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叱石成羊

太平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47
【字號】    
   標籤: tags:

中華五千年文化的是修煉文化,許多成語典故都來源於修煉。成語「叱石成羊」來源於一個道家修煉故事。

黃初平(又作皇初平),東晉金華丹溪人(今金華蘭溪),自幼家貧,八歲起每天趕著一群山羊去村前的草地上牧羊。十五歲那年的一天,他出去後,放羊人與羊全沒了蹤影。他的哥哥黃初起(又作皇初起),到處尋訪,杳無音訊。四十多年後,初起在趕集時遇見一個道人,便詢問這位道人初平的下落,道人告訴他說:「金華山中有一牧羊兒,不知是否是初平。」初起忙求道人領他去金華山尋親,初起到了金華山,在洞中找到了容顏未改的初平。

兄弟相見初起詢問初平才知 道他十五歲時在外出牧羊途中被一位仙翁帶至此石室中修煉,自此超凡脫俗,潛心修道,鑽研丹藥,四十年不食人間煙火,終於悟得修道玄機,所以早就不念家了。 悲喜間,初起問及當年羊群的下落,初平說:「全在石洞外的山坡上哩。」哥哥去洞外一看,山坡上只有片片白石雜臥在草叢中,哪有什麼羊呀?初平笑道:「羊都在,您看不見。」初平便大叫「叱!叱!羊起!」滿山白石應聲而起,都變成了羊。看得初起目瞪口呆,這才確信弟弟真的得道了。初起見道術如此神奇便從弟學道,從此亦不食人間煙火,僅服食松籽茯苓。久而久之,兄弟倆均成仙,合稱為二黃君(或作二皇君)。

黃初平成道後,仙號赤松子,金華北山被列為道教第三十六洞天,其修道時棲居的石洞被稱作真人洞,上面的那些白石,相傳就是黃初平叱之來拜的羊群,所以此洞又名朝真洞。

浙江金華北山的真人洞,已是馳名全國的風景名勝。洞頂白石纍纍,如亂雲,像堆卵,崩裂欲墜,令人莫敢仰視,奇怪的是自古以來從未落下過一塊,而且有的白石形狀像羊一樣,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清人趙翼詩云:「初平叱石仙蹤在,安得相尋醉碧筒」。後人用「叱石成羊」來比喻神奇,讚美修成正果後的道行。

( 資料來源:《神仙傳》等)

相關文章: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2/10/1/18734.html

道家修煉故事: 皇初平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王禹稱是北宋巨野人,出身清寒。35歲時拜為左司諫,知制誥(給皇帝起草詔書)。在朝堂上勇於直言諷諫,先後被貶放商州和滁州。宋真宗鹹平元年還京,復知制誥。
  • 人迷失本性後才貴仁,不講道德後才講義,所以仁義立而道德遷。
  • 臣本布衣(1),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2)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3),猥自枉屈(4),三顧(5)臣於草廬之中,諮(6)臣以當世之事,由是(7)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8)。(諸葛亮•《前出師表》)
  • 人目光短淺不能自見,所以需要鏡子;智力短淺不能自知,所以需要道德。看見自己臉上的斑點不是鏡子的錯,發現自己做錯了不要怪道德標準。沒有鏡子就不能梳理頭髮;沒有道德標準就不能解開迷惑。
  • 「共挽鹿車」中鹿車指古代的一種小車,稱讚夫妻同心,安貧樂道。
  • 相傳春秋時代(約公元前700年),秦穆公有個小女兒,非常喜歡西戎國貢獻的一塊碧玉。穆公便給女兒起名為「弄玉」。弄玉公主長到十幾歲,姿容無雙,聰穎絕倫,但性情孤僻,尤其厭惡宮裡繁瑣的禮儀。她經常一個人呆在深宮裡,品笛吹笙。穆公見她這麼喜歡笙,命名匠把那塊美玉雕成碧玉笙送給她。公主自從得了碧玉笙,練習吹笙的時間更長了,技藝也更加精湛了。
  • 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報德,至死不忘,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傳統美德。成語「結草銜環」的典故不僅向我們講述了成就這美德的兩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還告訴我們「善有善報」是一亙古不變的天理。
  • 記盧生邯鄲(1)逆旅(2)遇道者呂翁,……時(3)主人蒸黃粱(4),生(5)夢人枕中,……生舉進士,累官(6)至節度使(7),為相(8)十年……。及(9)醒,黃粱尚未熟,怪曰:「豈(10)其夢寐(11)耶?」後人由此引申出「黃粱一夢」。(唐•沈既濟《枕中記》)
  • 成語故事破鏡重圓不僅講述了一個優美的愛情故事,更反映出古人成人之美的美德。
  • 秦之圍邯鄲,趙使(1)平原君(2)求救,合從(3)於楚(4),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5)。平原君曰:「使(6)文能取勝,則善矣。文 不能取勝,則歃血(7)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8),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