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国民党胜选 国共论坛前景变数多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3月22日报导】(中央社记者任纹仪台北特稿)国共论坛是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两岸沟通平台,台湾总统大选结束后,台湾政局将呈现新人新气象,面对未来的两岸关系,国共论坛前景如何,以及未来将扮演何种角色,值得观察。

二零零五年四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赴中国大陆展开“和平之旅”,期间国共两党领袖连战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会谈达成五项共同愿景,其中一项内容是举办两岸经贸论坛,而连胡会后发表的新闻公报,提出有关于“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的共识。

根据上述共识,国共两党迄今共举办三届论坛。首届“两岸经贸论坛”原拟于二零零五年十二月下旬在台北举行,计划邀请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赴台湾参加论坛,但陈云林及有关人员入台申请未获得批准,最后论坛移师北京举行。

“两岸经贸论坛”闭幕后,北京公布数项对台开放措施,包括开放十一种台湾主要蔬菜品种零关税输入,承认台湾高等院校学历,允许台湾医生赴中国大陆执业,台湾投资者在与中国合资医院中的股权最高可占百分之七十,制定中国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管理办法等。

第二届国共论坛取名为“两岸农业合作论坛”,二零零六年十月在海南博鳌举行,主题是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实现两岸农业互利双赢。

论坛闭幕后,北京方面宣布二十项扩大和深化两岸农业合作的新政策措施,主要涉及完善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鼓励两岸农业合作与技术推广、便利两岸农产品贸易、保护台湾农产品智慧财产权等四方面。

第三届国共论坛二零零七年四月在北京举办,称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讨论促进两岸直航、旅游观光和教育交流等议题。北京在这次论坛中宣布进一步促进两岸交流与合作的十三项新政策,并由中国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交通部、民航总局和国家旅游局负责人分别宣布这十三项开放政策。

事实上,中国实施反分裂法后,随即启动国共两党沟通对话机制,对台湾释放善意与政策利多,目的无非是希望争取更多台湾民意支持。

学者认为,从国共经贸论坛的后续发展来看,两岸政党已逐步将两岸政策诉诸于民意的支持,显示政治人物已开始思考解决两岸互动上的实质性问题,这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正面帮助。

这次台湾总统大选竞争激烈,两岸关系成为选战的重要议题,未来国共论坛将如何发展备受关注。

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张五岳认为,总统大选后,国共论坛还会不会推动,以及推动的形式和内涵,端视选后两岸关系的新局。

张五岳说,选后两岸关系将会回到政府间的基调主轴,国共论坛属于党际交流的范畴,因此国民党执政后,国共论坛是否延续仍充满变数。

他表示,假设国共论坛继续举办,国民党取得行政权,同时主导立法权,国共论坛充其量只能变成“渠道反应”的场合,在两岸官员无法对话的情况下,透过这样的渠道进行对话。

换言之,国民党赢得执政权,未来国共论坛的形式、内涵以及功能将与以往大不同。

张五岳认为,同时取得行政和立法两权后,国共论坛如果采取以往的方式,将会引发泛绿政党及美国方面的疑虑。

铭传大学新闻系主任许志嘉认为,国共论坛的功能仍会持续存在,但须视新任总统如何推动两岸关系。

许志嘉说,国民党胜选,国共论坛的功能将如同总统当选人马英九所主张的扮演辅助性功能。他预期,国共论坛可能从目前低阶功能式的运作平台,演变成两岸执政党沟通的渠道,但位阶不会提高太多。

对于国共论坛形成的结论,马英九曾在辩论场合上表示,将来所有国民党与中国大陆谈过的东西,都会检验是否符合“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原则,若符合,将透过海基会、海协会等官方管道谈判,变成正式的政策。

马英九并指出,外界不必担心国共论坛有问题,因国共论坛的结论不是协议,只是一个共同愿景,透过记者会发表而已,现在的法律还不容许任何政党到中国大陆签任何东西,国民党一直遵守这个规定,将来这样的理念落实成为政策,政策再变成法律,最后成为对外交涉的依据。

评论