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國民黨勝選 國共論壇前景變數多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任紋儀台北特稿)國共論壇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兩岸溝通平台,台灣總統大選結束後,台灣政局將呈現新人新氣象,面對未來的兩岸關係,國共論壇前景如何,以及未來將扮演何種角色,值得觀察。

二零零五年四月,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赴中國大陸展開「和平之旅」,期間國共兩黨領袖連戰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談達成五項共同願景,其中一項內容是舉辦兩岸經貿論壇,而連胡會後發表的新聞公報,提出有關於「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台」的共識。

根據上述共識,國共兩黨迄今共舉辦三屆論壇。首屆「兩岸經貿論壇」原擬於二零零五年十二月下旬在台北舉行,計劃邀請中共中央台辦主任陳雲林赴台灣參加論壇,但陳雲林及有關人員入台申請未獲得批准,最後論壇移師北京舉行。

「兩岸經貿論壇」閉幕後,北京公布數項對台開放措施,包括開放十一種台灣主要蔬菜品種零關稅輸入,承認台灣高等院校學歷,允許台灣醫生赴中國大陸執業,台灣投資者在與中國合資醫院中的股權最高可佔百分之七十,制定中國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管理辦法等。

第二屆國共論壇取名為「兩岸農業合作論壇」,二零零六年十月在海南博鰲舉行,主題是加強兩岸農業合作,實現兩岸農業互利雙贏。

論壇閉幕後,北京方面宣布二十項擴大和深化兩岸農業合作的新政策措施,主要涉及完善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鼓勵兩岸農業合作與技術推廣、便利兩岸農產品貿易、保護台灣農產品智慧財產權等四方面。

第三屆國共論壇二零零七年四月在北京舉辦,稱為「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討論促進兩岸直航、旅遊觀光和教育交流等議題。北京在這次論壇中宣布進一步促進兩岸交流與合作的十三項新政策,並由中國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交通部、民航總局和國家旅遊局負責人分別宣布這十三項開放政策。

事實上,中國實施反分裂法後,隨即啟動國共兩黨溝通對話機制,對台灣釋放善意與政策利多,目的無非是希望爭取更多台灣民意支持。

學者認為,從國共經貿論壇的後續發展來看,兩岸政黨已逐步將兩岸政策訴諸於民意的支持,顯示政治人物已開始思考解決兩岸互動上的實質性問題,這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有正面幫助。

這次台灣總統大選競爭激烈,兩岸關係成為選戰的重要議題,未來國共論壇將如何發展備受關注。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張五岳認為,總統大選後,國共論壇還會不會推動,以及推動的形式和內涵,端視選後兩岸關係的新局。

張五岳說,選後兩岸關係將會回到政府間的基調主軸,國共論壇屬於黨際交流的範疇,因此國民黨執政後,國共論壇是否延續仍充滿變數。

他表示,假設國共論壇繼續舉辦,國民黨取得行政權,同時主導立法權,國共論壇充其量只能變成「渠道反應」的場合,在兩岸官員無法對話的情況下,透過這樣的渠道進行對話。

換言之,國民黨贏得執政權,未來國共論壇的形式、內涵以及功能將與以往大不同。

張五岳認為,同時取得行政和立法兩權後,國共論壇如果採取以往的方式,將會引發泛綠政黨及美國方面的疑慮。

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許志嘉認為,國共論壇的功能仍會持續存在,但須視新任總統如何推動兩岸關係。

許志嘉說,國民黨勝選,國共論壇的功能將如同總統當選人馬英九所主張的扮演輔助性功能。他預期,國共論壇可能從目前低階功能式的運作平台,演變成兩岸執政黨溝通的渠道,但位階不會提高太多。

對於國共論壇形成的結論,馬英九曾在辯論場合上表示,將來所有國民黨與中國大陸談過的東西,都會檢驗是否符合「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原則,若符合,將透過海基會、海協會等官方管道談判,變成正式的政策。

馬英九並指出,外界不必擔心國共論壇有問題,因國共論壇的結論不是協議,只是一個共同願景,透過記者會發表而已,現在的法律還不容許任何政黨到中國大陸簽任何東西,國民黨一直遵守這個規定,將來這樣的理念落實成為政策,政策再變成法律,最後成為對外交涉的依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