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解嚴二十週年 朝野解讀不一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6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今年是解嚴二十週年紀念。總統陳水扁、副總統呂秀蓮和行政院長張俊雄等府院高層出席「解嚴二十週年民主運動影像展」揭幕儀式,回顧台灣民主發展之路。前總統李登輝認為,蔣經國宣佈布解除戒嚴是一個歷史性決定,是領導人在面對變局時做出的勇敢果決的前瞻性決定。國民黨總統提名人馬英九則認為,20年來台灣民主生活的內涵仍然不足,必須要有第二次民主改革。

據中央社報導,這項民主運動影像展,由前自立報社攝影主任劉振祥策展,展出著名攝影家宋隆泉、謝三泰、黃子明、葉清芳、侯聰慧、余岳叔、曾文邦、蔡明德、許伯鑫以及綠色小組王智章、李三沖、林信誼等人的作品。

這場影像展展出的歷史照片包括五一九綠色行動在龍山寺遭團團包圍、老國代昏睡、民進黨基層黨工詹益樺在自由時代雜誌創辦人鄭南榕出殯時自焚、時任立委的陳總統和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在立法院群賢樓靜坐抗議軍人組閣等,每張照片都記錄了台灣民主發展的歷史。

陳總統致詞時回顧台灣從戒嚴到解嚴的民主歷程,並強調民進黨執政7年來,秉持追求民主進步的理想,並將繼續努力,為建立台灣成為一個正常、完整、美麗的國家打拚。

他說,解嚴的意義在於整個民主化的歷程,而非解嚴這個事件,台灣民主化是全體人民努力才能達成的,靠的是人民的力量,而非那哪個政黨或那哪個人士的功勞。

李肯定蔣經國前瞻性決定

前總統李登輝昨天在群策會「從台灣民主化到國家正常化」論壇的演講稿中表示,蔣經國宣布解嚴,是一個歷史性的決定,展現一個領導人面對變局的勇敢與果決,讓集會、結社等自由逐步回到人民手中,不但回應民間期待,也讓台灣跨出了告別黨國體制的第一步。

據中廣新聞網報導,面對陳水扁總統批評故總統蔣經國解嚴,是因為擋不住民主洪流,就算是政治強人也必須在人民的力量前低頭,解嚴不能算是蔣經國的德政。李登輝則是高度肯定蔣經國,認為蔣經國做了前瞻性的決定。

李登輝因為白內障無法出席論壇,由台灣團結聯盟主席黃昆輝宣讀演講稿。稿中內容:「回顧歷史,經國先生宣布解除戒嚴的決定,是一個歷史性的決定,也是一個領導人在面對變局時所做出勇敢而果決的前瞻性決定,不僅明確了民間的期待,更讓台灣踏出告別黨國體制的第一步。」台灣的民主化是「人民的力量」努力的成果,不是那哪一個政黨或是那哪一位人士的功勞。

馬:解嚴後民主內涵仍不足

國民黨總統提名人馬英九下鄉進行山地鄉關懷之旅。面對民進黨與扁政府大肆紀念解嚴20年,馬英九表示,執政黨只會大肆宣揚解嚴的政治議題,為何不敢面對7年貪腐的政績、民眾的痛苦與前瞻台灣的未來。

馬英九表示,解嚴後20年來,可以看到台灣民主政治第一階段改革,但20年來台灣民主生活的內涵仍然不足,必須要有第二次民主改革。

他說20年來的關鍵在於沒有落實憲政主義,因此他將強調分權制衡,嚴格限制政府不得濫權。

學者:各因素促成解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儀深昨天說,解嚴是黨外人士的打拚犧牲、廣大人民的支持、海外台灣人的努力、美國國會議員的壓力以及故總統蔣經國「一隙之明」願意讓步,綜合起來才得以完成的。

財團法人群策會舉辦「從台灣民主化到國家正常化」論壇,陳儀深發表論文表示,1979年12月發生的美麗島事件,1986年9月民進黨成立,都對解嚴造成衝擊。

陳儀深表示,1986年3月蔣經國召集國民黨第十二屆三中全會,會中決定「政治革新」,5月開始由蔣經國直接指示,開始與黨外勢力進行「溝通」工作。

他說,在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努力下,美國參議員甘迺迪、貝爾等人成立台灣民主化委員會,1986年6月25日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與人選小組共同決議要求國民黨政府「容許新政黨成立」,以上種種國際因素,當然有助於解嚴。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