗戰。


演講場面。(攝影﹕馬有志/大紀元)

西安事變時宋子文勸說蔣介石

西安事變時﹐宋子文是第一個去西安見蔣介石和張學良的。回來後﹐再帶宋美齡去西安。

當時﹐一個軍人﹑一個言而有信之人﹐蔣介石不能接受張學良任何談判。蔣介石見到宋子文﹐就說他是不是當張學良的說客﹔蔣要軍事解決﹐他寧死不屈。

宋子文說﹐軍事解決不是國家之福﹐“他們不會讓你死﹐他們會把你挾持去延安﹐作為要挾國民政府的一個籌碼。”918后不能內戰了﹐你堅持要軍事解決﹐就是內戰﹐不是國家之福。

蔣介石在宋子文勸說下﹐才同意政治解決。

蔣介石原諒曾反對過他的馮玉祥和閻錫山,甚至讓閻錫山當了行政院長,但蔣在日記中寫到﹐他實在無法原諒張學良,原因之一是馮、閻是蔣同一輩的人,而張學良是晚輩。

而且﹐原來病中的蔣介石的哥哥在西安事變驚嚇後﹐在蔣介石回南京兩天後就不幸去世﹐也使得蔣非常難過。

蔣介石抗戰之前的政策

蔣介石在日留學過﹐深知日本圖謀中國﹐也深知日本和中國的軍事實力﹐因為中國沒有能力抗日。中國軍隊是三人一枝步槍加草鞋﹐而日本已經是全機械化。

所以﹐蔣介石秘密派孔祥熙﹑宋子文等去歐洲尋求武器和軍事的援助。當時﹐德國和蘇俄最熱衷﹐蘇俄軍事顧問在中國有上千。蔣介石也積極爭取推延時間﹐準備抗日。

而且﹐蔣介石清楚今後中華民族的大難會來自蘇俄﹐不光是日本﹐他的政策是在蘇日之間週旋﹐蘇日對抗﹐中國才能求生存。

蔣介石也有情報顯示﹐日本內部對於侵略中國有分歧﹐可能不會最後侵略中國。所以﹐蔣派一批人﹐一直與日本週旋﹐希望日本與蘇俄開戰。這裡也有蔣判斷失誤的地方。

蔣介石從崇共到堅決反共的過程

蔣介石早期其實是最信馬克思主義的﹐他讀了很多馬列的書﹐嚮往共產主義。1923年﹐孫中山先生派蔣去蘇俄考查﹐蔣介石在船上還不停的學習俄文﹐“終于可以看到共產主義的祖國了。”

但是﹐三個月的訪問﹐蔣介石從崇拜共產主義到慢慢放棄﹐得出了“共產主義不適合於今日的中國”的結論。並給國民黨寫了一份觀感報告﹐可惜這份報告已經流失。

其實﹐在“中山艦事件”發生時期﹐蔣介石還是一個左派。但他開始懷疑﹕“共產黨加入國民黨﹐是為了革命事業﹐還是只是為了擴大共產黨的勢力﹖”他“不能理解。”而且﹐“為什麼共產黨到哪裡﹐奪權和分爭就帶到哪裡﹖”

最後﹐蔣介石才變成堅決反共﹐他的思想是一步步變過來的。

胡佛研究所對蔣介石的日記花了很多的精力修復﹑保存﹑整理﹐對已經修復後的日記﹐胡佛研究所已經開放兩次﹐內容包括從1915年至1945年﹔其它部份﹐今後還會陸續公開。公眾可以查閱所有蔣家日記中已經開放的資料。其中有很少部份內容因為涉及隱私﹑尚在世之人﹑個人病況﹑家人財務等尚且不公開﹐但胡佛研究所與蔣家協議25年後將全部公開所有內容。

郭岱君博士演講的題目是“中華民國的形塑–蔣公日記揭密”。當天舊金山慶祝黃埔建校83周年慶會活動由陳碧霞和于愛珍擔任司儀。前舊金山波頓高中校長徐隆德介紹郭岱君﹑並贈郭岱君書法:「不容青史燼成灰,有待岱君展新頁。」


郭岱君博士介紹胡佛研究所對蔣介石的日記修復﹑保存﹑整理過程。對已經修復後的日記﹐胡佛研究所已經開放兩次﹐內容包括從1915年至1945年﹔其它部份﹐今後還會陸續公開。(攝影﹕馬有志/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灣過去為紀念蔣介石而興建的「中正紀念堂」,周六(19日)正式被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總統陳水扁與教育部長杜正勝共同舉行揭牌儀式。
  • 〔自由時報記者謝文華、王貝林、楊菁菁/綜合報導〕中正紀念堂前天正式更名為「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後,外界關注是否拆除館內蔣介石銅像、館外圍牆或更改牌樓上「大中至正」四字。教育部長杜正勝昨天表示,處理秘訣就在「依法行政」,希望大家不要泛政治化;新任新聞局長謝志偉說,去蔣化、去中國化都是表象,主要意義是過去被踩入深土的台灣主體的根,正在慢慢浮現。
  • 自由時報記者許紹軒、羅添斌/特稿李傑是民進黨政府執政以來,任期最久的國防部長,三年來他的評價頗為兩極,但總體而言仍是瑕不掩瑜。軍事專業上,漢光演習一年比一年趨近實戰;在軍隊國家化方面,他夾在藍綠力量的拉扯下,對蔣介石銅像移置等爭議議題,以中性方式處理,雖然藍綠雙方都不盡滿意,但也因此形塑出獨特的李傑風格。
  • 台灣民進黨政府日前將紀念蔣介石的中正紀念堂更名為民主紀念館之後,台灣藍綠陣營則持續為此爭執不休。 (w2007-05-21-voa32.cfm)
  • 【大紀元5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謝佳珍台北二十二日電)台灣團結聯盟秘書長錢橙山今天表示,中正紀念堂更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引發的風波,是兩大政黨利用已經作古的蔣介石做文章,挑起社會對立。中正紀念堂改名應依法行事,教育部與台北市政府不該上演掛布幔或拆布幔的可笑劇碼。
  • 【大紀元5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二十三日電)面對社會對蔣介石定位兩極化,引起很多爭議,立法委員賴士葆今天希望中央研究院可以公佈歷來對故總統蔣介石評價功過等研究,中央研究院長翁啟惠指出,相關研究是有個別研究員發表過,必需要尊重研究員智慧財產權,如果研究員同意發表,中研院會整理資料提供參考。
  •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收看《熱點互動》節目,我是主持人林曉旭。近日,台灣民進黨政府決定將紀念蔣介石總統的「中正紀念堂」更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這件事情在台灣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族群都有不同的聲音。那麼有的人覺得這樣的作法能夠推進台灣的民主,而有的人卻覺得這樣的作法違反了法律程序。
  • 【大紀元5月3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王淑芬高雄三十一日電)高雄市長陳菊在四月二十六日高血壓導致輕微中風住院,中國國民黨高雄市議員王齡嬌今天指出,是肇因於拆解高雄市化中心蔣介石銅像神靈因果所致,她為陳菊祈福並求神符保佑,盼陳菊早日康復。副市長邱太三予以駁斥,也表達要代表因公受傷或殉職公務人員提出抗議。。
  • (BBC特約記者 楊孟瑜台北報導)二十年前的五月,幾名隨國民黨政府來台的老兵,在台北,走上了街頭,衣服上寫著大大的「想家」,已顯蒼老的手向過往行人發著傳單,要求這個社會支持他們對政府的訴求:返鄉探親的權利。

    他們,是一九四九年那場大變動中,隨蔣介石政權遷台的兩百萬人潮裡,渺小如滄海中粟米的幾位。但,他們在一九八七年,走上街頭的那番舉動,卻大大影響了這兩百萬人與他們在兩岸的親人們。

  • 【大紀元6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馬有志舊金山報導)6月10日中午﹐旅美黃埔校友會在舊金山國父紀念館舉行慶祝建校83週年活動。慶會由陳碧霞﹑于愛珍主持﹐在唱中華民國國歌﹑美國國歌﹑及黃埔校歌後﹐會長高文俊致歡迎詞﹐經文處副處長李鴻祥作貴賓致詞。有200多人參加了午餐會和隨後舉行的慶祝儀式﹑專題演講﹑及座談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